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6-40卷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叁十六

   頌

   佛祖機緣(叁十則)

   釋迦牟尼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後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琅玡覺雲。可謂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頌曰。

   才出頭來便著忙。虛開大口說行藏。只知要吐心中事。番惹旁人說短長。

   世尊因調達謗佛。生身陷地獄。佛敕阿難傳問雲。汝在地獄中安否。雲我雖在地獄。如叁禅天樂。佛又令阿難傳問。你還求出否。雲我待世尊來便出。阿難雲。佛是叁界大師。豈有入地獄分。雲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頌曰。

   地獄天堂有甚差。受恩深處便爲家。人生適意即爲樂。何用閑情檢點他。

   世尊因黑齒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來合歡梧桐樹兩株。至靈山獻佛。佛雲。梵志。志應諾。佛雲。放下著。志放下左手一株。佛又雲。放下著。志放下右手一株。佛又雲。放下著。志雲。我兩手盡空。未審更放下個甚麼。佛雲。吾非教汝放下其華。汝當放下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無一可舍。是汝免生死處。志忽然大悟。頌曰。

   擎來平地起幹戈。放下教伊沒奈何。直到水窮山盡處。縱無一物也嫌多。

   世尊昔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雲。吾有正法眼藏。密付與汝。汝當護持。傳授將來。勿令斷絕。頌曰。

   分明大地露堂堂。一片袈裟豈蓋藏。才說密時原不密。舌頭遍地太郎當。

   文殊師利。在靈山會上諸佛集處。見一女子近佛座入于叁昧。文殊白佛。雲何此女得近佛坐。佛雲。汝但覺此女。令從叁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子叁匝。鳴指一下。乃至托上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佛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定。須臾罔明至佛所。佛敕出此女定。罔明即于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頌曰。

   佛前女子路頭差。不是文殊力不加。縱有拿龍捉虎手。無如打鼓弄琵琶。

   達摩初至金陵見武帝。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谛。摩雲。廓然無聖。帝雲。對朕者誰摩雲。不識。帝不契。遂折蘆渡江。至少室面壁九年。頌曰。

   遠來一片熱心腸。只道他鄉是故鄉。豈料相逢不相識。掉頭冷坐最淒涼。

   二祖至少林。參承達摩。立雪斷臂。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摩曰。諸佛法印。不從人得。祖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摩曰。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了不可得。摩雲。與汝安心竟。祖于是悟入。頌曰。

   齊腰大雪臂摧殘。特地將心強要安。借爾拳頭築爾嘴。何曾添上一毫端。

   六祖大師參黃梅。五祖著入碓房舂米。一日因五祖索偈。欲付衣法。師書偈于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默識之。夜呼入室。密示心宗法眼。傳付衣缽。令渡江南歸曹溪。頌曰。

   碓頭柴斧有何差。又向晴空眼見華。剛道本來無一物。如何又拾破袈裟。

   未到黃梅早已知。叁更入室又何爲。只將衣缽爲奇貨。引得兒孫個個癡。

   南陽忠國師。一日喚侍者。者應諾。如是叁召。皆應諾。師曰。將謂吾辜負汝。卻是汝辜負吾。頌曰。

   叁呼叁應太分明。辜負何曾有重輕。試向未呼前勘破。長風日夜吼松聲。

   南嶽讓禅師初參六祖。祖問甚處來。師曰。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師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師曰。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染汙。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頌曰。

   遠來意氣甚揚揚。問著何如雪上霜。早向太陽門下立。何須撥火更澆湯。

   馬師一日升堂。百丈收卻面前席。祖便下座。頌曰。

   大將登壇八面風。卷旗息鼓四壘空。太平氣象清如許。方見王師大戰功。

   馬師不安。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頌曰。

   病在膏肓不可醫。閉門暗地自尋思。傍人不解難禁處。才問如何已失時。

   趙州因僧遊五臺。問一婆子曰。臺山路。向甚麼處去。婆雲。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阿師。又恁麼去也。後有僧舉似師。師曰。待我去勘過。明日師便去。問臺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蓦直去。師便去。婆曰。好個阿師。又恁麼去也。師歸院。謂僧曰。臺山婆子爲汝勘破了也。頌曰。

   斜陽芳草正萋萋。漫把王孫去路迷。多少迷中留宿客。五更夢破一聲雞。

   趙州問新到。曾到此閑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頌曰。

   趙州一味澹生涯。但是相逢請吃茶。若問梅花探春色。一枝牆外過鄰家。

   遠來經涉路迢遙。壘塊填胸氣正驕。不用靈丹並妙藥。只須一碗熱湯澆。

   趙州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頌曰。

   大千經卷剖微塵。臘盡陽回大地春。拈出庭前柏樹子。西來祖意又重新。

   南泉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衆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衆無對。師即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州乃脫草鞋。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頌曰。

