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一定要好好依止上師。
記得《華嚴經》中講過,依止上師要有十種心[3]:
(一)給侍心:始終有承事上師的發心。
(二)歡喜心:承事上師時非常歡喜,不是整天愁眉苦臉、怨聲載道。
(叁)不違心:上師有什麼樣的意願、想法、要求,自己都盡量不違背。
(四)隨順心:一定要隨順上師,不能上師說上,你偏偏說下,非要討價還價半天。有些人總喜歡故意刁難,本來上師讓他做件事情,他卻一直借故推辭,直到上師特別失望了,他再開始慢慢答應,中間把上師“折磨”半天,這樣也沒有必要。
(五)不求利心:承侍上師沒有自己的利求、目的、用意。
(六)一向心:全心全意地依止上師,此外沒有別的心態。
(七)同善根心:上師做任何善事,自己都盡量參與。誠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說[4],哪怕供養上師一點一滴,甚至發自內心隨喜,善根也能同樣獲得。
(八)同願心:上師做任何一件事情,自己都要與上師共同發願。
(九)如來心:把上師看作真正的如來。
(十)同滿行心:跟上師一起圓滿弘法利生廣大事業的行爲和心態。
這十種心,弟子務必要具足。
四、依教奉行:上師所說的任何教授,都言聽計從,將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夾雜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擁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單單依靠對上師的虔誠敬信,也必將獲得解脫。如《功德藏》雲:“精進大铠慧極堅,不惜身命作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己,唯以敬信得解脫。”
其實真正依止善知識的人,並不會特別考慮自己。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經常講:“我們學院的老管家索頓,上師說什麼他都聽,一下來便開始辦,從來也不想自己。而其他有些法師,總是考慮:“會不會別人對我看不慣?”“我會不會有一點損失?”在爲上師做事時,思前想後就有很多顧慮……”
跟索頓管家平時接觸,我們也都比較謹慎,爲什麼呢?因爲每一次開會或私下商量,法王若問他情況,他就一五一十反映,下面誰說什麼都如實彙報。後來大家比較害怕。于是他每次開會商量前,都提醒我們:“你們說話要注意啊!否則,等一會兒法王如果問了,我什麼話都會直截了當地說出去哦。”這樣一講,大家就不敢開腔了,不然,過一會兒全部報上去了。(衆笑)
回顧以往,我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值得忏悔。但總體來說,當時學院的條件不像現在,那時候環境特別艱苦,我們以苦行來依止上師,對經論裏的要求也學過很多,現在看起來,還是稍微有點欣慰,有一種快樂之感。
實際上,弟子若能舍棄自己,一心一意地護持上師事業,以這樣的恭敬心和信心,必定會無勤獲得解脫。法王如意寶也常引用“唯以敬信得解脫”這個偈頌,教誡弟子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放棄自己的一切利益,竭盡全力依教奉行。並且,這種依教奉行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時間要越長越好。
然而,現在末法時代,很多人依止上師的時間很短,學一段時間沒新鮮感了,就又去尋找別的上師。當然,尋找別的上師也沒什麼不可以,但從前輩高僧大德的傳記中看,他們依止上師的時間都非常長,這樣才會對自己有很大利益。
要知道,在一切修行中,對上師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有一次,岡波巴尊者想到上師米拉日巴尊者那裏求個甚深教言。到了黃昏時,他去了上師那兒,問上師:“積累資糧的方法,究竟是哪一個最殊勝、最無上?”
尊者回答說:“密集金剛和金剛四座等續部中都說:“供養叁世一切佛,不如供師一毛孔。”所以,供養上師的功德最大,是積累資糧最好的方法。”
岡波巴又問:“那還有沒有比這更高深的積累資糧的方法呢?”
尊者言:“還有一個。比供養上師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師所傳的口訣如理如實修持,如此則功德更大。”
這些金剛語若好好思維,裏面真的有很甚深的涵義。但我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能不能做到依教奉行呢?不說別人,我自己就很慚愧。假如法王如意寶正好講《如意寶藏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中依止善知識的內容,幾天內我的態度還是很好,“噢,要把上師看作佛一樣,不能生各種分別念,一定要如理如實地依教奉行”。但過了一個月就忘了,很多道理都想不起來了。
所以,凡夫人往往都是這樣,一個法不能始終貫穿于一生。比如剛講壽命無常時,自己會觀修一下“我什麼時候會死啊”,早上起來也覺得會不會馬上死掉。但過了一個月以後,這種觀念就沒有了。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修行太差。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以聞法來經常充電,不然,過不了多久就會故態複萌,始終無法産生真實的定解;同時也要精進修持,只有這樣,自己所得到的定解,例如把上師看作佛、對上師要依教奉行,永遠都不會退失。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修行方面下功夫。
此外,身爲合格的弟子,還要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大信心:將上師視爲真佛。
要想具備這種心態,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以前我依止善知識時,好像有時生不起這種信心,但轉念一想:無論從上師的事業、智慧、悲心哪方面看,上師都肯定是佛,如果只是個凡夫人,根本無法做到這些。比方說,學院每年開“極樂法會”、“金剛薩埵法會”,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集聚在一起,同一個時間共誦佛號或心咒。我畢竟是個佛教徒,相信念這麼多佛號肯定有極大功德。上師呼籲開一個法會,馬上就能攝受如此多的衆生,共同行持善法,從事業方面看他決定是佛,不然,凡夫人哪有這種能力?
