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五節課

  

第七十五節課

  

思考題

  294、什麼叫依止上師?哪些是錯誤的依止方法?該以怎樣的方式依止上師?

  295、我們依止上師的數量,應該是一位還是多多益善?爲什麼?

  296、作爲弟子,應當具備哪些條件?並請以比喻進行說明。對照自己,你能做到哪幾條?

  297、弟子要以哪叁種方式承侍上師?其中,上師最歡喜的是什麼供養?這種供養包括哪些內容?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面已講了如何觀察上師,即具有法相的上師可以依止;不具法相的上師,無論怎麼樣,也不要去親近依止。這一點,佛陀及高僧大德都異口同聲強調了,所以在依止上師修行的過程中,應當如理如實地作取舍。

  講完了觀察上師之後,接下來就是依止上師。

  戊二、依止上師:

  所謂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師面前聽法,上師要給弟子傳法。

  然而,現在很多人認爲,所謂的依止上師,就是弟子問上師:“您可不可以攝受我?”上師心情好的時候,點點頭,承認“你是我的弟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暫時就不答應。一旦得到了上師應允,弟子就特別開心,到處請客好好吃一頓。所以,很多人被攝受的界限,只是上師的口頭開許,就像世間的一種承諾。

  當然,這種方法或許也可以,畢竟有些高僧大德的境界不可思議,通過他無比的加持和智慧來攝受,這也未嘗不可。不過依據諸多經論的觀點,真正的依止上師,應該是以佛法結緣,上師傳授佛法,弟子接受了之後,才算是建立了依止關系。

  有些人明明在上師面前灌過頂、聽過法、得過很多竅訣教言,卻不承認這是一種依止,不承認是自己的上師,反而跑到另一位從沒得過法的上師面前,悄悄地說:“我是您的弟子,您是我的上師。”這樣的依止,除非你是利根者,像迦葉尊者在佛陀面前說:“您是我的本師,我是您的聲聞。”承許一下就可以得戒體。此外,對普通人而言,沒有佛法經論的傳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師。

  這個問題,如今在很多城市比較常見,希望各位要詳詳細細翻閱經論,看到底什麼才叫依止。《正法念處經》中講過:“若爲他人說,一句之善法,則爲善導師,爲衆生所尊。”如果有人對你哪怕只說了一句善法,他也稱爲是你的上師,從那個時候起,你就應當對他尊重,態度要跟以前不同。如果沒有這樣,想用其他關系來依止上師,可能不太符合佛教的教義。

  那麼,該以怎樣的方式依止上師呢?正如《華嚴經(33卷)》中所說:“善男子,應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識生醫王想,于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我們要把自己當成身患重病的病人,善知識是治療我們的醫生,善知識所說的法是靈丹妙藥,依教奉行能遣除一切病苦。這個教言非常關鍵,否則,就算你依止了善知識,但以上四想[1]若顛倒了,那再怎樣精進也無濟于事。

  現在有些人,在上師面前得了一個法後,從來也沒修持過,就像醫生給你問診開了藥,但你根本不吃一樣,怎麼可能對治相續中的煩惱?除非你遇到的醫生十分特殊,根本不用吃藥,只加持一下就可以。但除此之外,若想治好自己的病,醫生一定要開藥或傳授方法,你也一定要謹遵醫囑,這樣疾病才有希望遣除。

  另外,看病一定要找對良醫,倘若你胃特別痛,卻去科學實驗室找一位教授,這完全是緣木求魚。同樣,我們衆生心裏特別可怕的煩惱疾病,21世紀的超級科學技術無法解決,什麼樣的知識分子或智者也束手無策。有些人皈依其他宗教,有些皈依世間的氣功師,這樣雖可以暫時帶來一些安慰快樂,但究竟從生老病死的輪回大海中解脫,他們卻無計可施,唯有佛教才能做到。

  而在學佛的過程中,你不想解脫就另當別論了,如果想要解脫,依止善知識才有希望。自古以來,雖有許許多多智慧高超的人,但要想解脫的話,沒有依止善知識絕不可能實現。因此,我們若想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務必要按照此處所說的比喻,像重疾纏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醫,或者像恐怖路途中的旅客依止勇敢的護送者,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危害時依止解救危難的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達彼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樣,依止一位具有救護力的上師。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說:“如病依醫客依護,怖畏依友商依主,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當依師。”

  當然,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智悲力統統具足的上師,末法時代不一定找得到,但只要上師有一定的悲心、智慧、能力,直接或間接能改變我們的相續,實際上就可以。不過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就算找到了具德上師,也不一定有時間去依止,在這種情況下,若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上師的教言,然後對此依教奉行,也可以叫依止上師。

