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上师跟自己完全平等。现在不少人强调极端的民主,声称老师和学生是一样的、上师和弟子是一样的、父亲和儿子是一样的……这样的话,社会伦理就全部乱了,是特别危险的。所以在这里也讲了,有惭愧心相当重要。
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对此归纳道:“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下面对弟子所应具备的法相,用几种比喻进一步描述:
一、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心意,万不可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罚,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骏马。
马跟猫、狗等动物不相同,那些动物若被打了,就会对主人有怨恨心,甚至咬你作为报复。而驯服的骏马完全不一样,主人就算天天用鞭子打,它也像大修行人一样默默承受。作为弟子也应当如此,不能因为上师的几句呵责,就忍受不了,反而把上师痛斥一顿,或者想狠狠揍他一顿。
二、上师指派你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因来来往往而心生厌烦,犹如船筏。
三、能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桥梁上无论是好人、坏人都会经过,桥梁不会因此不高兴,依止上师也是如此,不能对上师的吩咐挑三拣四,非要做好的,不做不好的。
四、能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五、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六、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七、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有些人总抱怨上师不公平,天天不满自己,其实这是上师对你的加持,你应该当“断角牛”。
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之法。记得《八十华严》中,还宣说了要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7]。这些心若归纳起来,可摄为寂天菩萨《集学论》中的九种心:如大地心、如金刚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如孝子心。若能以如是心亲近善知识,时时具足恭敬欢喜,远离一切骄慢,自己决定获得成就。
关于依止上师的比喻,《功德藏》中总结道:“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8]所说依师法。”
在此基础上,弟子还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然而现在有些上师,对上等的修行供养、中等的承侍供养不太喜欢,反而对下等的财物供养趋之若鹜,以至于个别弟子认为:“我对上师有什么什么财物供养,是个大施主,是最令上师欢喜者。”这样可能有点颠倒。实际上,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
当然,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觉得:“年底考试时我好惭愧啊,365天都在发心,从来没有修行过,没办法去供养上师。所以,上师您老人家千万不要生气。”其实不是这样的,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若是为了众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长阿含经》中讲过,佛陀要示现涅槃时,前往拘尸那城,准备在娑罗双树下入灭。佛陀让阿难在树间为他铺设床座,要求头朝北、面向西,以示佛法将传布北方,并在那里兴盛。这时,娑罗树虽未到开花的季节,却突然开起花来,纷纷飘落到佛陀身上。
对于这一奇异的景象,佛陀为阿难解释道:“这是栖居在娑罗树林,笃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非时之花来供养我,但这并非真正的供养。”
阿难问:“那什么才叫真正的供养呢?”
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我们平时经常想:“佛陀的恩德特别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供养呢?”其实,依教奉行就是对佛的最大供养,也是对上师的最大供养。有些人总抱怨:“哎哟,我福报太浅薄了,别人都能供养上师,我连一分钱的供养也没有。”实际上,对上师财供养不是很重要,自己若能如理闻法、如实修行,即使上师没有发现,佛陀没有马上给你一种“反馈”,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法供养,我们务必要尽量做到。《法句经》云:“若有智者,见善知识,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长阿含经》也说:“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此处的“受法”与“行法”还是有点区别:受法,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课或翻阅佛经论典,以此来接受法义;行法,则是明白了道理之后,实实在在去修行。然而,现在有些佛教徒很值得惭愧,不要说行法,就连受法也很难做到。汉地《大藏经》中有那么多殊胜教义,他们从不拿出来翻一翻,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完全当成一种收藏。前两天听说,学院个别法师和道友开始看《大藏经》,我真的很高兴!倘若你们这样接受佛法,然后对里面的教义尽量行持,这就是对如来的一种报恩,也是对佛陀和上师最好的供养。
现今有些人一直浪费时间到处化缘,非要用钱来供养上师。但这样的供养,不一定对上师有利,反而对上师的名声、事业可能有影响。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你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总之,孰轻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窍诀宝藏论》中还讲了六想,如云:“转为道用作想之六法:殊胜上师作为名医想;道友护士实修疗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药想;获得果位作为病愈想。应当断除一切颠倒想。”
[2] 《八十华严》中讲的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
[3] 《华严经》云:“彼菩萨摩诃萨恭敬供养亲近善知识,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于善知识,起给侍心、不违心、随顺心、欢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愿心、如来心、同满行心。”
[4] 《前行》云:“当殊胜上师奉持菩萨行而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时,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哪怕只是发心供养微薄的财物受用或身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随喜在内而同行,那么依靠大德的无上发心力所得的善业资粮有多少,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5] 《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6] 《大般泥洹经》云:“譬如丈夫远行寄止他舍疲极而卧,大火卒起焚烧此家。惊觉见火烧逼其身欲出火难,衣服烧尽自愧裸身,不出火宅遂至烧死。以惭愧功德故,身坏命终,八十千返为三十三天王,复百千返为梵天王,来生人中常为转轮圣王。不堕恶趣永处安乐因惭愧故如是。”
[7]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心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8] 契经:此处虽然主要指《华严经》,但其他的佛经,如《正法念处经》、《毗奈耶经杂事》等中,也有不少依止善知识的教言。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