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五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得上師跟自己完全平等。現在不少人強調極端的民主,聲稱老師和學生是一樣的、上師和弟子是一樣的、父親和兒子是一樣的……這樣的話,社會倫理就全部亂了,是特別危險的。所以在這裏也講了,有慚愧心相當重要。

  我們務必要具備這些優點來依止上師。《功德藏》中對此歸納道:“具信慧聞大悲心,恭敬戒律叁門調,寬宏慷慨淨相愧。”

  

  下面對弟子所應具備的法相,用幾種比喻進一步描述:

  一、作爲一名弟子,時時刻刻中,所作所爲要隨順上師心意,萬不可做出違背上師意願的事情。無論上師如何嚴厲呵責、懲罰,既不怒氣沖沖,也不懷恨在心,猶如馴服的駿馬。

  馬跟貓、狗等動物不相同,那些動物若被打了,就會對主人有怨恨心,甚至咬你作爲報複。而馴服的駿馬完全不一樣,主人就算天天用鞭子打,它也像大修行人一樣默默承受。作爲弟子也應當如此,不能因爲上師的幾句呵責,就忍受不了,反而把上師痛斥一頓,或者想狠狠揍他一頓。

  二、上師指派你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會因來來往往而心生厭煩,猶如船筏。

  叁、能承受上師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壞事,猶如橋梁。橋梁上無論是好人、壞人都會經過,橋梁不會因此不高興,依止上師也是如此,不能對上師的吩咐挑叁揀四,非要做好的,不做不好的。

  四、能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猶如鐵匠的鐵砧。

  五、對于上師的一切言教,唯命是從,猶如奴仆。

  六、斷除我慢,常處卑位,猶如掃帚。

  七、舍棄驕慢,恭敬衆生,猶如斷角的牦牛——有些人總抱怨上師不公平,天天不滿自己,其實這是上師對你的加持,你應該當“斷角牛”。

  這些都是《華嚴經》等佛經中所講的依止上師之法。記得《八十華嚴》中,還宣說了要以二十一種心依止善知識[7]。這些心若歸納起來,可攝爲寂天菩薩《集學論》中的九種心:如大地心、如金剛心、如鐵圍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如孝子心。若能以如是心親近善知識,時時具足恭敬歡喜,遠離一切驕慢,自己決定獲得成就。

  關于依止上師的比喻,《功德藏》中總結道:“極護上師具善巧,厲斥不嗔如良駒,來去無厭如船筏,猶如橋梁承賢劣,猶如鐵砧忍寒熱,依教奉行如忠仆,斷除我慢如笤帚,舍驕慢如斷角牛,契經[8]所說依師法。”

  

  在此基礎上,弟子還要以叁種承侍令上師歡喜。具體來說,上等承侍爲修行供養,即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曆經苦行實修上師所傳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語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語意要侍奉上師,爲上師服務;下等者以財物供養,也就是慷慨供養飲食、受用等。我們要通過這叁種方式令上師歡喜。

  然而現在有些上師,對上等的修行供養、中等的承侍供養不太喜歡,反而對下等的財物供養趨之若鹜,以至于個別弟子認爲:“我對上師有什麼什麼財物供養,是個大施主,是最令上師歡喜者。”這樣可能有點顛倒。實際上,對上師最好的供養,就是修行供養。

  當然,修行供養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我們這裏有些發心人員覺得:“年底考試時我好慚愧啊,365天都在發心,從來沒有修行過,沒辦法去供養上師。所以,上師您老人家千萬不要生氣。”其實不是這樣的,倘若你在幫助衆生、攝受衆生、利益衆生,《華嚴經》中講了,這就是上等供養。如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你若是爲了衆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攝受衆生、饒益衆生、代衆生苦等諸多供養就包含其中了,這是最好的供養,是上師最歡喜的,也是諸佛菩薩最歡喜的。《功德藏》亦雲:“若有財物供上師,身語恭敬承侍事,何時一切亦不毀,叁喜之中修最勝。”

