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21-25卷▪P5

  ..续本文上一页。高广安居。丰美口体之谓也。既而王城利物。以给孤长者。将请佛说法。乃就祇陀乞园林。造精舍以延之。不惜布金遍地。而重阁讲堂。于是乎启。大众安居。亦自此始。然犹逐日行乞。四事未尝丰美也。后因老病不能行乞者。立常住。是则常住。盖为老病者设。岂图今日之事哉。教法东流。琳宫大刹。棋分星布。烟火相望。钟鼓相闻。去圣逾远。本旨大乖。故百丈禅师。起而大振之。立清规以夹辅毗尼。冀返初制。嗟乎。人者居之。岂尽尊姓遗荣。操净行而契无生者耶。是故建之者。不无给孤。应之者。未必如佛。居之者。未必尽老病无生者也。故曰。不纳客僧。吾法当灭。是则不但非福地。且翻为毒海矣。惟此未尝不涕泗沾襟也。都城之南。有寺曰明因。旧名三圣。盖云崖大宗师所建也。师生于保定。甫七岁即披缁。十八游方。遍参知识。初五台道场。为群寇搤其咽喉。归依阻绝。先是有无住定大师。以少林业。依旧路岭。辟盗巢而建刹。曰龙泉寺。为往来休息。曼殊法道。于是乎大昌大师。年登二十。即辅定师以开拓之。厥功大矣。岂非夙愿耶。公居龙泉十载。始入大都。登坛受具。即置三圣寺。以纳四方。又五岁入选。为大宗师。奉钦命。登华座。传毗尼法有年。其道益昌。于万历三年。复修明因寺。又十年。而大师入灭。又五年。其孙仰崖庆公。世其业。然公以学行重当时。据龙泉以说法。内感 圣母。捐金重修其寺。额曰护国明因。盖功德本于大宗师也。万历壬辰秋。余随缘王城。会达观禅师于大慈寿。庆公从禅师谒余曰。明因固吾祖所创也。庆因触目诸方梵刹。往往居之者。不体先圣。所以建立之意。至若鬻身守纲者。奈业累何。庆愿以此为永永常住。自今而后。凡山门一食与众同。贤者可得而居之。老病者安之。往来者内之。凡常住所须。执事者。许增而不许损。凡我子孙。许住而不许分。凡所施利。许公而不许私。凡所田产。许守而不许卖。愿世世香火。如日月镫明。以绍隆三宝。将以报佛恩。祝 圣寿。绵远无穷。属余纪其事。余闻之。欢喜踊跃而赞曰。公以如来心为住持。以百丈心为常住。令后之居者。以无分别为妙行。借使天下闻风而兴起者。处处不减祇园矣。正法嘉谟。将或见于今日也。公之功德可量哉。聊以公心。刻诸贞石。以昭后世云。

   开锦屏山观音洞碑记

   中国名山多奇胜。而太行为天地督。自首阳抵山海。秀气盘结于京师。故京之西山一带。琳宫梵宇。如鳞砌然。皆因人力装点化工。至若天然奇秀。不假雕琢。而妙出恒情者。唯锦屏山观音洞一境而已。山去京西百里许。洞踞山之胸。一联三堀。如摩醯目。其中玲珑凝聚。水乳成形。千态万状。不可名目。山势环抱。名花异卉。开若锦屏。一水渊源。来自深谷。曲折周回。澄渟山足。故其群峰森挺。如出水青莲也。父老相传。往往见云雾中。时有观音大士现。故以为名。余于癸未春。杖锡遨游诸名胜。辟谷三学洞中。飞木厂王公珏。谒余。谈及此。遂往观之。余一见而深爱焉。公遂请开拓。先舍地三十亩。为香火前导。构茶庵一所。以济往来。是时余方厌游人世。未暇经营。乃付法侣九峰真玉上人以主之。即东蹈海上矣。既而某官某公奉命来督厂事。力为开山檀越。掌厂某公辈。同心助成。拓土鸠工。凿空虚实。将高就下。历数年。成岩岸数十丈。洞外又构禅室两楹。昔日荆榛。今为宝地矣。余于壬辰秋。持钵王城。再过此地。乃喟然而叹曰。信乎境随心变。道在人为也。尝闻观音大士。圆通普应。无处不现。盖住感应道交。如水清月现耳。况人人本是佛。不修行无以成。处处皆是道场。不施工无以见。此山固灵异。若非王公。与诸公仗因托缘。炽然建立。纵七宝庄严。皆委荆棘。又何敢望变荆棘为丛林哉。今也钟声梵响。共谈般若。苍崖石壁。皆显法身。闻者不迷。见者即悟。因此地证圆通者。不可胜数。其倡者施者。作者助者之功。皆永永无穷。将以祝 圣寿。衍慈风。以绵绵无尽矣。澥印道人。不忘其始。不计其终。乃为铭以铭之曰。

