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腰三尺雪。安心一语几人知。
示性通行人
负舂腰石似黄梅。夜半何曾正眼开。但信本来无一物。方知明镜亦非台。
送克文禅人少林礼祖
断臂岩前雪尚红。西来一脉许谁通。此行但得安心法。便振当年鼻祖风。
挽巢松法师
原从兜率白椎来。此去还应坐讲台。若待慈尊下生日。知君重理旧胚胎。
寄融首座
西江不断往来船。别后音书竟杳然。唯有床前松上月。夜深影落在君前。
寄孙图南居士
久落江湖不定踪。别来今已卧千峰。谁知破尽人闲梦。唯有空山静夜钟。
示深愚字以讷
大道西来本绝言。好从愚讷溯真源。直须参到忘缘处。方信毗耶不二门。
寄三白禅人
何时杖锡过东林。入室重论出世心。莫负千峰秋夜月。清光独照影沉沉。
示广铠侍者持法华经
一自亲闻墨劫前。是时已结大因缘。从今重理多生句。字字心开舌上莲。
示海藏行人礼法华经
多宝如来旧法身。从空涌出示诸人。若能当处无生灭。法法原来总是真。
示江州孝子左福念
佛本多生孝道人。常持一念奉慈亲。若将孝道求成佛。万行无如此念真。
示鸣明禅人
遥来为法到匡山。几度晨昏一叩关。若问西来端的意。白云飞去又飞还。
示明华禅人字道果
一苇西来五叶花。从兹道种自生芽。但将智水勤浇灌。果证菩提定不差。
示归宗坚音长老
荷担正法古丛林。须用金刚护法心。但得光明全体现。头头物物尽知音。
示王居士
父子家传净业禅。曾从瘴海问真诠。而今重入匡山祉。见面还如未别前。
武夷默初禅人远来礼请病不赴因示
遥来为法到匡山。瞻恋殷勤重往还。莫道老僧慵说法。白云不放出松关。
庄严华座拥诸天。只待光临启法筵。莫谓法身曾不动。舌根蚤已遍三千。
寄示观智云禅人
远持一钵走他方。到处随缘是道场。莫谓尘劳非佛事。原从苦海泛慈航。
示镜玄禅人
当体圆明般若光。六根门首没遮藏。若能念念无生现。触处无心解脱场。
示禅人八首
当人一念要精持。历历孤明不昧时。独有未生前一著。从来不许老胡知。
死生大事最堪悲。急下功夫蚤是迟。但向自心求解脱。不须此外更寻思。
往来生死久伶俜。未悟无生不暂停。誓向此身应度脱。莫教回首再沉冥。
圆明一性绝纤尘。只为从前错认真。但使断除烦恼障。自然得见本来人。
欲海波腾无尽流。谁将彼岸一回头。直须高挂轻[馬*凡]去。不到穷源未肯休。
世缘无尽苦无涯。一念回头便到家。识得本来真面目。方知不负此袈裟。
此心不必外边求。只在当人一念休。身世但从空处看。恰如湛海一浮沤。
六根门首六尘多。举世人人没奈何。但肯心心常照破。自然日用不随他。
示修净土六首
众缘消尽绝疏亲。老眼何容著点尘。莫使六时莲漏断。华中已有未来身。
初因爱念感娑婆。净土应须出爱河。要得莲华为父母。全凭念念见弥陀。
见闻知觉尽常光。心地莲华暗吐香。若使六根无染著。自然触目是西方。
眉闲一道白毫光。诸佛众生总覆藏。但得现前常不昧。莲华心地暗生香。
五浊尘劳可厌离。西方净土是归期。直须念念光明现。便见华开七宝池。
净土原来不外求。当人一念要知休。回观妄想消融处。便是西方第一筹。
大雪
万山冰雪连根冻。一片身心彻骨寒。回想六年饥饿处。令人不觉鼻头酸。
答刘三畏大参
千里云山见此心。聊将一语寄东林。傥君不负莲华约。白社幽期尚可寻。
华宇居士持华严经令甥觉之来请因寄
华藏庄严妙绝伦。无边佛刹一微尘。若能念念光明现。便是随缘解脱人。
示在珍行童
生死途中苦最长。好从知识觅良方。若能掉臂安然去。须向空门礼法王。
蕴真禅人时从从五台来参双径
金刚堀里旧行踪。别后云山隔万重。今夜长空千里雪。当年曾把洞门封。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九
说
杂说
滚滚红尘。漫漫世路。多少英雄。尽被担误。赏心乐事。诗酒忘忧。琴书虽雅。犹让一筹。金谷兰亭。于今荒矣。纵有虚名。与人俱已。竹下逢僧。目中何有。岂但偷闲。徒为借口。是知出世。最上一著。可惜时人。昧而不觉。五欲场中种种恶缘。如沸汤裂火。能发一念为生死心。如火中生莲。甚难得也。苟不深生厌惧。求出离道。难免烧煮。
世之聪明之士。生来但知世闲功名富贵。妻子爱恋之乐。以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有过于此者。古之豪杰之士。直出生死者无他。特看破此耳。
佛言。我于然灯佛所。实无授记。若有授记。即为著我。作佛犹恐著我。况生死事业乎。
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此语不独为老庞家传之秘。佛祖皆然。
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若妄有性。则佛祖无出头处。刹那刹那。生灭之称也。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此语疑杀天下人。
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此法神速若是。仰山梦升兜率天白槌。与文殊贬入铁围山公案。是同是别。世尊偏向魔王宫中。说心地法门。可笑别无净土耶。
一切诸病。从痴爱生。痴爱不生。颠倒想灭。名为涅槃。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当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是可与愚者说耶。
