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五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子,一定要好好依止上师。

  记得《华严经》中讲过,依止上师要有十种心[3]:

  (一)给侍心:始终有承事上师的发心。

  (二)欢喜心:承事上师时非常欢喜,不是整天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三)不违心:上师有什么样的意愿、想法、要求,自己都尽量不违背。

  (四)随顺心:一定要随顺上师,不能上师说上,你偏偏说下,非要讨价还价半天。有些人总喜欢故意刁难,本来上师让他做件事情,他却一直借故推辞,直到上师特别失望了,他再开始慢慢答应,中间把上师“折磨”半天,这样也没有必要。

  (五)不求利心:承侍上师没有自己的利求、目的、用意。

  (六)一向心:全心全意地依止上师,此外没有别的心态。

  (七)同善根心:上师做任何善事,自己都尽量参与。诚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说[4],哪怕供养上师一点一滴,甚至发自内心随喜,善根也能同样获得。

  (八)同愿心:上师做任何一件事情,自己都要与上师共同发愿。

  (九)如来心:把上师看作真正的如来。

  (十)同满行心:跟上师一起圆满弘法利生广大事业的行为和心态。

  这十种心,弟子务必要具足。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其实真正依止善知识的人,并不会特别考虑自己。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我们学院的老管家索顿,上师说什么他都听,一下来便开始办,从来也不想自己。而其他有些法师,总是考虑:“会不会别人对我看不惯?”“我会不会有一点损失?”在为上师做事时,思前想后就有很多顾虑……”

  跟索顿管家平时接触,我们也都比较谨慎,为什么呢?因为每一次开会或私下商量,法王若问他情况,他就一五一十反映,下面谁说什么都如实汇报。后来大家比较害怕。于是他每次开会商量前,都提醒我们:“你们说话要注意啊!否则,等一会儿法王如果问了,我什么话都会直截了当地说出去哦。”这样一讲,大家就不敢开腔了,不然,过一会儿全部报上去了。(众笑)

  回顾以往,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值得忏悔。但总体来说,当时学院的条件不像现在,那时候环境特别艰苦,我们以苦行来依止上师,对经论里的要求也学过很多,现在看起来,还是稍微有点欣慰,有一种快乐之感。

  实际上,弟子若能舍弃自己,一心一意地护持上师事业,以这样的恭敬心和信心,必定会无勤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唯以敬信得解脱”这个偈颂,教诫弟子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竭尽全力依教奉行。并且,这种依教奉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时间要越长越好。

  然而,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依止上师的时间很短,学一段时间没新鲜感了,就又去寻找别的上师。当然,寻找别的上师也没什么不可以,但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依止上师的时间都非常长,这样才会对自己有很大利益。

  要知道,在一切修行中,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有一次,冈波巴尊者想到上师米拉日巴尊者那里求个甚深教言。到了黄昏时,他去了上师那儿,问上师:“积累资粮的方法,究竟是哪一个最殊胜、最无上?”

  尊者回答说:“密集金刚和金刚四座等续部中都说:“供养三世一切佛,不如供师一毛孔。”所以,供养上师的功德最大,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

  冈波巴又问:“那还有没有比这更高深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呢?”

  尊者言:“还有一个。比供养上师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师所传的口诀如理如实修持,如此则功德更大。”

  这些金刚语若好好思维,里面真的有很甚深的涵义。但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能不能做到依教奉行呢?不说别人,我自己就很惭愧。假如法王如意宝正好讲《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中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几天内我的态度还是很好,“噢,要把上师看作佛一样,不能生各种分别念,一定要如理如实地依教奉行”。但过了一个月就忘了,很多道理都想不起来了。

  所以,凡夫人往往都是这样,一个法不能始终贯穿于一生。比如刚讲寿命无常时,自己会观修一下“我什么时候会死啊”,早上起来也觉得会不会马上死掉。但过了一个月以后,这种观念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修行太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闻法来经常充电,不然,过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始终无法产生真实的定解;同时也要精进修持,只有这样,自己所得到的定解,例如把上师看作佛、对上师要依教奉行,永远都不会退失。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修行方面下功夫。

  

  此外,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要想具备这种心态,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好像有时生不起这种信心,但转念一想:无论从上师的事业、智慧、悲心哪方面看,上师都肯定是佛,如果只是个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些。比方说,学院每年开“极乐法会”、“金刚萨埵法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一起,同一个时间共诵佛号或心咒。我毕竟是个佛教徒,相信念这么多佛号肯定有极大功德。上师呼吁开一个法会,马上就能摄受如此多的众生,共同行持善法,从事业方面看他决定是佛,不然,凡夫人哪有这种能力?

