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四節課

  

第七十四節課

  

思考題

  291、哪些上師是不能依止的?請一一說明其法相。你是否曾遇到過這樣的上師?通過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292、爲什麼說上師是真正的佛,只爲了利益衆生才示現爲人的形象?顯宗對此是否承認?你對此能否生起定解?

  293、爲什麼說對具德上師無論結上善緣、惡緣,皆可成爲解脫之因?請談談你自己的理解。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行》正在講“依止上師”。昨天從顯宗和密宗兩個角度,介紹了上師所應具備的法相。今天再講講與上述相反應當舍棄[1]的上師相。

  現在有些上師不具法相,弟子在沒有依止之前務必要觀察,就算人們稱他爲“上師”,但也沒有必要去依止。

  什麼樣的上師不能依止呢?下面會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如意寶藏論》、《功德藏》、《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其他論典中,對此也有廣說。希望大家經常翻閱這些經論,詳細去了解所應依止的上師需要什麼條件?不能依止的上師又有哪些?倘若不明白這一點,依止上師幾十年才發現他是個騙子,此時,自己的精力都已經耗盡了,若再重新尋找另一位上師,人生也沒有時間了,這是相當可悲的。

  因此,作爲學佛的修行人,觀察上師和依止上師特別關鍵。現在漢地有一部分人,對上師根本不觀察、不了解,隨隨便便就去依止,依止完了又開始後悔、毀謗、舍棄,這樣實在沒有必要。如果上師是個騙子,不具備任何法相,沒有灌頂,沒有傳承,也不懂得佛教教理,完全是爲了名利而詐現威儀、吸引衆人,那舍棄他也不一定有過失。但這個也不好說,倘若他以前確實聽過一些法,有這個傳承,然後再給別人念,就算目的不是爲了利他,但所傳的法畢竟是如來教言,舍棄他也許還是有過失。

  所以,最保險、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沒有依止之前,首先一定要觀察。有些人說來不及了,但又不是得急性闌尾炎,怎麼會來不及了?你二叁十年、甚至七八十年都沒學過佛,現在也不必急于一時,至少應打聽一下這個上師到底如何,或者在他身邊呆一呆,幫他做點事情,看他到底是壞人還是好人。現在很多佛教徒,尤其是以前沒聞思過的人,經常都會犯這個毛病:依止完了發現上師有許多毛病,然後就開始後悔、誹謗,這樣有很大過失。因此,在依止上師之前,大家務必要詳細觀察。

  

  下面講幾種不能依止的上師:

  一、如木磨之上師

  有些人本來沒有聞思修的少許功德,卻自以爲我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貴族子弟[2]等,種姓方面已勝過他人;或者住在聖者所在的地方,比如五明佛學院、青海等地,特別愚昧的人就把他當成了大成就者:“啊,您真是那裏來的?那我肯定要依止!”然後到處打電話,說某地來了個上師,肯定很了不起,一定要去灌頂、聽法。還有人說他是某某上師的兒子、侄子、孫子,這樣那樣的親戚朋友,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其實就算上師非常了不起,他的親戚也不一定個個都好。就像釋迦牟尼佛是叁界怙主、人天導師,但他的親戚提婆達多爲人怎麼樣?大家應該十分清楚。

  還有些人,像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一樣,到處宣揚自己的傳承如何如何;或者,雖具有少分聞思修的功德,卻並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修持,而是擔心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以上這些上師,都稱爲“如木磨之上師”。

  所謂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沒什麼差別,發出的聲音甚至比磨子還嘈雜,但實際上根本磨不碎什麼糧食,最後只能磨損自己。同樣,有些上師外表上裝得道貌岸然,名聲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識還響亮,但所作所爲只不過在欺騙別人,最終只能是害了自己。

  依止這樣的上師,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聞思修的超世間功德,反而還會在他的誤導下逐漸墮入惡趣,相當危險。所以,佛陀在經典中說了,上師的種姓不重要,名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學處。學處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個人若能具足這兩條,並通達顯密一切法要,那麼即使是個乞丐,也值得我們頂戴。

  然而遺憾的是,不管古代還是現代,被虛假頭銜所蒙蔽的,往往大有人在。《摩诃僧祇律》中就講了一則公案:從前有位弗盧酰婆羅門,他門下有五百名弟子,是位人人敬重的國師。他家有個傭人生了個兒子,名叫迦羅呵,從小就聰明伶俐、記憶力極佳。迦羅呵平時擔任孩子的仆人,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凡是聽過的法,都能憶持不忘。有一次,他和那些孩子起了沖突,一氣之下便遠走他鄉,到了鄰國。

  在那裏,他謊稱是弗盧酰婆羅門的兒子,叫耶若達多,離鄉背井特來向該國的國師求學。國師深受感動,當場就答應他的請求。迦羅呵非常聰明,表現相當優異。國師十分歡喜,不但指派他教授自己的五百名弟子,還把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他。從此以後,迦羅呵的生活漸漸豐足安樂,但是,他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嫌棄妻子做的飯菜不合口味。妻子一點也不抱怨,甚至想學波羅奈的飲食,以討丈夫歡心。

