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6-40卷▪P11

  ..續本文上一頁可哉。

   士修字說

   鄭生尚志問字于予。予字之曰士修。蓋志于道。非修不足以盡道。然道在吾人。本來具足。無欠無余。良由物欲葑蔽。而失其固有。以致六鑿相攘。六官失職。此愚不肖者所不及。即有志者。又或賢者行之過。智者知之過。聖人所以折衷之。抑其太過。引其不及。歸于大中至正之體。以完其本有。不失其天真。故謂之修耳。非舍此之外別有修也。故曰。修道之謂教。是知聖人教人。非有益于人也。但就其所賦而裁成之。因其所志而引發之。以至于日用見聞知覺之閑。起居食息之內。無非本明獨露之地。苦于夙習而障之。故即其所明以通其蔽。如目爲色蔽。即色以通之。耳爲聲蔽。即聲以通之。舌爲味蔽。即味以通之。鼻爲香蔽。即香以通之。身爲觸蔽。即觸以通之。意以知蔽。即知以通之。洗其夙習。而發其本明。譬如磨鏡。垢淨明現。然鏡明本具。非因磨洗而增益之也。以其所習者道。故用志以啓之。苟無專一不拔之志。必爲習染所奪。而日流于顛瞑。邈然而不知返。不足以爲人矣。又足以稱士哉。故予曰。士貴乎志。志貴乎修也。爲士修說。

   徐子厚字說

   徐生天載作禮請字。余字之曰子厚。因爲之說曰。天乃吾性之本然者。而言載者。義取性能載物也。傳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蓋中乃性之體。和乃性之德也。吾人能致盡其性。則體周而德廣。則能位天地。育萬物。此特性分之固然。第止性雖本具。苟非所養。則不能極廣大以盡精微。故余取其厚者。意欲深其所養。以重其厚。方能持載而不遺。故曰。風之積也不厚。則負大翼也無力。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然吾人本具性德。雖天然廣大。自非積養深厚。則負大任也無力。是故古之豪傑之士。賦特達之才者。靡不刻苦勵志。以淬其利器。以待天下國家之大用。以建千載不朽之大業。所以光照百世。澤流無窮。所謂源遠而流長。厚之至也。以其性爲天地萬物之本。故能盡其性。則可與天地參。方盡丈夫之能事。能事畢。則可名爲人。否則與物同腐朽。又何以稱丈夫哉。是以聖人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去華取實。厚之道也。故余字之曰。子厚。子其勉之。

   容我字說

   天地至大。萬物無所不容。而且曰容我。豈我獨不能見容哉。雖然必有說矣。昔人有雲。誰雲天地寬。出門惟有礙。是亦有不能見容者。非天地不能容我。由我不能容于天地耳。是以聖人並包萬物而不爲己有。不爲己有是無我。無我則無物。無物則無物與敵。無物與敵。則物我忘。物我忘。則物皆我。物皆我。則我混于萬物矣。以其混同。故能容我。此聖人之能事也。唯忘機者似之。故以此字李丈人。

   謝汝忠字說

   章貢孺子。名曰上嘉。請余爲字。字之曰汝忠。謂移孝于忠。固上之所嘉者也。以孺子得丙而生。丙火象君德也。陽明而剛正。外剛而中柔。德之實也。故曰柔嘉。謂陽剛而陰柔。君剛而臣柔。此上下之正。天地之和也。以大來而小往。陽求陰。陰入陽。故在卦爲離爲火。在人爲心爲目。心精而溢于目。目視而主于心。內外一也。故君之求臣。如心之于目。臣之事君。若目之于心。是則內外一而用不異。德合而功成。故可嘉也。否則殆已。所謂耳視而目聽。則天君失守。五官失職。求其嘉也。讵不難乎哉。是知人臣之事君。若目之聽命于心者。忠之至也。故予因其嘉而益嘉之。以忠固可嘉也。予觀孺子神邁而骨駿。氣和而心泰。大人之質也。語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其實則預秉大人之象。業已見乎儀容體貌之閑。即仲尼之爲兒戲。陳俎豆。設禮容。豈非天有所授。而人有以成之耶。先生以是月。送孺子進小學。即詺此名。予字之曰以忠。先生欲予書此。藏之珍襲。將爲孺子之左劵雲。

   覺之字說

   方遺民氏。從父宦遊衡。禮予問出世法。因請法名。詺之曰福心。以心爲福田之本。衆善之所歸。如膏壤而生百谷也。複請字。字之曰覺之。以佛者覺也。古德雲。即心即佛。以此心本來是佛。因迷之而爲衆生。是迷覺之變也。吾人日用現前一念。覺則一念佛。念念常覺。則爲常住佛。不覺則永墮迷途。失其故有。如人有目而居暗室。一無所見。所謂顛瞑而不自覺者也。以心是福田。以覺爲種子。日用不覺。如有田不耕。安可以望有秋乎。吾故曰覺之。覺之者。種福之本也。方子能覺。則不辜本有。乃福之大者也。

   讀達師洞聞字說

   洞聞之語。則, 遵文殊擇圓通。以觀音耳根爲勝。又以普賢心聞洞十方爲准則。一以耳圓。一以心洞也。若在老憨分上。看他虛空與眉毛厮結。比比說法。萬象皆聞。則叁大士一場懡[怡-臺+羅]。而紫柏此語。亦無地可寄矣。此處透得。方稱洞聞。

