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腰叁尺雪。安心一語幾人知。
示性通行人
負舂腰石似黃梅。夜半何曾正眼開。但信本來無一物。方知明鏡亦非臺。
送克文禅人少林禮祖
斷臂岩前雪尚紅。西來一脈許誰通。此行但得安心法。便振當年鼻祖風。
挽巢松法師
原從兜率白椎來。此去還應坐講臺。若待慈尊下生日。知君重理舊胚胎。
寄融首座
西江不斷往來船。別後音書竟杳然。唯有床前松上月。夜深影落在君前。
寄孫圖南居士
久落江湖不定蹤。別來今已臥千峰。誰知破盡人閑夢。唯有空山靜夜鍾。
示深愚字以讷
大道西來本絕言。好從愚讷溯真源。直須參到忘緣處。方信毗耶不二門。
寄叁白禅人
何時杖錫過東林。入室重論出世心。莫負千峰秋夜月。清光獨照影沈沈。
示廣铠侍者持法華經
一自親聞墨劫前。是時已結大因緣。從今重理多生句。字字心開舌上蓮。
示海藏行人禮法華經
多寶如來舊法身。從空湧出示諸人。若能當處無生滅。法法原來總是真。
示江州孝子左福念
佛本多生孝道人。常持一念奉慈親。若將孝道求成佛。萬行無如此念真。
示鳴明禅人
遙來爲法到匡山。幾度晨昏一叩關。若問西來端的意。白雲飛去又飛還。
示明華禅人字道果
一葦西來五葉花。從茲道種自生芽。但將智水勤澆灌。果證菩提定不差。
示歸宗堅音長老
荷擔正法古叢林。須用金剛護法心。但得光明全體現。頭頭物物盡知音。
示王居士
父子家傳淨業禅。曾從瘴海問真诠。而今重入匡山祉。見面還如未別前。
武夷默初禅人遠來禮請病不赴因示
遙來爲法到匡山。瞻戀殷勤重往還。莫道老僧慵說法。白雲不放出松關。
莊嚴華座擁諸天。只待光臨啓法筵。莫謂法身曾不動。舌根蚤已遍叁千。
寄示觀智雲禅人
遠持一缽走他方。到處隨緣是道場。莫謂塵勞非佛事。原從苦海泛慈航。
示鏡玄禅人
當體圓明般若光。六根門首沒遮藏。若能念念無生現。觸處無心解脫場。
示禅人八首
當人一念要精持。曆曆孤明不昧時。獨有未生前一著。從來不許老胡知。
死生大事最堪悲。急下功夫蚤是遲。但向自心求解脫。不須此外更尋思。
往來生死久伶俜。未悟無生不暫停。誓向此身應度脫。莫教回首再沈冥。
圓明一性絕纖塵。只爲從前錯認真。但使斷除煩惱障。自然得見本來人。
欲海波騰無盡流。誰將彼岸一回頭。直須高挂輕[馬*凡]去。不到窮源未肯休。
世緣無盡苦無涯。一念回頭便到家。識得本來真面目。方知不負此袈裟。
此心不必外邊求。只在當人一念休。身世但從空處看。恰如湛海一浮漚。
六根門首六塵多。舉世人人沒奈何。但肯心心常照破。自然日用不隨他。
示修淨土六首
衆緣消盡絕疏親。老眼何容著點塵。莫使六時蓮漏斷。華中已有未來身。
初因愛念感娑婆。淨土應須出愛河。要得蓮華爲父母。全憑念念見彌陀。
見聞知覺盡常光。心地蓮華暗吐香。若使六根無染著。自然觸目是西方。
眉閑一道白毫光。諸佛衆生總覆藏。但得現前常不昧。蓮華心地暗生香。
五濁塵勞可厭離。西方淨土是歸期。直須念念光明現。便見華開七寶池。
淨土原來不外求。當人一念要知休。回觀妄想消融處。便是西方第一籌。
大雪
萬山冰雪連根凍。一片身心徹骨寒。回想六年饑餓處。令人不覺鼻頭酸。
答劉叁畏大參
千裏雲山見此心。聊將一語寄東林。傥君不負蓮華約。白社幽期尚可尋。
華宇居士持華嚴經令甥覺之來請因寄
華藏莊嚴妙絕倫。無邊佛刹一微塵。若能念念光明現。便是隨緣解脫人。
示在珍行童
生死途中苦最長。好從知識覓良方。若能掉臂安然去。須向空門禮法王。
蘊真禅人時從從五臺來參雙徑
金剛堀裏舊行蹤。別後雲山隔萬重。今夜長空千裏雪。當年曾把洞門封。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叁十九
說
雜說
滾滾紅塵。漫漫世路。多少英雄。盡被擔誤。賞心樂事。詩酒忘憂。琴書雖雅。猶讓一籌。金谷蘭亭。于今荒矣。縱有虛名。與人俱已。竹下逢僧。目中何有。豈但偷閑。徒爲借口。是知出世。最上一著。可惜時人。昧而不覺。五欲場中種種惡緣。如沸湯裂火。能發一念爲生死心。如火中生蓮。甚難得也。苟不深生厭懼。求出離道。難免燒煮。
世之聰明之士。生來但知世閑功名富貴。妻子愛戀之樂。以爲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有過于此者。古之豪傑之士。直出生死者無他。特看破此耳。
佛言。我于然燈佛所。實無授記。若有授記。即爲著我。作佛猶恐著我。況生死事業乎。
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此語不獨爲老龐家傳之秘。佛祖皆然。
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若妄有性。則佛祖無出頭處。刹那刹那。生滅之稱也。悟無生者。方見刹那。此語疑殺天下人。
如幻叁摩提。金剛王寶覺。彈指超無學。此法神速若是。仰山夢升兜率天白槌。與文殊貶入鐵圍山公案。是同是別。世尊偏向魔王宮中。說心地法門。可笑別無淨土耶。
一切諸病。從癡愛生。癡愛不生。顛倒想滅。名爲涅槃。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當生即有滅。不爲愚者說。是可與愚者說耶。