  就拿我来说,有时候很想帮助别人,求他们可不可以听法、皈依,但真正做起来特别困难,度化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对上师而言,稍微一个行为,马上就能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那些人,跟东方人的心态完全不同,对一些领导、明星不会盲目崇拜。但当时法王去国外时,依靠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男女老少见了上师后,都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当下就会皈依,发愿修持正法。因此,把上师视为佛应该不会很困难。

  二、具大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上师要度化很多众生,言行举止势必有不同的甚深密意。如果他只度化你一个,那天天讲适合你的话语、做适合你的行为就可以了。比如你特别喜欢比丘相,上师就示现为规规矩矩的比丘;你特别喜欢坐禅,上师就天天闭目打坐,这样的话,你一看到上师就起信心,把上师视为佛也很容易。然而,上师度化的众生并不是一两个,也不是几百个,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甚至包括看不见的很多非人。因此,上师所说的一句话,也许你听了不一定喜欢,但它肯定对其他众生有巨大利益,甚至能令其当下解脱。所以,上师不管有什么样的言行,我们都要有接受的能力。

  三、广闻博学:能受持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

  有些人在上师面前虽然听了法,但下来过后天天看小说,甚至在上师讲课时,也不错过时间加紧“用功”。还有些人只是上课时听听,私底下从来不看书。我们学院就有这种人,居士中应该也有吧,我可以发誓:他们除了上课时看一遍书以外,其他时间根本不看。

  按理来讲,作为真正的弟子,不管哪个上师传了什么法,至少也要看一两遍。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无论再怎么忙,每次听了一堂课后,至少也会看一两遍,看今天讲了些什么?到底是怎么分析的?上师是怎么讲的,我的理解又是如何?这种习惯一直都有。但现在是21世纪了,弟子的好多法相也“与时俱进”,变得面目全非了。

  四、具有悲心:对一切众生有大悲心,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

  五、敬护净戒: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六、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说话也好、做事也好、跟道友接触也好,不会特别刚强难化、野蛮粗暴。

  七、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有些人心量太狭窄,被别人碰一下,就火冒三丈:“你碰什么?看什么看,我又不是鬼,有什么看的!”

  八、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九、具清净观: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不会每天观察上师和道友的过失。

  其实,想挑一个人的毛病相当容易。有些人用十年的时间弘法利生,戒律也非常清净,大家不一定看得出来,也不一定觉得他很了不起。但如果有一次他在某个场合中抽了烟,就算只有短短一分钟,大家也会指指点点,把他以前的功德一笔勾销。所以,人看过失的眼睛特别厉害,看功德的眼睛基本没有。别人做再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他也不以为然,但只要犯了一丁点过失,就被夸大得无以复加。我们作为弟子,对上师也好、道友也好,最好不要有这种分别念,如果有的话,应意识到是自己内心不清净。

  十、具惭愧心:假如造了恶业,要立即想到:“我这种恶行,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惭愧心真的很重要。《增一阿含经》中说[5],有两个妙法可护持世间,即知惭、有愧。倘若没有这两个法,整个世界就乱套了,没有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尊卑之别,人就跟牛羊等没什么两样了。

  《涅槃经》中还讲过[6],从前有个人睡觉时房子起火,衣服被烧光了。此时他若裸体逃出,尚有一线生机,但因为有惭愧心,他觉得裸体示人特别羞愧,结果宁可被火活活烧死了。以此心念,他死后立即转生天界,数万年中获得天王的果位,到了人间也成为转轮王。可见,知惭有愧的功德非常大。

  然而,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听说美国、包括中国都特别喜欢裸体,这样出来的话,人们非常欢迎,自己也觉得很成功。有个明星曾说:“反正只要出名就可以,其他不管了,有没有衣服都一样!”这种现象非常可悲。

  话说回来,弟子若能知惭有愧,依止上师就有一种约束感。不然,做什么都会无所谓,甚至觉…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