   與堂主天香更字無隱說

   堂主明桂。舊字天香。請海印老人易之。以其近于俗也。老人笑而應曰。名是假名。況真非可名。凡可名者皆俗耳。因而罷去。一日偶詣丈室白曰。弟子夜來夢師爲更其字。及問字。何乃忘之矣。老人複大笑曰。生死涅槃皆如昨夢。然所可名字者。皆夢語也。善知諸法如夢。則一切名字語言。無非夢事。苟觀法如夢。則佛法常現前。因詺之曰無隱。意取分明目前。六根相對。無非佛事。且如靈雲見桃花而悟道。香嚴聞擊竹以明心。此皆即聲色門頭而實證者。山谷道人。依晦堂和尚。乞指捷徑處。堂曰。只如仲尼道。二叁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太史居常如何理論。公擬對。堂曰不是不是。一日。侍堂山行次。時岩桂盛放。堂問曰。聞木樨華香麼。公曰聞。堂曰。吾無隱乎爾。公釋然即拜曰。和尚恁麼老婆心切。此乃者俗漢從香塵而得悟入者。堂主莫道從香塵而入者。可字無隱。其他又有隱耶。仲尼又曰。吾無行而不與二叁子者。是丘也。參。

   虛懷字說

   五臺竹林大師。入滅之明年戊午。門人大謙遠來匡山。求予爲塔銘。公受業京都。西山碧雲寺。碧雲爲王城勝刹。四事之豐。第一享僧中最勝欲樂者。公能舍此。而之寒岩冰雪中。親近知識。潛心佛法。竹林門人以千百計。獨公以末後光明不朽爲念。其存心重本可知已。及予與坐談。扣其所蘊。專注理觀。謹于律行。則其所趨。又非世谛碌碌者比。予甚嘉之。先字愈光。予嫌其炫也。乃爲更之曰虛懷。蓋取其虛心而能受益也。良以衆生長寢生死而不寤者。直以沈瞑五欲積習濃厚。煩滿胸襟。故凡所舉措。皆爲業資。以其執而不化其所有。則積垢益深。垢益深而業益重。積迷不已。而苦道愈長。終無返省。何光之有。究其所以。其心不虛之過也。聖人虛己以遊世者。以能舍其所執耳。所執既舍則心自空。心空則境自寂。心空境寂。則物我兼忘。我忘則無能執之心。物忘則絕所執之境。斯則心境求之了不可得。虛之至也。其懷若此。則超然獨立而與道同遊。又何一物之可拘。纖塵之爲累乎。然以無有入無有。妙行冥符。橫身爲物。所謂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此至人涉世之能事。又豈止勞謙而已哉。蓋光而不耀者也。

   聶應如字說

   聶生遊于達觀禅師之門。師字曰應如。予觀其字。因知師所以授生者。最上法門也。乃爲之說。夫如非相似之說。蓋直指吾人本體而言。所謂真如者。乃一心之異稱也。然真則不妄。如則不變。故名真如。以其心光明廣大。湛若虛空。其體寂然。乃至日往月來。昏明相代。雲行鳥飛。風動塵起。四時循環。日夜無隙。種種變幻。起滅不停。而空體凝然寂然不動。吾人禀此真如之性。賴以成形。而爲妄想遷流。榮辱憂喜好惡喜怒疾病禍患。乃至死生代謝。種種變幻而爲遮障。是則自體本如。而今不如矣。故禅師因其固有而導之曰。子應當如。故曰應如。謂本來自如。而今不如。欲複本有。不必外求。但當如耳。苟如其本如。更何如哉。是知吾人聖凡不隔。端在迷悟如與不如之間。不如則凡。如則聖矣。般若雲。所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由是觀之。不獨心體本如。而一切諸法。近取諸身。則四大六根。細而披剝。則叁十六物。內外皆如。遠取諸物。則山河大地。鱗介羽毛。草木微塵。極盡世閑一切相狀。靡不皆如。故曰。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以此而觀。則諸法本自如如。諸法既如。又何好惡當情取舍。而爲生死之業所留礙哉。所謂萬境本閑。而人自鬧。若人轉物即同如來。物轉則心境皆如。物我兼忘。聖凡平等。生死去來。如夢如幻。與吾靈覺之體。有何交涉。是故吾人有志出生死者。應當如也。故曰應如。子其識之。

   何希有字說

   何生字希有。笃志向道。人能向道。誠希有也。若真能見道。則更爲希有。余嘗讀金剛經。至空生歎世尊曰。希有。余甚疑之。及尋其未歎以前。並無甚奇特。亦無玄妙語。惟言世尊著衣持缽。飯食經行。洗足敷座而已。更無別奇特也。空生何所見而驚歎若是。此語千載上下佛祖注解不破。忽被空生看破世尊行履處。不覺失聲乃爾。何生希有。果何所見而希有耶。苟如空生看破世尊處。看破自家屋裏。此蓋家常日用過活事耳。更指何法爲希有法。何事爲希有事耶。傥未著眼。但以文字相而爭誇贊歎之。恐他日回頭一觑。則見又不希有矣。何生乞法語。以老人無法可說。故因其說。而說之以此。

   香林字說

   大都慈善長老。名真孝。達師字之曰。香林。請余爲說。余居五羊時。見西洋番舶載旃檀至。詢其所産。則曰産香之國。最毒熱而多巨蛇。其蛇自毒。熱莫可解。獨賴此香以解之。故盤附其上。以得清涼。香因蛇毒而亦盛。且其樹孤生。生處不生衆草。獨香成林。故古德雲。旃檀內絕凡材。今達師以香林美孝。字豈無謂哉。惟我釋迦本師出世。說戒定慧叁學。獨專于戒。戒品甚多。獨尊梵網大戒。此戒乃是教菩薩法。非金剛心不能持之。伏睹經開戒品。以孝爲本。故經雲。孝名爲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順一切衆生…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36-4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