夢幻泡影。露電陽焰。鏡像水月。幹城芭蕉。此十種喻爲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妄想興而涅槃現。煩惱起而佛道成。此法唯五眼圓明。方許知見。
叁寸氣消誰是主。百年身後漫虛名。此語。如來二十年破執之談。無以過之。
真歇了禅師臥病詩雲。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爲別人忙。誠哉是言也。
性本非水火。寒熱自然生。此予昔居海上時。病中詩也。今寄居海外。故病忽作。宛若舊態。蓋病不因地異。情不爲境遷。而趣味自別。難以語人。
東坡雲。凡有所好。必有所蔽。余讀居儋耳集。覺範後至海外。就舊館訪其遺事。有老妪答曰。蘇相公無奈好作詩。何老妪尚知其好。豈非蔽耶。
東坡初被放。至嶺外。食荔枝美。因雲。日啖荔枝叁百顆。不妨常作嶺南人。余始誦之。將謂其矯。余居此幾六年矣。每遇時新一度。不覺誦此什伯過。
余平生愛書晉唐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猶未經思。及被放海外。每想東坡居儋耳時。桄榔庵中風味。不覺書法近之。獻之雲。外人那得知此語。殊有味也。書法之妙。實未易言。古來臨書者多。皆非究竟語。獨余有雲。如雁度長空。影沈秋水。此若禅家所說。徹底掀翻一句也。學者于此透得。可參書法上乘。
昔人論詩。皆以禅比之。殊不知詩乃真禅也。陶靖節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末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等語句。把作詩看。猶乎蒙童讀上大人。丘乙己也。唐人獨李太白語。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王維多佛語。後人爭誇善禅。要之豈非禅耶。特文字禅耳。非若陶李。造乎文字之外。
余少時。讀陳思王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只作形容洛神語。常私謂驚鴻可睹。遊龍則未知也。昔居海上時。一日侵晨。朝霞在空。日未出紅。萬裏無雲。海空一色。忽見太虛片雲乍興。海水倒流上天。如銀河挂九天之狀。大以爲奇。頃見一龍。婉蜒雲中。頭角鱗甲。分明如掌中物。自空落海。其婉蜒之態。妙不可言。世閑之物。無可喻者。始知古人言非苟發。因回思非特龍也。佛之利生。威儀具足。故稱大人行履。如龍象雲。
知止
吾師佛聖人。出家學道。乃止雪山修行。及成正覺。即據菩提場中說法。蓋雪山清涼處也。意其衆生。同處五欲。都爲煩惱之火。晝夜燒煮。熾然不息。而吾人獨欲出離。非夫置于盡絕之地。埋此身心。于萬仞冰雪之中。使之徹骨嚴寒。以之凍餓。大死而複蘇者。又何以止烈焰。免銷铄哉。哉吾師止此而修行。菩提覺場。且曰。其地金剛所成。乃極堅固處也。其所說法。乃性海法門。原夫智海無性。迷之而爲業爲識。故曰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悟之而爲覺爲智。故曰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意顯衆生。同此法性之原。妄有動靜迷悟之別。欲令吾人。即動以觀靜。即迷以照悟。不爲魔外之惑所傾。不爲境界之風所動。非夫據乎最極堅固之地。又何以摧邪外。建大業哉。故吾師據此而說法。由是觀之。吾師之所據。欲吾人之共據也。故予有意于那羅延。那羅延。堅固也。處臨大海。俨乎法門。居名海印。炳乎叁昧。語曰。于止知其所止。吾人止此。可謂止其所止矣。又曰。裏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又曰。綿蠻黃鳥。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吾將叁複斯言。
安貧
語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驕則失富。谄則獻貧。是故未若貧而樂也。貧而樂。則無不樂。是以顔子之陋巷。原憲之環堵。子路之缊袍。榮公之帶素。豈無所樂而樂哉。苟得其樂。則雖天下不易已也。噫。宜乎許由務光。齧缺披衣。而荷決絕之行焉。孔子亦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學要
嘗言爲學有叁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此叁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則一偏。缺二則隘。叁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雖然不可以不知要。要者。宗也。故曰。言有宗。事有君。言而無宗。則蔓衍無統。事而無君。則支離日紛。學而無要。…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6-4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