就拿我來說,有時候很想幫助別人,求他們可不可以聽法、皈依,但真正做起來特別困難,度化衆生不是那麼簡單的。可是對上師而言,稍微一個行爲,馬上就能擴展到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那些人,跟東方人的心態完全不同,對一些領導、明星不會盲目崇拜。但當時法王去國外時,依靠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男女老少見了上師後,都能生起無比的歡喜心,當下就會皈依,發願修持正法。因此,把上師視爲佛應該不會很困難。
二、具大智慧:了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爲的密意。
上師要度化很多衆生,言行舉止勢必有不同的甚深密意。如果他只度化你一個,那天天講適合你的話語、做適合你的行爲就可以了。比如你特別喜歡比丘相,上師就示現爲規規矩矩的比丘;你特別喜歡坐禅,上師就天天閉目打坐,這樣的話,你一看到上師就起信心,把上師視爲佛也很容易。然而,上師度化的衆生並不是一兩個,也不是幾百個,而是無量無邊的衆生,甚至包括看不見的很多非人。因此,上師所說的一句話,也許你聽了不一定喜歡,但它肯定對其他衆生有巨大利益,甚至能令其當下解脫。所以,上師不管有什麼樣的言行,我們都要有接受的能力。
叁、廣聞博學:能受持上師所講的一切正法。
有些人在上師面前雖然聽了法,但下來過後天天看小說,甚至在上師講課時,也不錯過時間加緊“用功”。還有些人只是上課時聽聽,私底下從來不看書。我們學院就有這種人,居士中應該也有吧,我可以發誓:他們除了上課時看一遍書以外,其他時間根本不看。
按理來講,作爲真正的弟子,不管哪個上師傳了什麼法,至少也要看一兩遍。以前我依止善知識時,無論再怎麼忙,每次聽了一堂課後,至少也會看一兩遍,看今天講了些什麼?到底是怎麼分析的?上師是怎麼講的,我的理解又是如何?這種習慣一直都有。但現在是21世紀了,弟子的好多法相也“與時俱進”,變得面目全非了。
四、具有悲心:對一切衆生有大悲心,慈愛那些無依無怙、受苦受難的衆生。
五、敬護淨戒:恭敬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叁昧耶戒。
六、叁門調柔:身語意寂靜調柔。說話也好、做事也好、跟道友接觸也好,不會特別剛強難化、野蠻粗暴。
七、寬宏大量: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爲。有些人心量太狹窄,被別人碰一下,就火冒叁丈:“你碰什麼?看什麼看,我又不是鬼,有什麼看的!”
八、慷慨大方: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養上師。
九、具清淨觀:內心很少出現不清淨的分別惡念,不會每天觀察上師和道友的過失。
其實,想挑一個人的毛病相當容易。有些人用十年的時間弘法利生,戒律也非常清淨,大家不一定看得出來,也不一定覺得他很了不起。但如果有一次他在某個場合中抽了煙,就算只有短短一分鍾,大家也會指指點點,把他以前的功德一筆勾銷。所以,人看過失的眼睛特別厲害,看功德的眼睛基本沒有。別人做再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他也不以爲然,但只要犯了一丁點過失,就被誇大得無以複加。我們作爲弟子,對上師也好、道友也好,最好不要有這種分別念,如果有的話,應意識到是自己內心不清淨。
十、具慚愧心:假如造了惡業,要立即想到:“我這種惡行,定會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慚愧心真的很重要。《增一阿含經》中說[5],有兩個妙法可護持世間,即知慚、有愧。倘若沒有這兩個法,整個世界就亂套了,沒有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尊卑之別,人就跟牛羊等沒什麼兩樣了。
《涅槃經》中還講過[6],從前有個人睡覺時房子起火,衣服被燒光了。此時他若裸體逃出,尚有一線生機,但因爲有慚愧心,他覺得裸體示人特別羞愧,結果甯可被火活活燒死了。以此心念,他死後立即轉生天界,數萬年中獲得天王的果位,到了人間也成爲轉輪王。可見,知慚有愧的功德非常大。
然而,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聽說美國、包括中國都特別喜歡裸體,這樣出來的話,人們非常歡迎,自己也覺得很成功。有個明星曾說:“反正只要出名就可以,其他不管了,有沒有衣服都一樣!”這種現象非常可悲。
話說回來,弟子若能知慚有愧,依止上師就有一種約束感。不然,做什麼都會無所謂,甚至覺…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