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是一定要给他播下解脱的种子,让他从佛法上得利,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十、离退减:远离一切疲厌,恒时勇猛地宣讲正法。
尤其是传讲密乘甚深窍诀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一、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光是得过还不够,灌顶还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缘全部具足。
二、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不同续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否则,烦恼特别深重,分别念层出不穷,整天都胡思乱想,这样的人不可能当密宗上师。
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不然,何为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么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所以,真正能传密法或灌顶的上师,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有时候我给大家辅导一些密宗修法,真的特别惭愧。我也再三强调过,这只不过是给大家种个善根、接个传承而已,我自己的相续中,这些功德不要说全部具足,可以说一个都不具足。且不说密宗上师的资格,就连密宗弟子的资格也没有,正如《窍诀宝藏论》所形容的[8],弟子法相都不具足还想当上师,简直是太可笑了。
六、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八、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当然,若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从以前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琐事也不叫“琐事”。
现在有些发心人员,成天抱怨琐事太多,其实你想一想,倘若这些行为牵涉到利益众生,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乐,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一直在想“我早上怎么吃?中午怎么吃?晚上怎么吃”,连晚上做梦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么吃”,这些都是琐事,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如果你在食堂为道友发心,那就另当别论了。
九、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十、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像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还有汉地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
十一、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有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加持,那对弟子讲法的力量会完全不同。
以上共讲了十二种法相,我们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倘若你记不住这么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师具足这三项的话,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总之,我们如果要依止上师,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师,事先务必要仔细观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讲的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顶、听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对上师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观察非常重要!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二止观:寂止和胜观的简称。寂止:梵音译作奢摩地或三摩地,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心不散住外境,专一安住所修静虑之中。胜观:梵音译修作毗婆舍那,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以智慧眼观察事物本性真实差别。
[2]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海龙王宫,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娑竭罗龙王,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言:“世尊,颇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龙王当知,是谓四殊胜法,菩萨摩诃萨无尽法智,早证无生,速至圆寂。是故汝等常应念诵。”尔时世尊,说是四句法印经时,彼诸声闻,大菩萨众,及天龙八部,阿苏罗揵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3] 玛拉雅山:“玛拉雅”是梵语,义为檀香山,地处印度南方,是闻名遐迩的宝山,山中盛产各类檀香,其价高昂,深受世人喜爱。
[4] 《佛本行集经》云:尔时佛告长老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恶知识,共为朋友,交往止住,虽经少时共相随顺,后以恶业相染习故,令其恶声名闻远至。”
[5] 《佛本行集经》云:佛告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善知识,恒常共居,随顺染习,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
[6] 也有说登地菩萨不受环境影响。
[7] 密宗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8] 《窍诀宝藏论》云:“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师矛盾又可笑。”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三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