   太阿出匣絕無情。觸著須教斷死生。偶遇白牯誇好手。卻將驢糞換雙睛。

   睦州示衆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頌曰。

   長江無際渺風波。一任輕帆帶雨過。到岸回頭看白浪。愁心轉比在船多。

   德山一日飯遲。托缽下堂。時雪峰作飯頭。見便雲。這老漢。鍾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去。師便歸方丈。峰舉似岩頭。頭雲。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師聞。令侍者喚來。問汝不肯老僧那。頭密啓其意。師乃休去。至明日升堂。果與尋常不同。頭至僧堂前。撫掌大笑曰。且喜老漢會末後句。雖然如是。只得叁年。果叁年而沒。頌曰。

   閑看師子漫調兒。顧欠頻呻力盡施。觸著翻身聊一擲。低頭歸去令全提。末後句。莫狐疑。自在遊行更讓誰。萬古長空風月在。叁年未必是歸期。

   德山因廓侍者。問從上諸聖向甚麼去。師曰。作麼作麼。廓曰。敕點飛龍馬。跛鼈出頭來。師休去。明日師浴出。廓過茶與師。師撫廓背曰。昨日公案作麼生。廓曰。這老漢。今日方始瞥。師又休去。頌曰。

   慣戰深藏陷虎機。窮追焉敢犯重圍。縱然保得全身去。折盡旗槍已喪威。

   馬祖與百丈西堂南泉玩月次。祖曰。正與麼時如何。丈曰。正好修行。堂曰。正好供養。泉拂袖便行。祖曰。經入藏。禅歸海。唯有善願。獨超物外。頌曰。

   月到中秋分外明。幾家歌管不停聲。漁翁歸去蘆花宿。睡熟江天夢不成。

   長沙因張拙秀才。看千佛名經。問曰。百千諸佛。但見其名。未審居何國土。還化物也無。師曰。黃鶴樓崔颢題後。秀才還曾題也未。曰未曾。師曰。得閑題取一篇。頌曰。

   黃鶴樓前江水深。風波日夜吼雷音。百千諸佛同搖舌。觌面何勞別處尋。

   夾山參船子。才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子曰。不似。似個甚麼。山曰。不是目前法。師曰。甚麼處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師又曰。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叁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被師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便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叁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問抛綸罷釣時如何。師曰。絲懸渌水。浮定有無之意。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師曰。釣盡江波。錦鱗始遇。山乃掩耳。師曰。如是如是。頌曰。

   蘭桡獨倚把關津。鈎線閑垂釣錦鱗。偶遇獰龍才一撞。滔天浪裏解翻身。

   趙州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頌曰。

   長江一望渺寒煙。極目中流思惘然。可惜夜深明月下。更無人問渡頭船。

   趙州因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頌曰。

   路到懸崖沒處行。轉身一步腳頭輕。要尋挂角羚羊迹。有眼饒君亦似盲。

   雪峰因叁聖問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爲食。師曰。待汝出網來向汝道。聖曰。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師曰。老僧住持事繁。頌曰。

   扁舟使盡一帆風。到岸何勞又轉篷。若問漁翁何處宿。放歌歸去月明中。

   僧問雲門。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門雲。須彌山。頌曰。

   天寒霜落月沈西。清夜迢迢鶴夢迷。海底日輪紅似火。行人猶聽五更雞。

   雲門上堂。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爲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仔細檢點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頌曰。

   天街華月影珊珊。沈醉東風獨倚欄。朝罷九重人靜後。六宮猶整尚衣冠。

   魯祖尋常見僧來便面壁。南泉聞雲。我尋常向師僧道。佛未出世時會取。尚不得一個半個。他恁麼驢年去。頌曰。

   寒岩雪壓一枝梅。無限春光不放開。卻被東風輕漏泄。暗香吹入夢中來。

   沩山示衆雲。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曰沩山僧某甲。此時若喚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喚作甚麼即得。頌曰。

   馬腹驢胎佛祖家。大人行處路途賒。牯牛若較沩山老。頭角峥嵘更讓他。

   雲門因僧問如何是佛。門雲。幹屎橛。頌曰。

   山河國土露堂堂。瓦礫叢林總放光。若使一塵當面立。恒沙諸佛盡遮藏。…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6-4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