  其實,依止上師不一定非要天天跟著,上師走一步也不離開,上師坐著自己也在旁邊,上師吃飯就傻傻地看著,這個不一定叫依止。若能將上師相續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漸獲得上師戒定慧叁學的功德,這樣的方式才叫依止。有些人總以爲一直陪著上師才是依止,假如上師出去不帶自己,就表明上師不攝受自己了。實際上,這樣的依止沒什麼意義,就算上師經常把你帶來帶去,你也不一定能解脫。

  要知道,依止上師有不同的方式,尤其在當今時代,弟子若依靠各種方式了解上師的教言,比如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些早上起來怎麼修?晚上怎麼修?白天怎麼把佛法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對此全部明白的話,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師。否則,就算是佛陀在世,也不可能天天把所有弟子帶在身邊。

  看過佛陀傳記的人都清楚,昔日佛陀身邊也只有阿難尊者、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等幾個弟子,多的時候有250或2500個,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讓每個弟子都跟著,成天給佛陀倒茶,跟佛陀特別親近——常有人認爲,“親近”上師就一定要跟上師坐得特別近,與上師同住同睡。實際上並非如此,弟子若想親近上師,關鍵還是要將上師的密意、上師了解的經論教義盡量通達。

  在此過程中,假如你信心比較大,依止很多上師也可以。現在有些法師說:“依止善知識只要一個就好,修法也不能雜了,只能修一個法門。按照古人的傳統,跟定一個老師決不可以跟第二個人學,不能聽第二個人的教誨,否則,依止多了,聽多了、想多了,煩惱就多了,智慧就沒了,最終得不到成就。”對此觀點,有人曾引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2]進行了駁斥,該經還說:“善財得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不違其教。”

  我想,這個問題也不能一概而論。假如對所有人都要求:依止上師只能是一個;或者依止一個上師不對,必須要依止很多很多,這兩種說法都過于極端。要知道,每個衆生的根基和情況各不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煩惱和分別念,一個上師不一定能調化,故適合依止很多善知識;而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會亂,煩惱也會增多,故依止一個就夠了。以前我也遇到過有些道友,依止好多上師之後,擔心這個不高興、那個不高興,把自己弄得特別累,最後跟人抱怨道:“我以後任何上師都不依止了,一個人修獨覺果位就行了。”因此,依止上師的多少,要因人而異。但不管怎樣,只要你想從輪回中解脫,依止上師是必需的,否則,要獲得成就非常困難。

  

  下面講講作爲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

  一、精進大铠: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的意願。

  二、智慧極堅:心情一定要穩定,不會因暫時的一點違緣,比如上師不高興,或跟道友之間關系不太好,就認爲師徒緣分已盡,馬上收拾東西,找班車離開。依止上師不像跟企業領導打交道,關系好的時候,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一旦關系不好了,不但可以隨便離開,還會用各種態度謾罵他。依止上師絕不能如此,倘若你違背了上師言教,舍棄了一位上師,那以後即使依止再多上師,也很難以獲得成就。

  有些人認爲這只是密宗說法,顯宗中不存在這個問題。這種觀點我不認可,不說別的,只要詳細看一看《華嚴經》中要求對善知識是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行爲,就會明白視師如佛並非密宗的一家之言,而是大乘了義經典中再再強調的。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解脫的因緣離不開善知識,這是誰說的呢?是佛陀告訴我們的,不是普通人隨便講的。除非你把佛陀的教言統統舍棄,否則,根本無法否定它的合理性。

  叁、承事上師:要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精神,爲了給上師辦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願,如是依靠法性力,自會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否則,稍微累一點、苦一點,或者遇到一點點違緣,就立刻舍棄上師,這樣的弟子肯定無法與上師相應。其實每個人在承事上師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暫時的違緣,但若能克服一切障礙,長期承事上師,自己的信心、境界、弘法利生的事業就會越來越廣大。

  然而,有些人認爲依止上師不一定重要,自己單獨搞個佛教企業,事業就會超過上師。有這種想法的話,最終不但不能如願以償,反而容易讓自己陷入絕境,連基本的衣食溫飽也無法維持。要知道,作爲真正的善知識,弘法利生的事業必定不可思議,假如弟子與上師的意願一致,盡心盡力爲上師做事,對自己來講,才是度化衆生的很好因緣。我以前就經常思維:“假如我只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要說利益無量衆生,連極個別人也很難幫助。但憑借上師的因緣,與上師的宏大事業結合起來,如今還是做了一點有意義的事。”故作爲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