   大地法身。原无寸土。峨峨苍崖。有目共睹。落落圆音。本不有声。汤汤流水。有耳皆闻。处处道场。无往不在。有力量人。将金作由。圆通大士。随类现身。岂独于此。偏怜有情。洞中本虚。千奇万状。自是圆通。根本模样。时之未至。久被尘埋。时节适逢。一拟便开。声振天门。光腾大地。见闻功德。不可思议。上祝 皇图。奠安社稷。 圣寿无疆。千秋万祀。

   修五台山凤林寺下院方顺桥大慈宣文寺碑记(并铭)

   五台为文殊道场。有一万菩萨于中说法。应化无方。灵异多端。爰自汉永平摩腾著迹。沿及三国六朝。历唐宋元。累代国家。帝后妃主。崇奉之典。班班可指。我 成祖文皇帝。延DB法王居之。以后琳宫梵宇。岁岁增崇。及我 今上御宇。万历初。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为资 先帝。保 圣躬。大作佛事。天下名山。自五台始。延高僧十二员。以凤林寺二虎禅师为首座。师名德胤。字彻天。山西太原人。始终发迹。修行缘山。素著中外。 圣母为建凤林寺以居之。寺完。以台山去京千里。山深数百里。仍就保定府满城县方顺桥边。置接待寺一所。额名大慈宣文。又置赡寺地十顷余亩。以护香火。将垂永久。仍度沙弥明理为给侍。师道重方外。名达内庭。 圣恩隆重。超越常流。若供奉徐公。清明王公。时及诸搢绅先生。大司马吴公辈。皆深重师。故其道场。随处成丛林。晨钟夕梵。香火星罗。将以上祝 圣寿无疆。保 皇图亿载。固皆我 圣母慈恩旷大。实师有以感之也。今斯地。为众僧资色身与慧命坚牢。其功德福利。岂可以数量计哉。惟我 圣母慈恩。与天地同其博厚。而此功德。亦将共其悠久。必有鬼神呵护于其闲。后之近此地。守此土者。岂不推圣心所自。敢忘君亲之惠。而取鬼神之责乎。寺落成。命沙门清。纪其事。谨稽首为铭。以铭之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峨峨太行。为天地经。卓彼清凉。惟圣道场。群灵堀宅。爰枕北方。外护藩篱。内拱神京。珠宫梵宇。随处丛林。惟我 圣母。育成 帝德。凡所施为。无非为国。建此名蓝。以延梵侣。从十方来。如云若堵。思修慧命。必藉色身。不劳持钵。香积盈盈。有土如膏。有众如云。 圣母圣心。以土为金。此地常住。惟功不朽。祝我 帝厘。天长地久。