  後來,弗盧酰婆羅門得知了迦羅呵的事,准備去鄰國將他捉回。這天,恰巧迦羅呵與門徒外遊,遠遠看見弗盧酰婆羅門迎面走來,他驚慌不已,急著打發隨行的門徒離開,之後走到弗盧酰婆羅門面前,頂禮跪拜,苦苦地哀求:“我來這裏,謊稱您是我的父親,才能投靠國師學習經典,娶他的女兒。請您不要張揚我的秘密,我以後一定會侍奉您。”弗盧酰婆羅門善解世事,便不再追究,說:“你確實是我的兒子!”並跟著迦羅呵一起回家。

  一進家門,迦羅呵告訴妻子,自己的父親前來探望。妻子喜出望外,忙准備了各種佳肴進行招待。用餐完畢後,妻子等到適當的時機,私下請教弗盧酰婆羅門:“我照叁餐侍奉丈夫,可是他都不滿意。希望您指點我,以前耶若達多在家喜歡吃哪些菜?我願意學習。”

  弗盧酰婆羅門見她一片真誠,卻苦于迦羅呵的挑剔,非常生氣。于是教她一個方法:迦羅呵若再嫌飯菜難吃,就在他身旁小聲地念這首偈子──“無親遊他方,欺诳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細食複何嫌?”

  送走弗盧酰婆羅門後,迦羅呵故態複萌,吃飯時依舊挑剔生氣。妻子就照著這個方法,不慌不忙地誦出偈子。迦羅呵聽後滿臉怒氣,卻也不敢多言。爲了怕妻子揭發他的身份,從此,他低聲下氣地隨順妻子,再也不敢挑食了。

  如今像這位傭人之子般的相似上師,確實不計其數、比比皆是。有些人連世間人格都不具足,聞思修什麼功德都沒有,卻自以爲非常了不起;有些人雖有一點點功德,可從來沒有想過出離、解脫,在別人面前顯得很莊嚴,也只爲了即生獲得地位、財物等。這樣的上師,最終只能毀了自己,也毀了他人。所以,大家在學習佛法時,首先一定要擦亮慧眼,看所依止的上師是否真正具足法相。

  

  二、如井蛙之上師

  有些上師沒有能力調伏弟子,自己也與凡夫人沒有差別,根本不具備絲毫特殊功德——不要說利益衆生的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廣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連基本人格也沒有,連一般的人都不如。就算是不學佛的世間人,有些也不會說妄語欺騙別人,說話實實在在,行爲也能表裏如一,但這些上師連如此美德都不具足,性格品行極其低劣。

  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輕信,不經觀察就將他捧得高高的,什麼“活佛”、“上師”、“堪布”、“法王”,一大堆名號輕易就加在他頭上,認爲他是叁界唯一的怙主。這時候的他,明明什麼都不懂,對世間和出世間的法也沒有廣聞博學,只是身邊幾個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以至于自己被名聞利養熏得面目全非,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對大德正士的功德視而不見,這種上師就叫“如井蛙之上師”。

  以前法王如意寶出國時,印度某個中心派來的一位老上師,在衆人面前表現得特別傲慢。當時我身邊有位堪布,就悄悄地說:“這個人就是《前行》裏講的井蛙上師,自己什麼都不懂,只有去欺騙下面的愚笨徒弟了。”

  確實,有些上師有了點名聲,身邊有了一些弟子,便開始得意忘形起來。但誠如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說[3],縱然弟子多如蛆蟲,也沒有任何意義。這些弟子什麼道理都不明白,盲目地把上師看作佛。上師雖說有財、有名、有勢力,但行爲非常不如法,跟特別低劣的人沒什麼差別,這樣的上師目光短淺,就如坐井觀天的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是什麼樣的呢?據說,從前有一只年邁的青蛙,長期居住在小小的井底。一天,大海裏的一只青蛙來到它面前。

  井蛙問:“你是從哪裏來的?”

  海蛙回答:“我從大海來。”

  井蛙問:“你的海有多大呢?”

  海蛙說:“大海非常非常大。”

  井蛙問:“那麼,有我這個井的四分之一大嗎?”

  海蛙連連搖頭:“遠遠不止。”

  井蛙又問:“那麼,有沒有它的一半大?”

  海蛙還是邊搖頭邊說:“不止不止。”

  井蛙繼續問:“難道有這個井這麼大嗎?”

  海蛙依舊重複著前面的話:“不止不止。”

  井蛙不相信地說:“不可能有那麼大吧?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兩只青蛙一同前去。當見到大海時,那只井蛙頓時昏厥,頭顱崩裂而嚇死了。

  唐代韓愈在《原道》中也說:“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坐在井裏看天空,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並不是天太小,而是自己的眼光太狹窄。《二規教言論》中也講過[4]《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