..續本文上一頁。善擘窠大書。凡有以佳紙精素求書者。必書此偈以遺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者。別自有解脫門。非言語可到也。余于辛醜夏日。病起。趺坐藤床。寶貴以此紙求書七佛偈。余是夜夢侍一偉人作書。予初握管自會。有矜持狀。其人笑謂之曰。書法政不爾。字始于蟲文鳥迹。原非有意求好也。余在夢中。觀其用筆之妙。運動之勢。非凡情可想象者。覺來猶恍憶。遂乘興書此。乃學夢中人也。
又。
余始學佛法。謂諸法如夢幻觀。乃入道第一妙訣。枯坐山林。叁十年來。未曾離此一念。今觀此卷。恍如夢事。以此印心。則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鏡像。空華陽焰。種種境界。頭頭皆解脫門也。嗟嗟塵俗中人。欲以有思惟心。不清淨見。求入諸法妙門難矣。自無受用地。安能令人歡喜乎。後之觀此卷者。能作如是觀。不獨入書法亦可入佛法矣。寶貴裝演卷成見有余地。複作書尾。
又。
余每謂此七偈。乃佛祖相傳心印也。極喜書施諸方。不下數百幅矣。往往自爲題跋以示。爲禅門關要。但未知翻譯來源。今于護法錄中。見宋公此跋。足爲禅門千古公據。故並書之。以曉近日參禅者懷增上慢。不親教旨之輩。爲秦鏡雲。
丁右武大參浮海四詩跋
聞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撓其神。獵士之勇也。蛟龍不能動其色。漁父之勇也。死生無變于己。達人之勇也。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海內識者。皆以右武剛腸直烈。雄才大略稱知己。余觀右武。當百折之余。投之海涯。曠然不恧于色。及赴廣海戍。度崖門。風濤大作。桅折蓬飛。顛覆萬變。傍人束手。公方倚舷歌詩。諸豎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待我詩成。頃四詩剛成。而舟膠于沙。遂得無覆。公乃大笑曰。豎子幾誤乃公詩。噫。此豈剛腸直烈雄才大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臨之。而本體自現。在公寢處。蓋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此之謂欤。予因爲公刻此詩于海珠。而書其後如此。
爲右武書七佛偈題後
七佛偈。乃從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火聚。一切死生禍患。情塵燎然。不可撄觸。是稱雄猛丈夫。秉般若鋒。執金剛焰者也。右武居士。賦性如此。豈非多生習此法門乎。余同難行間。相與旦夕遊戲。以法爲娛。偶索書。遂以此狀其本色。
得包公硯書心經跋
往聞包公守端州。一硯不留之說。視爲漫談。及予來粵。詢之父老雲。昔包公治端。革貴硯之獘。偶得一美者。攜之歸。過羚羊峽口。風波大作。公雲。吾生平無愧心之事。無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視其硯雲。豈山靈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風波乃止。自後時時。光怪發于水上。爲漁人網得之。自爾光怪不複見。羅生持此硯至。余撫摩良久。喜而歎曰。神物隱顯。固自有時。得欣賞者。亦非偶爾。語曰。至誠可以貫金石。視此頑石。包公心光。能煥發于此。況般若所熏乎。其曆千劫而不朽者宜矣。因試墨。遂書心經一卷。以付羅生。
題東坡觀音贊
曹溪雲。佛性無常。紫柏跋東坡觀音贊。亦雲。苦樂無常。然苦樂乃佛性之變也。聖凡又苦樂之聚也。以佛性有受。則苦樂以之。不受。則聖凡泯矣。斯則佛性隨苦樂現。故衆生之苦樂。以不受者受之。則知苦樂者。苦樂所不到也。衆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則同不受者而應。如空谷答響。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則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何假他力哉。是則受以不受爲母。生以不生爲君。重生知所重。則超苦樂而生爲贅矣。
題鬼子母卷
我觀鬼母。愚癡無比。只知貪他。不顧自己。己之所愛。不舍一絲。如何于他。絕無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體。若能等觀。癡心早止。若非如來。拔其癡根。直至窮劫。尚墮沈淪。縱有神力。總出嗔癡。用不得處。方乃自知。愛力極處。癡心頓歇。镬湯爐炭。當下消滅。
書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黃龍潭徹空師。居五臺葉鬥峰前之龍門時。冬大雪。風卷埋屋。積丈余。擁衲對坐。只覺夜長。及起開門。則雪堵矣。急撥火取燈。相視而嘻。將謂活埋。適北臺主人。探而知之。乃領行者數十。操作具。裹幹糧而來救。除隧道而入。入門相見。其樂融融。如在黃泉之下也。自予放嶺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頓破炎蒸毒熱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頃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珏公。指五乳以棲之。公乃徹師之的骨孫。公視予如若翁。予每一見公。即如對徹師于雪窖時也。天啓改元。歲旦大雪叁尺。萬山連凍。不減窖中。予自別五臺叁十余年。未見此境。故感而爲之歌。即以書似珏公。蓋不忘徹師相與死生之際也。今珏世黃龍之家聲。能體現前事事。皆從乃翁忍凍餓中來。則何熱惱之不清涼。何道業之不成辦哉。諺語有之。創業非難。守業難。苟知祖翁田地。時時耘耨。不致荒蕪。則知我本師釋迦和尚。百千萬劫。舍身命財。在雪山六年凍餓。博得四事供養。以贻兒孫。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莖菜。皆我本師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審此。又能甘心虛度此生乎。然因寫雪詩而及此者。大似因漁父而得見。大海波濤也。公其志之。天啓元年立春日。
題從軍詩後