  《長阿含經》中講過,佛陀要示現涅槃時,前往拘屍那城,准備在娑羅雙樹下入滅。佛陀讓阿難在樹間爲他鋪設床座,要求頭朝北、面向西,以示佛法將傳布北方,並在那裏興盛。這時,娑羅樹雖未到開花的季節,卻突然開起花來,紛紛飄落到佛陀身上。

  對于這一奇異的景象,佛陀爲阿難解釋道:“這是棲居在娑羅樹林,笃信如來的夜叉天神,以非時之花來供養我,但這並非真正的供養。”

  阿難問:“那什麼才叫真正的供養呢?”

  佛陀回答:“只有受持我的法、修行我的法,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我們平時經常想:“佛陀的恩德特別大,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供養呢?”其實,依教奉行就是對佛的最大供養,也是對上師的最大供養。有些人總抱怨:“哎喲,我福報太淺薄了,別人都能供養上師,我連一分錢的供養也沒有。”實際上,對上師財供養不是很重要,自己若能如理聞法、如實修行,即使上師沒有發現,佛陀沒有馬上給你一種“反饋”,這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法供養,我們務必要盡量做到。《法句經》雲:“若有智者,見善知識,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長阿含經》也說:“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此處的“受法”與“行法”還是有點區別:受法,是指在上師面前聽課或翻閱佛經論典,以此來接受法義;行法,則是明白了道理之後,實實在在去修行。然而,現在有些佛教徒很值得慚愧,不要說行法,就連受法也很難做到。漢地《大藏經》中有那麼多殊勝教義,他們從不拿出來翻一翻,只是將其束之高閣,完全當成一種收藏。前兩天聽說,學院個別法師和道友開始看《大藏經》,我真的很高興!倘若你們這樣接受佛法,然後對裏面的教義盡量行持,這就是對如來的一種報恩,也是對佛陀和上師最好的供養。

  現今有些人一直浪費時間到處化緣,非要用錢來供養上師。但這樣的供養,不一定對上師有利,反而對上師的名聲、事業可能有影響。作爲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聞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養。在此基礎上,假如你因緣、條件允許,可以再作些財供養、承侍供養。總之,孰輕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竅訣寶藏論》中還講了六想,如雲:“轉爲道用作想之六法:殊勝上師作爲名醫想;道友護士實修療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藥想;獲得果位作爲病愈想。應當斷除一切顛倒想。”

  

  

  [2] 《八十華嚴》中講的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

  

  

  [3] 《華嚴經》雲:“彼菩薩摩诃薩恭敬供養親近善知識,起十種心。何等爲十?所謂于善知識,起給侍心、不違心、隨順心、歡喜心、不求利心、一向心、同善根心、同願心、如來心、同滿行心。”

  

  

  [4] 《前行》雲:“當殊勝上師奉持菩薩行而積累廣大的福慧資糧時,如果自己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哪怕只是發心供養微薄的財物受用或身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包括心中隨喜在內而同行,那麼依靠大德的無上發心力所得的善業資糧有多少,自己也將同樣獲得。”

  

  

  [5] 《增一阿含經》雲:“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雲何爲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豬.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

  

  

  [6] 《大般泥洹經》雲:“譬如丈夫遠行寄止他舍疲極而臥,大火卒起焚燒此家。驚覺見火燒逼其身欲出火難,衣服燒盡自愧裸身,不出火宅遂至燒死。以慚愧功德故,身壞命終,八十千返爲叁十叁天王,複百千返爲梵天王,來生人中常爲轉輪聖王。不墮惡趣永處安樂因慚愧故如是。”

  

  

  [7] 《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心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顔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8] 契經:此處雖然主要指《華嚴經》,但其他的佛經,如《正法念處經》、《毗奈耶經雜事》等中,也有不少依止善知識的教言。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