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白日朗耀。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善惡之境。隨心轉變。凡聖之形。應念而現。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塵垢若除。此亦不著。廣大神通。自心全具。淨土天宮。逍遙任意。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熱處若生。生處自熟。二六時中。頭頭盡妙。觸處不迷。是名心要。
師心銘
人性本大。超乎形器。直以有我。自生障蔽。習染濃厚。故爲物累。問學不廣。故多自是。見理不明。驕矜恃氣。輕內重外。逐物喪志。嗜欲戕生。不知避忌。棄己忘真。孰稱爲智。達人虛懷。應緣無滯。與時逶迤。龍蛇玩世。得失靡驚。貴賤無預。恬憺怡神。省思寡慮。力其未能。謹其未至。學其無爲。行其無事。聽其無聽。視其無視。返觀內照。念念不住。諸妄消滅。精一無二。此乃至人。師心之秘。在我求之。恢有余地。不如是觀。名爲自棄。
覺非銘
萬裏之行。步步皆非。維人不覺。寸步不移。人生百歲。念念不住。昧者冒然。孰分新故。善惡疊遷。如環無端。莫知其極。誰使之然。使者不知。愈新愈迷。腳跟罔措。舉足成疲。疲之既久。失其故有。變怪百出。不見其醜。以迷爲覺。大地皆錯。嫫母效颦。恬然自樂。霎時臨鏡。忽然猛省。但歇狂心。不勞施粉。天然秀媚。眉目清朗。本來面皮。毫發無爽。無論美惡。不須雕琢。只任現成。自然還樸。覺不覺是。不知知非。是非俱唾。萬物齊歸。
夢覺銘
善惡無端。一心返複。聖凡不隔。唯存夢覺。以覺入夢。顛倒滋重。以夢入覺。當下解脫。夢覺俱非。寂爾靈知。不生不滅。何慮何思。幻化百千。唯在一念。念起不覺。太虛閃電。煩惱不結。業即不生。愛憎堅固。實生死根。因果報應。捷如影響。根若不生。枝從何長。業有多種。以殺爲先。好生惡死。彼此皆然。軀殼雖異。佛性是同。但平等觀。殺念自空。心鏡塵埋。習染既厚。以覺消磨。光明自透。漸磨漸落。念起即覺。覺至無生。心境空廓。妄想馳逐。究竟無益。谛審思維。死生迅疾。生死來往。大夢冥冥。但隨業轉。如不有生。有生不著。須從夢覺。醒眼看來。無繩自縛。念念回光。心心返照。但不隨情。是名要妙。
忘緣銘
情有智愚。性無明昧。凡聖之分。實存向背。如臣事君。如子侍父。一念精真。不容顧伫。顧伫則移。移則造迷。迷之既久。其神日疲。不移即悟。悟則不顧。獨立湛然。妙用常住。應緣若響。處世如空。逍遙物化。頓脫樊籠。不出不入。無去無來。空華世相。水月襟懷。
觀世銘
四大幻身。本無一物。愚者執之。愛憎桎梏。妙圓覺心。彌滿清淨。妄想積迷。顛倒增病。渴鹿逐焰。愈逐愈渴。看破即休。始知是錯。遊戲神通。不離日用。貴賤好醜。任其搬弄。達人大觀。洞然明白。離合悲歡。了不可得。六塵境界。如夢聚寶。無量貪求。一覺便了。音聲色相。風月行空。于斯不著。豈是盲聾。以此處世。有何挂礙。身雖凡夫。名觀自在。
六根銘
身爲業媒。心爲業種。從六情根。貪奔愛湧。眼流于色。失其真明。耳流于聲。遺其本聞。舌非爽味。實多妄語。恣意縱情。識風內鼓。習發竅鳴。如簧有聲。不知所自。聽者震驚。出口入耳。愛憎斯起。聲已消亡。禍方資始。如雷擊糞。忽生毒菌。愚者食之。誤傷其命。維鼻合身。同爲一覺。總是浮塵。身多過惡。意乃樞機。波流毒海。爲彼所漂。汩其真宰。是故世人。雖生不生。若能返觀。各得精真。精真若複。六根無物。似雲浮空。如響出谷。不被形拘。不爲心礙。迥出情塵。超然自在。
念佛叁昧銘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燭。妄想潛蹤。形骸空谷。淨土不離目前。蓮花常襯兩足。何必待身後方生。即現前不出不入。此正是普光叁昧。只在當人一嗾。
正心銘
心本光明。欲蔽故暗。天然之體。隨情耗散。今欲正之。祛欲製情。一真既複。諸妄不生。
誠意銘
意乃妄根。乘虛日鑿。密察其原。潛乎不覺。覺則不妄。妄息即真。至誠無息。其善乃敦。
修身銘
只體之欲。縱情之本。酒色之迷。陷身之阱。迷欲不返。身心不固。徒有此生。誠爲虛度。
齊家銘
齊家之要。惟儉與勤。義禮若豐。澹薄自醇。勤儉傳家。澹薄甯志。是乃聖賢。處世之秘。
六妙銘(並引)
