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聽過不少人這樣評價自己的上師,在跟別人談話時,也只把上師當成普通人,從來沒認爲上師的境界跟佛陀無別。
其實在顯宗《寶雲經》裏,佛陀親口講過:“于善知識生世尊想,依善知識住。因善知識故得勤精進,因善知識故能除一切惡法。”《華嚴經》亦雲:“于善知識起如來想。”《增一阿含經》也說,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識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識證悟的[6]。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善知識的密意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其本體就是諸佛菩薩。如此殊勝的上師,爲了引導所化衆生,暫時的一舉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樣;但究竟而言,他們的密意始終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從這一角度來講,又與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師的任何行爲,實際上都是在順應衆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懷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心勞身,宛如獨子的慈母。如《功德藏》雲:“不了義隨一切衆,了義相違諸衆生,具密意故勝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
概言之,從不了義的角度來講,上師因爲要隨順衆生,行爲跟衆生幾乎一樣;從了義的角度來講,上師的智慧跟佛陀並無二致,與衆生的所作所爲又完全相違。就像一個幼兒園老師,爲了隨順孩子、讓他們開心,她會跟小娃娃一起玩;但如果孩子做一些非法事,老師會不會也跟著做呢?不可能的。
因此,在這些關鍵問題上,就像《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形容的[7]:上師因爲要隨順衆生,行爲會跟大家相同;但因爲要度化衆生,其究竟密意和行爲又截然不同,不會隨心所欲,或以貪嗔癡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表面上似乎跟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他是諸佛菩薩的真實化現,跟我們的境界特別遙遠。
綜上所述,具有一切德相的上師,就像大船,能救度衆生脫離輪回大海;他如商主,能無誤指示解脫與遍知佛果的聖道;他如甘露雨,能熄滅業與煩惱的熊熊烈火;他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無明黑暗,現出朗朗的正法光明;他如大地,能容忍弟子憂心勞身及一切邪行,見行廣博,無所不包;他如劫波樹(如意樹),是今生與來世一切功德利樂的來源;他如妙瓶,是不可思議諸乘宗派一切意願的寶庫;他如摩尼珠,住在隨心所欲息、增、懷、誅四種事業大海的源泉中;他的慈心猶如父母,對無邊衆生無有親疏、愛憎,一視同仁;他的悲心好似河流,對普天下的芸芸蒼生廣泛憐憫,尤其對無依無怙的苦難有情更是迫切悲憫;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爲嫉妒之心所轉,不爲實執之風所動;他的舍心恰似雨雲,自相續不被貪嗔所擾亂。[8]
《功德藏》對此歸納道:“解脫有海如大舟,無迷勝道真商主,滅業惑火甘露雨,遣無明暗等日月,囊括諸乘如大地,利樂源如劫波樹,圓具法庫如妙瓶,上師勝過如意寶,平等愛衆即父母,悲心廣切等河流,無變喜心如山王,無亂舍心如雨雲。”
因此,從大悲心、加持方面而言,上師與諸佛相同。凡是與上師結上善緣者,即生便可成佛;結上惡緣者,比如對上師生邪見、嗔恨心,誹謗上師、憎恨上師、討厭上師,甚至打罵上師,也會以此因緣最終斷絕輪回。如頌雲:“如是上師等諸佛,害彼亦入安樂道,何人正信依止師,降下一切功德雨。”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此處的舍棄,是指不去依止。
[2] 貴族子弟:舊時西藏貴族的幼弟和侄子總名。
[3] 《大圓滿心性休息》雲:“如不淨堆之上師,所化蛆眷多亦棄,引信士入歧惡道,欲解脫者永莫依。”
[4] 《二規教言論》雲:“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衆多自所笑。”
[5] 名聲師:這種上師裝模作樣、徒有虛名,對外宣稱是誰的轉世,或是什麼佛學院畢業的,但依止了他之後,弟子會永遠漂泊在惡趣的黑暗中。
[6] 《增一阿含經》雲: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爲。”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7] 《大圓滿心性休息》雲:“若問上師之法相,爲引世間與衆同;超世間故與衆殊,叁門諸行較衆勝。”
[8] 關于善知識的比喻,《華嚴經》中也不乏其數,如雲:“善男子,善知識者,如軌範師,能以善語而誨示故。善知識者,猶如伴侶,住阿蘭若不舍離故。善知識者,如勝神通,能現種種諸自在故。善知識者,如金剛劍,能截煩惱及隨眠故。善知識者,如親教師,能爲忏除五犯罪故。善知識者,如勝靜慮,能滅一切隨煩惱故。善知識者,如摩尼鏡,令現前證宿住智故。善知識者猶如橋梁,能令超度諸有流故。善知識者,能斷疑網,業異熟中善決斷故。善知識者,能善安處,令速入于不退地故。善知識者,能令深信,微細業果如自見故。善知識者,善能勸修,毀呰一切不善法故。善知識者,是智能眼,一切法中不執著故。善知識者,心如明燈,順本覺性而覺了故。善知識者,如說道者,爲大丈夫處會說故。善知識者,能舍惡友,不入惡人之住處故。善知識者,舍不律儀,能令增長善律儀故。善知識者,能教時語,隨衆生根而發言故。善知識者,勸隨順修,令舍衣食攝衆生故。善知識者,爲先導師,令如所說而修行故。善知識者,令其深入等持等至皆深入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能于飲食知節量故。善知識者,如瑜伽師,能令趣入相應行故。善知識者,如威猛將,摧伏一切諸魔軍故。善知識者,爲大明咒,能除一切諸苦厄故。善知識者,猶如大船,超過生死至彼岸故。善知識者,如如意珠,能令所願皆圓滿故……”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