   伏牛山慈光寺十方常住碑记

   自迦维降迹。梵刹始兴。白马东来。僧居肇启。历代修崇之典。十方海会之林。由百丈弘律制之规。伏牛设练魔之业。无非精修一心。调伏三业。云来者以法为心。安居者以和为事。世衰道微。去圣愈远。不但法无专门。抑且人存我相。使二利之诰徒存。四事之缘虚费。此世尊所以攒眉。至人因之发慨者也。恭惟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承悲愿力。现国太身。兴隆三宝。建大法幢。使域内名山。皆成宝地。寰中胜迹。尽化伽蓝。乃捐膳羞之资。命近侍太监姜某。于伏牛山。建造慈光寺。为十方海会丛林。置太河川。黑峪保庄田二所。为永远供奉香火。命僧智明住持寺事。明初受业于京。西天台寺。宝珠和尚。以苦行闻当代。

   圣母素所崇重者。明行日。和尚因诫之曰。尔以一介凡愚。叨承 慈命。抚心自省。岂不永怀。尔其以佛为心。以法为命。以十方为常住。以众僧为丛林。一食必与众同。一事必通众议。以道德为首领。以公廉为执事。毋执己。毋慢人。昼夜六时。磨炼三业。精勤万行。屏绝诸缘。将以祝 圣寿无疆。报 慈恩永劫。其无忘我今日之言。明奉戒而行。以此闻 圣母。且以修途为远虑。仍 命太监姜公料理之。冀道场与二室争光。丛林比牛山并峙也。工竣始末。业已具载于功德碑记。兹以智明所以住持其业者。并志之。以垂范丛林。永为后诫。将来住之者。又以此诫。复诫后人。其如薪火之传。永永无尽也。是为记。

   重修之罘山神庙记(并铭)

   登郡城东南十里许。有之罘山。山有神。曰浮佑侯。是无所考。尝周览方舆。大概自昆仑东折。而渤海注焉。扶桑日出。光影上下。蓬莱三山。隐隐云雾闲。宫阙恍惚金银。而神仙率都居之。称不死之乡。秦皇以是东游黄腄。而穷成山。登之罘以临朝阳。刻石记焉。则兹山始封。其来尚矣。迄今千五百年。虽往来代谢。观其故事。如指掌。维是黔首归依。岁时伏腊。而山亦产英效灵。风雨时若。使物不疠而年谷熟。故庙祀不绝。全真高常清者居之。几三十年。跻九十而色若孺子。郡人多雅事。若戚将军者。尤善事之。将军视其神宇颓然。出资若干。鸠众命工。而一新之。经始于万历丁亥秋。殿四楹。左右廊庑毕备。不期年落成。尝清杖策过海印。请予为记。乃为之铭曰。

   造化胚胎。大块以成。山川郁秀。育灵产英。惟兹大[((宋-木+(夕*匕))*ㄆ)/石]。百川以归。昆仑东指。之罘巍巍。秦始来登。蓬莱仿佛。汉武神人。大言恍惚。惟山之灵。千秋万祀。奠我邦家。百祥无射。惟民是福。惟谷是登。珠宫贝阙。载缉载新。鲸钟鼍鼓。朝吼莫吟。祝我 帝厘。山高海深。

   住京都吉祥院无极信禅师道行法原碑记

   无极禅师者。临济二十六代孙也。讳明信。顺德沙河宋氏子。年八岁。父母即舍出家。礼郡之天宁深公为师。稍长。以生死为忧。年十三。即请本师以行脚事。往牛山。入大火聚。精勤刻苦。日夜煆炼者。二十余年。尘劳虽觉暂谢。然未有所悟入。因觐省。归至郡之西山上栈坪。迥绝人迹。潜居六载。一食朝昏。诸念顿息。顷之。即参诸方知识。北走京师。登坛受具。复隐银山之中峰。避影三载。日以橡栗为食。专注禅观。时忽心境皆空。根尘顿脱。豁然开悟。自觉当体无依。翠峰大和尚。据临济正令。开法于都门。师往求印证。机缘契合。寻即谢隐京西之金山吉祥禅院。以长养为怀。坚持孤硬。澹然若无所寓。纳衣鷇食。二十余年。内府太…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21-25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