雪峤山主。結廬雙徑之朝陽峰下。千峰如指。故顔曰千指。前峰緊抱。彎環如角。予名之曰麟角。且喻獨也。庵前有池。俗呼洗硯。蓋東坡嘗叁遊茲山。特附諱乎。予易曰來月。古人喻道曰。池成月自來。池上有齋。予扁曰洗月。喻心境也。齋後有泉。味甘冽而醇。予題之曰。過乳。以昔聖言。劫初之水。味過于乳。以從金剛際來。今峰頂之水。其源必深。可喻道脈欲知本也。庵後有石。予名大歇。謂阿蘭若。真修行處。爲寂滅場。乃大休歇地也。此景天然。故題稱六妙。而卷首書曰。六通四達。欲此境中人。老人隨不爲妙縛也。直須雙奪。故曰通達耳。手而各爲之銘。志不忘也。不作境會。不落言思。是在賓主自得耳。
千指庵
千峰卓立。直指此庵。此庵如空。了沒遮闌。問庵中主。不出不入。有來參者。空中一咄。
麟角峰
群走奔騰。一麟自足。惟麟所重。在乎角獨。片石如麟。萬木若毛。可笑騎者。不動一毫。
來月池
月原不來。水亦不去。蓦爾相逢。不知其故。水底之天。池中之月。去來之相。了不可說。
洗月齋
月本無塵。水自清潔。從何處洗。求之不得。月墮水中。水涵月影。可惜觀者。熱夢未醒。
過乳泉
水中擇乳。須是鵝王。此不須擇。在乎善嘗。不許入口。要先知味。惟知味者。飲之心醉。
大歇石
石不善走。爲何要歇。歇之大者。爲本寂滅。趺坐此中。不動不搖。吐廣長舌。松風夜號。
般若軒銘(並序)
軒因閱此經以得名也。爲吳門居士朱鹭王在公棲息所。鹭故奇士。在公舉鄉進士。爲郡司馬。唾軒冕。棄妻子。結隱于天目。無何複過雙徑。居此軒。閱般若經。大有省發。予自南嶽來。以達大師末後因緣。得至此山。居士見而歡喜。執弟子業。予歎曰。非大力量。欣寂滅之樂者。何能頓脫塵累而至此耶因名朱曰大力。王曰大[金*(起-巳+戍)]。顔其軒曰般若。乃爲銘以紀之。銘曰。
咄哉此軒。光明透脫。內外洞然。了無縛著。六根門頭。圓通虛豁。世出世閑。一齊抛卻。此軒之味。恬憺寂漠。軒中主人。身心快樂。一切情塵。火聚太末。問此法門。名不可說。
毗耶室銘(有序)
居士管覺仙。生長吳門。早歸叁寶。不畜妻子。不治生産。唯結一室。顔曰毗耶。以延十方。以無法可說。但以香飯而作佛事。老人過其室。因請銘之。銘曰。
毗耶離城。堅固綿密。雖居市[廓-享+墨]。而無塵迹。中有居士。獨寢一室。門不通風。六窗虛寂。唯有十方。不時雲集。有問法者。止是一默。香飯不請。隨緣搏食。座不用借。露地爲席。諸有屏空。一塵不立。身心兩忘。世界齊擲。萬累俱捐。諸緣頓息。在塵出塵。斯爲第一。
鐵如意銘(並引)
予別雙徑。雪峤山主。以鐵如意並香奁爲供。感而爲銘。
維此如意。代我心口。我不能談。借爾善吼。爾言不無。我法非有。兩者既離。一亦不守。唯法身香。與爾作耦。托此金剛。用垂不朽。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叁十七
偈一(七十二首)
唯心偈
淨妙不思議。圓滿真實心。廣大具威神。變現無量事。其體離諸垢。不舍染淨緣。世與出世閑。成就衆善業。衆業若空華。本來無所有。以無所有故。故說即真常。善達業性空。不爲幻技惑。不著亦不厭。如理谛實觀。起處即無生。當念自空寂。了無前後際。一念若須彌。動靜平等如。境界風不動。寂滅妙常樂。清淨若蓮華。深入塵勞泥。不染世閑垢。懷此如意珠。隨求無所乏。神光照暗冥。普覺諸含識。
居山偈
借問山中人。居山有何趣。日飽叁頓粥。長伸兩腳睡。磐石作禅床。雲霞爲蓋被。微風吹幽松。發明西來意。撥落雲裏華。刮除眼中翳。一念絕中邊。了無前後際。覺來雙眼空。回視夢中事。撈捷水底月。卻翻成鈍滯。凡聖一齊抛。方脫娘生累。一物不將來。猶是第二義。透出無事關。始遂居山計。
大澤禅人叁度嶺海參禮因示
萬裏爲誰來。來複爲底事。靴裏摸指頭。原不在別處。若向外邊尋。走盡天涯路。來來去複來。此法原無住。試問曹溪僧。菩提可有樹。若不得一枝。枉費賣單布。
示道脈源禅人
參禅無秘訣。要爲生死切。生死挂眉毛。念念不暫辍。提起金剛圈。脊梁勁似鐵。努力望前追。直使命根絕。妄想頓潛蹤。身心當下撇。要見本來人。如空中釘橛。打破黑漆桶。方是大休歇。
題恒河圖示恒一林禅人
佛住恒河岸。常對河說法。至法難思處。即以河沙喻。若以沙數多。猶未盡佛意。直以此法身。乃顯真實義。法身常不變。隨流性不遷。雖以種種穢。體性常清淨。乃至劫火燃。究竟體不壞。是故法身常。自性無生滅。佛子識此義。了悟自性身。如彼恒河沙。永劫性常一。是名金剛地。佛子善安住。
觀緣偈
谛觀此身無始來。皆從顛倒妄想生。輪回六道苦趣中。性返人天無量劫。妄念不止苦無涯。妄境不空業如海。若能一念暫回光。當下即令登彼岸。妄業積聚如須彌。人我是非苦堅固。結成生死鐵圍關。百劫千生不能出。镬湯爐炭本來無。只從一念嗔心起。若于起處即消除。火裏金蓮真解脫。現前境界若空花。鏡像水月不可喻。世…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6-4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