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6-40卷▪P10

  ..续本文上一页。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非特具也。故阿难云。我与如来。宝觉明心各各圆满。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室千灯。光光交映。如此圆满广大法门。昔二乘在座。如盲如聋。宜乎曲见。惊怖其言而不信也。惜乎俗谛。学佛法者。多习口耳知见。未有真参实究工夫。未悟广大圆明之体。即有所见。但认昭昭灵灵识神影子。把作实事。且又执定血肉之躯。封为我相。其实未开只眼。故生种种分别。以权说为了义。以己见为究竟耳。今不必论无情说法不说法。佛性各具不各具。岂不闻法界观颂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但将此偈蕴在胸中。一切日用六根门头。见色闻声处。一印印定。久久纯熟。自然内外一如。有情无情。打成一片。一旦豁然了悟。是时方知山河大地。共转根本*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到此方信赵州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古德示众云。大众见么。即今十方诸佛。历代祖师。一齐向老僧拂子头放光动地。斯乃禀明于心。不假外也。又何向含元殿里觅长安耶。空一子闻说。欢喜踊跃。作礼而退。

   四愿斋说

   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凡夫。于尘劳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须下化众生。欲化众生。必先志断烦恼。欲断烦恼。必先广学法门。故此四事相与而有。众生乃佛之对也。烦恼者。众生之本也。法门者。治烦恼之药也。以众生无边者。因烦恼无尽也。以烦恼无尽。故法门亦无量也。难度者愿度。难断者愿断。难学者愿学。三者既能。则佛道虽无上。亦可成矣。是所谓四弘誓愿。有大心者。方能发此大愿。具大愿者。方能建大业。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资愿。非虚愿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诸己而已矣。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来是佛。与众生原无二体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则敌我者皆人。人又一我。众我聚而众生成矣。众生所本。本乎烦恼。烦恼坚执。则我相益固。我相固。则人不亡。我丧则人不立。人不立。则烦恼空。是则我心烦恼若尽。则返观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则觅众生。若邀空花而结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所谓烦恼尽。而众生空。斯则不度而自度矣。是相与而无也。然举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烦恼。烦恼用事。非真心也。然烦恼者。情也。若断烦恼。而以烦恼之心断之。是借贼兵而赍盗粮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断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学法门耳。法门者。乃出情之法。为消烦恼之具。所谓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学佛者。以吾人之心。体佛之心。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学自心之佛行。断自心之烦恼。度自心之众生。则如汤消冰。不劳余力矣。是则四愿固难。若返求之。吾心中无不具足。自不假于外也。若知不假于外。则吾人现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远而天下国家生民物类。皆众生也。返求自心现前日用。若以烦恼之心而为之。然于自身六凿相攘。况家齐而国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现前。以空法而用事。则念念烦恼转为智光。照了众生。同归自性。则与佛同体。此则烦恼空而众生尽。众生尽而佛道成。民胞物与。浩然大均。又岂愿为徒设哉。由是观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为。无论致君泽民。未尝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愿。无非成佛之行。岂特为操虚尚事。耳目寄与而已哉。某以此见志。其有得于此乎。

   感应说

   佛说一切世闲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毫不可爽。而世人不信者。谓为虚谈。孔圣安命之说。世有信者。每每推算。但求福利胜事则喜。而恶闻其灾患。此惑之甚也。殊不知死生昼夜。三世轮回。如昨日今朝之事耳。请以近事喻之。譬夫请客。凡设席之物。无论精粗丰俭。色色预备现成。则临时陈列。一一具足。若少有欠阙。必不全美。此一定之事也。人生一世。正报身命延促。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贵贱。秋毫皆是前生修定。今生所受用者。不从外来。尽是自作自受耳。故曰。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世人自恃智能才技。可以致功名富贵。殊不知功名富贵。非才智可致。以吾前世修定。今世偶因才智会合而然。故得之而喜者。惑也。又吾固有之富贵功名。而为人之所破坏者。则疾怨其人。深恨其事。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其破坏者。皆非我分之所宜有。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以为忧者则反怨天尤人。以致结冤而不解者。过也。是知孔圣之安命。即吾佛之因果。若知安命。则贫富得失。一切委之前定。皆我自造。则穷达寿夭。皆吾命之固然。若明信因果。则今生受用一切。皆我前世修成。原非他人之可与。亦非智力之可能。即有才智而致之者。亦是我分之固有也。如此。又何计较得失。而劳苦心虑。妄积恩怨于其闲哉。若明智之士。的信因果报应。不必计其前之得失。但称今生现前所有。以种未来之福田。如世之农者。择良田而深耕易耨播种及时。则秋成所获。一以什伯计。此又明白皎然者。但在所种之田。有肥瘠之不同耳。佛说供养佛法僧三宝为胜田。孝事父母为敬田。济贫拔苦为心田。吾愿世之智士。不必计已往之得失。但种未来之福田。苟能省无益过度之费。节身口侈靡之财。种之于三田之中。不惟增长未来福德庄严。则将现世。亦身安心乐。为第一福人也。若能种福于三田。再能留心于佛法。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转贪嗔。以软和而化强暴。以谦光而折我慢。如此则是大心菩萨之行也。居士果能信此。当称最胜勇猛丈夫。