梦幻泡影。露电阳焰。镜像水月。干城芭蕉。此十种喻为入道基本。知之者希。
妄想兴而涅槃现。烦恼起而佛道成。此法唯五眼圆明。方许知见。
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漫虚名。此语。如来二十年破执之谈。无以过之。
真歇了禅师卧病诗云。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诚哉是言也。
性本非水火。寒热自然生。此予昔居海上时。病中诗也。今寄居海外。故病忽作。宛若旧态。盖病不因地异。情不为境迁。而趣味自别。难以语人。
东坡云。凡有所好。必有所蔽。余读居儋耳集。觉范后至海外。就旧馆访其遗事。有老妪答曰。苏相公无奈好作诗。何老妪尚知其好。岂非蔽耶。
东坡初被放。至岭外。食荔枝美。因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作岭南人。余始诵之。将谓其矫。余居此几六年矣。每遇时新一度。不觉诵此什伯过。
余平生爱书晋唐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犹未经思。及被放海外。每想东坡居儋耳时。桄榔庵中风味。不觉书法近之。献之云。外人那得知此语。殊有味也。书法之妙。实未易言。古来临书者多。皆非究竟语。独余有云。如雁度长空。影沈秋水。此若禅家所说。彻底掀翻一句也。学者于此透得。可参书法上乘。
昔人论诗。皆以禅比之。殊不知诗乃真禅也。陶靖节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末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等语句。把作诗看。犹乎蒙童读上大人。丘乙己也。唐人独李太白语。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王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岂非禅耶。特文字禅耳。非若陶李。造乎文字之外。
余少时。读陈思王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只作形容洛神语。常私谓惊鸿可睹。游龙则未知也。昔居海上时。一日侵晨。朝霞在空。日未出红。万里无云。海空一色。忽见太虚片云乍兴。海水倒流上天。如银河挂九天之状。大以为奇。顷见一龙。婉蜒云中。头角鳞甲。分明如掌中物。自空落海。其婉蜒之态。妙不可言。世闲之物。无可喻者。始知古人言非苟发。因回思非特龙也。佛之利生。威仪具足。故称大人行履。如龙象云。
知止
吾师佛圣人。出家学道。乃止雪山修行。及成正觉。即据菩提场中说法。盖雪山清凉处也。意其众生。同处五欲。都为烦恼之火。昼夜烧煮。炽然不息。而吾人独欲出离。非夫置于尽绝之地。埋此身心。于万仞冰雪之中。使之彻骨严寒。以之冻饿。大死而复苏者。又何以止烈焰。免销铄哉。哉吾师止此而修行。菩提觉场。且曰。其地金刚所成。乃极坚固处也。其所说法。乃性海法门。原夫智海无性。迷之而为业为识。故曰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悟之而为觉为智。故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意显众生。同此法性之原。妄有动静迷悟之别。欲令吾人。即动以观静。即迷以照悟。不为魔外之惑所倾。不为境界之风所动。非夫据乎最极坚固之地。又何以摧邪外。建大业哉。故吾师据此而说法。由是观之。吾师之所据。欲吾人之共据也。故予有意于那罗延。那罗延。坚固也。处临大海。俨乎法门。居名海印。炳乎三昧。语曰。于止知其所止。吾人止此。可谓止其所止矣。又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又曰。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吾将三复斯言。
安贫
语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骄则失富。谄则献贫。是故未若贫而乐也。贫而乐。则无不乐。是以颜子之陋巷。原宪之环堵。子路之缊袍。荣公之带素。岂无所乐而乐哉。苟得其乐。则虽天下不易已也。噫。宜乎许由务光。啮缺披衣。而荷决绝之行焉。孔子亦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要
尝言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则一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虽然不可以不知要。要者。宗也。故曰。言有宗。事有君。言而无宗。则蔓衍无统。事而无君。则支离日纷。学而无要。…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6-4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