雷陽正當南極。東坡題曰。萬山第一。所謂水窮山盡處也。形家稱爲盡龍。故古之忠臣義士。被谪者多在于此。氣使然也。寇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談。昔東坡谪儋耳。子由亦遷至。而西湖遺事。寇公有祠。蘇公有亭。山川之勝。景物依然。然僧來戍者。昔宋之大慧徙梅陽。覺範戍珠崖。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蓋亦上下千載奇事。惟我聖朝僧戍者。獨我始祖南洲洽禅師。爲護 建文駕獲罪。 成祖赦之。以其弟子德錄戍于此。尋即放還。及某二百余年矣。頃亦爲 國祝厘。獲罪而至此。豈無謂哉。余至。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爭談坡公。如昨日。及訪覺範故事。則杳然矣。天南風物。迥異中洲。四時之氣。亦不與天地准。如幹之純陽。變而爲離。離火方也。萬物皆相見。郁爲炎熱。鬯爲文明。人但見景物之郁。不見通暢之妙。故于文章詞賦。不能盡其造化之微。余初至時。遭歲厲。遂于此中注楞伽經。自謂深窺佛祖之奧。蓋實有資于是也。向不求工于詩。自從軍來此。詩傳之海內。智者皆以禅目之。是足以征心境混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詩。妙在于情真境實耳。紫垣君侯出冊。命書之。聊書之以供覆[培-土+缶]。並發一笑。
題十二首臥病詩後
沙門從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禅師戍梅陽。冠巾說法。寂音尊者。戍崖州。箋注楞嚴。二大老以如幻叁昧。處患難如遊戲。予少年驅鳥烏時。即知其事。想見其人。不意予年五十時。亦遭此難。蒙 恩賜谪雷陽。其地蓋在二老之間。自慚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風致。初至戍所。即注楞伽。蓋有感焉。所寓之時與境。未審較昔何如。而以僧體慧命爲懷。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謂禅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門牆。至若堅持法門。孤忠耿耿。實有齧雪吞氈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于聲詩者。真系雁足帛書也。千秋之下。讀此詩而想見予者。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書贻侍者廣益。持此足見家範也。
六詠詩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無常苦。以苦本無常。則性自空。空則我本無我。無我則誰當生死者。此一大藏經。佛祖所傳心印。蓋不出此六法。總之不離一心。若迷此心。則有生死無常之苦。若悟此心。則了無我。無我則達性空。性空則生死亦空。殆非離此心外。別有妙法。而爲真空也。從前有志向禅者多。概從心外覓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錯過無邊妙行。將謂別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尋常。應緣行事。種種皆真實佛法也。但以有我無我之差。故苦樂不同。而聖凡亦異。端在迷悟之間耳。以我爲衆苦之本也。明府索書禅語。故錄舊作六詠詩。複記其事。且爲他日證此法門之左券雲。
書懷李公詩後
右詩十首。作于乙巳長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時在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禅堂乃六祖大師說法南嶽青原諸大祖師。安居之所。世代變遷。化爲鼠壤狐窟。今余力求以複舊製。規模軒豁。不減昔時。而經營佽助。則林參軍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日東海莊嚴妙麗。將興法道之際。而余遂嬰難。放流嶺外。豈意又複幻此道場。以開幻衆。作如幻佛事。度如幻衆生耶。況蒙恩诏。湯網大開。當初執縛之始。即今解脫之終。一期周圓。平等無二。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從定起。是名方網叁昧者。非耶。余今難忘李侍禦公。最初一念歡喜心。適遂書懷李公詩。以付居士。以是見區區。不爲險難傾奪。不爲境界遷移。不以殊形異趣。不以去就介懷。不被惡魔之所搖動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滅場者。何易致此哉。個裏機緣。又爲老人傳家之秘。殊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書山居十首跋(此詩書于入滅十日之前乃絕筆也)
此詩蓋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以此卷請書。老人慵于筆硯。故束之高閣。及複之曹溪。濱行。付侍者廣攝持來。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以書來省。因督攝未完。時老人以足疾舉痛。且苦于應答。攝乘間頻請。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來之欠。故勉強力疾書之以歸。可謂爲憐叁歲子。不惜兩莖眉。豈非婆心哉。若以詩字觀之。則辜恩多矣。時癸亥冬十月朔日。
紫柏老人觀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無性義示人。如弄丸之手。觀者莫不心駭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諸大老後。知者鮮矣。惜乎。道與時違。未遂振起之願。此老人生平之所苦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後生晚輩。安能複睹宗門之標格乎。峨嵋海默禅人。持觀病偈。予見之。不覺潸然泣數行下。手澤依然。寶之當作光明種子也。
書範蠡論…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1-35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