   张孝子甘露说

   余尝读方外志。谓混沌初分。而人始生。体有光明。蜚行自在。吸风饮露。不产五谷。泉涌露降。凝结如脂。名曰地肥。味若醍醐。人食之甘。嗜而无厌。其体渐重。不能自举。故地肥薄而五谷生。五谷生而地肥绝矣。人始谷食而情窦凿。欲火生。故醇气浇而露不甘。泉不醴。俟圣帝明王出。天德合而醇气守者。故甘露降。醴泉涌。时则为祯为祥。为灵为瑞。感于人而应于天。由是观之。今之瑞。古之常也。尧舜之世数致焉。三代无纪。春秋不载。至西汉武帝降。始以为年。嗣是代有之。我明洪武八年。 圣祖诣斋宫。祀上帝。甘露降于圜丘之松杪。凝枝垂悬。其状如珠。其甘若饴。乃敕群臣采而啖之。命为诗歌制论以纪之 世庙亦然。是知甘露之瑞。皆见于王者之德。而未闻降于野。今龙山张子鸣球。以笃孝。感甘露降庭槐。香美异常。经旬不散。其故何哉。尝试论之。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德至而中和之气育。中和育而醇气守。醇气守而天德合。天德合而祯祥应。故甘露降。醴泉涌也。夫孝一也。自天子以至庶人。本无二致。第心圆而气足者。应之速。久近亦然。余故谓张子之孝。自有所不知。故祯祥应之如此久。而说之者。犹有所未至也。嗟乎。人心之溺也久矣。然靡不有此形。有此形。靡不有此性。性既尽而孝德全。而祯祥应。而人有若张子者。一孝兴于家。百孝兴于乡。千万亿兆兴于国。以及于天下。则人不减圣。事不减古。而天下国家可登于太上。混茫均享华胥之乐。吾将必谓露皆甘。泉皆醴而饮啖随宜。不俟讴歌鼓腹。又何以瑞应为哉。

   不迁字说

   门人梁四相。稽首作礼。乞表其字。余字之曰不迁。意取肇公论旨也。余少读肇论。至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茫然莫知所指。万历甲戌行脚至河中。与道友妙峰结冬于山阴道院。因校刻此论。恍然有所悟入。及揭帘。睹风吹树叶。飘飏满空。乃自证之曰。肇公真不吾欺也。每以举似于人。咸曰。迁中有不迁者。余笑曰。若然则为理不迁。非肇公所谓物不迁也。然既曰。即物不迁。岂舍物以求理。释动以求静哉。梁生讳四相。然万物靡不为此四相所迁。而不迁之物。非常情所可测识。独肇公洞见肺肝。今梁生归心法门。其有志于此乎。苟得不迁之妙。则日用现前。种种动静闲忙。逆顺苦乐。得失劳逸。利衰毁誉。以至富贵贫贱。大而祸患死生。则了不见有纤毫去来相也。即释迦之分身。观音之随应。普贤之万行庄严。乃至世出世法。一口吸尽。又奚止于现宰官身而说法者乎。由是观之。尧舜以之垂拱。伊吕以之救民。颜子以之箪瓢。孔子所以无入而不自得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嗟乎。夫子此语。真长夜梦中木铎也。肇公引而伸之。老人以此字梁生。能无负此语。可称圣门的骨子。况法门乎。

   黄用中字说

   黄生元衡。余字之曰用中。因为之说。夫中非有体。安可用耶。以衡视之。其中自见。然衡为天下平。万物之准也。人之所必信。可不言而喻。惜乎。人知衡之可信。而不知其用中在是。犹凡人知食之可饱。而不知可饱者味耳。以味精而食粗也。故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知味则不知精。不知中则不善用。能用其中。始称大用。黄生志之。

   欧嘉可字说

   欧生兴际。远来谒余。少年勤苦。余见而嘉其志。因字之曰嘉可。凡曰可者。训为仅可。仅则有所未尽。非也。夫人之欲于心者。可则嗜之。不可则厌之。且心之嗜欲。不尽不止。亦有欲尽而不止者。岂曰仅哉。是古今之人。虽在可中。而不知其可也。独禅门向上一路。以心印心。谓之印可。在圣人则曰无可不可。然无不可者。则无有不可者矣。故举世之人与物。世与时。时与命。皆有确然不易之可。苟知其不易之道。则穷达一际。险夷一致。出处一时。如斯则无不可者矣。人能洞见此可。则无往而非所遇也。欧生知此之际。名为实际。实际岂小…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6-4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