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是一定要給他播下解脫的種子,讓他從佛法上得利,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十、離退減:遠離一切疲厭,恒時勇猛地宣講正法。
尤其是傳講密乘甚深竅訣的上師,必須具備一切續部中所講的下列條件:
一、成熟相續:要得過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光是得過還不夠,灌頂還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緣全部具足。
二、淨持律儀:得到灌頂之後,不同續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條根本戒、《大幻化網》的五條根本戒,從始至終沒違犯過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叁、相續調柔:煩惱和分別念微弱。否則,煩惱特別深重,分別念層出不窮,整天都胡思亂想,這樣的人不可能當密宗上師。
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續部的意義。不然,何爲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麼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圓滿:最好是親自見過本尊;即使沒有親自見,夢境、驗相中也要見過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爲主的咒語和驗相,都已盡善盡美。
所以,真正能傳密法或灌頂的上師,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的。有時候我給大家輔導一些密宗修法,真的特別慚愧。我也再叁強調過,這只不過是給大家種個善根、接個傳承而已,我自己的相續中,這些功德不要說全部具足,可以說一個都不具足。且不說密宗上師的資格,就連密宗弟子的資格也沒有,正如《竅訣寶藏論》所形容的[8],弟子法相都不具足還想當上師,簡直是太可笑了。
六、解脫相續:現量證悟了萬法皆空的實相,對無我之義有所體會,心中有解脫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心相續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從來不考慮個人利益。
八、瑣事鮮少:斷除了對今生世間的貪執。當然,若是爲了弘揚佛法、利益衆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從以前高僧大德的傳記中看,他們爲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瑣事也不叫“瑣事”。
現在有些發心人員,成天抱怨瑣事太多,其實你想一想,倘若這些行爲牽涉到利益衆生,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樂,不是爲了衆生,而是一直在想“我早上怎麼吃?中午怎麼吃?晚上怎麼吃”,連晚上做夢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麼吃”,這些都是瑣事,沒有任何意義。不過,如果你在食堂爲道友發心,那就另當別論了。
九、精進修持:因爲已修了四種厭世心,故對今世的考慮不是很多,唯一是爲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
十、厭世勸他:自己現見了輪回痛苦,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有了這樣的境界後,經常也給別人宣說,勸別人看破世間。像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還有漢地許多大德,他們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時,對世間不會有什麼好感,不像現在有些人一樣充滿信心。他們了知輪回的一切皆無實義,同時也將自己的境界與他人分享。
十一、攝伏弟子:以種種善巧方便,不管是語言也好、行爲也好,攝受調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現各種各樣的形象來度化衆生。
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師的言教行持,上師說什麼都全部照做,從來也不敢違背,以此緣起,自相續中具有傳承的加持。有了這樣不可思議的加持,那對弟子講法的力量會完全不同。
以上共講了十二種法相,我們應當依止這樣一位上師。如《功德藏》中說:“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倘若你記不住這麼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記岡波巴大師所說的叁點:一、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二、以大智慧引導弟子入道;叁、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師具足這叁項的話,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總之,我們如果要依止上師,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師,事先務必要仔細觀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講的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頂、聽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對上師在沒有依止之前,首先觀察非常重要!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二止觀:寂止和勝觀的簡稱。寂止:梵音譯作奢摩地或叁摩地,一切禅定的總括或因,心不散住外境,專一安住所修靜慮之中。勝觀:梵音譯修作毗婆舍那,一切禅定的總括或因,以智慧眼觀察事物本性真實差別。
[2] 《佛爲海龍王說法印經》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海龍王宮,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與衆多菩薩摩诃薩俱。爾時娑竭羅龍王,即從座起,前禮佛足白言:“世尊,頗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佛告海龍王:“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雲何爲四?所謂念誦: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爲樂。龍王當知,是謂四殊勝法,菩薩摩诃薩無盡法智,早證無生,速至圓寂。是故汝等常應念誦。”爾時世尊,說是四句法印經時,彼諸聲聞,大菩薩衆,及天龍八部,阿蘇羅揵達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3] 瑪拉雅山:“瑪拉雅”是梵語,義爲檀香山,地處印度南方,是聞名遐迩的寶山,山中盛産各類檀香,其價高昂,深受世人喜愛。
[4] 《佛本行集經》雲:爾時佛告長老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惡知識,共爲朋友,交往止住,雖經少時共相隨順,後以惡業相染習故,令其惡聲名聞遠至。”
[5] 《佛本行集經》雲: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恒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
[6] 也有說登地菩薩不受環境影響。
[7] 密宗四續部: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
[8] 《竅訣寶藏論》雲:“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師矛盾又可笑。”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