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些人因智慧不成熟,或者因孤陋寡聞、沒見過世面,常常認爲自己很了不起,這是非常可笑的。
這個公案,在《莊子》中也有類似的敘述:有只青蛙長年住在一口枯井裏,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一有機會就要對別人吹噓一番。有一天,東海來了只海鼈,青蛙見後打聽東海的大小。海鼈說:“東海用千裏不能形容它的廣,用萬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夏禹時代十年九澇,海水不會因此增多;商湯時代八年七旱,海水不會因此減少。我就住在這樣的東海裏。”青蛙聽後傻了眼,茫然不知所措。
現在這個社會上,像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些人本來學得特別差,對浩如煙海的經論奧義根本沒精通,但在某種情況下,被愚癡者追捧爲上師,收取了各種信財,得到了很高的名利,自己就以爲自己是罕見的大成就者,最終做出種種不如法的行爲。像這樣井蛙般的上師,大家一定要舍棄!
叁、如瘋狂向導之上師
上師自己從未依止過智者,也沒有精進修學顯宗經典、密宗續部,對經續教理一竅不通,一無所知;內心煩惱比凡夫人還粗重,亂發脾氣,弟子都嚇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顯宗的戒律也違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毀壞了;自相續比凡夫人還低劣,但卻像大成就者一樣,言談舉止高如虛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強烈,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就是所謂的“如瘋狂向導之上師”。
這種人特別可怕,明明沒有真實的戒律、智慧,自己的境界特別差勁,但所作所爲比大成就者還厲害,吃肉、喝酒、邪淫、殺生什麼都敢做,什麼罪都可以造,其下場就像《諸法集要經》中所形容的:“愚癡無戒人,起增上散亂,相續造諸罪,去地獄非遠。”
這樣的上師,如今確實不乏其數,因爲沒有學過戒律,對吃肉、喝酒、殺生一點都不在乎。包括有些密宗“上師”,蔑視因果,欺騙信衆,像大成就者一樣行持瘋狂之舉,行爲真是有點過分,讓別人看了很難對佛教生起信心。
當然,這種現象在顯宗中也不是沒有。我聽說漢地有座寺院,經濟來源相當不錯,但一點聞思修行都沒有。當家師爲了招攬弟子,允許每個出家人在屋裏上網、看電視,但唯一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要上早晚課。外人單看表面的話,這個寺院裏有很多出家人,上早晚課時非常整齊,似乎一個比一個如法。但下了早課以後,白天他們要麼打牌,要麼到飯店裏吃肉,穿僧衣做很多非法事,沒有一天去聞思修行,聽起來真的很可憐!
不過,這些只是個人的問題,並不是佛教的弊病。佛教中對出家人的要求,在文字上已規定得清清楚楚,但他們自己不行持,以致令衆人生邪見,這個責任不能怪到佛教頭上來。
今天有人問我:“有些文件中規定:藏傳佛教不能傳入漢地,這一點您怎麼看待?”我回答說:“其實藏傳、漢傳只是法脈不同而已,教義上並沒什麼差別,都要修菩提心、空性等等。佛教根本不分民族、國界、地域,它是人類慈悲與智慧的思想結晶,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只不過有時候因爲跟曆史挂鈎、跟政治挂鈎、跟經濟挂鈎、跟文化挂鈎,人們才把佛教分成了藏傳、漢傳、南傳,甚至藏傳中也分爲許多教派,實際上這些都是佛教。如果你只接受這個、不接受那個,如此取舍的話,肯定會犯舍法罪。所以,從廣義上講,所有傳承的教義都無有差別。”
四、如盲人向導之上師
有些上師不具備勝過弟子的點滴功德,不懂得打開取舍的雙眼,遠離慈悲心、菩提心,最終將弟子引入邪道,這樣的上師稱爲“如盲人向導之上師”。
現在有些寺院香火鼎盛、人山人海,每次看到這種場景,我都會暗想:“這裏有個善知識該多好啊!有了善知識的話,每天就可以安排一兩堂課,給這些信衆講點基本法理。”但不少出家人只是讓人拜拜佛、燒燒香,自己只要天天吃飽飯,就什麼都不管了;那些信衆也懵懵懂懂的,只爲了今生的安樂而發願,真的特別可憐。其實有些特別莊嚴的道場,若能有個善知識,把周圍的人全部召集起來,每天花半小時講一下佛法中的慈悲、智慧,對他們的利益會不可思議。否則,沒有思想上的溝通交流,純粹是物質上的供養,雖然此舉也有功德,但人們的精神空虛卻不能解決,而且沒有取舍的智慧,很容易被一些假上師欺騙。
我曾看過一本書叫《探索心靈的痕迹》,裏面就描述了不少假活佛。他們到了漢地之後,經常裝出一副很有智慧的樣子,對年輕的女人說:“你前世是什麼空行母,我們有很特殊的因緣,你要是能給我生個活佛兒子,將來對弘法利生會如何如何……”極個別女人竟然也信以爲真,認爲上師的金剛語不欺惑任何人,甚至介紹更多的人去依止他。
這些弟子平時談論上師,根本不關心他的境界、證量、學問,只是對上師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很感興趣。這種愚癡的師徒關系,完全是自欺欺人,但也沒辦法,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很多假上師的故事特別吸引人,許多人一聽就上鈎了。這些故事若是傳到上師的家鄉,當地人只會嘲笑,沒有一個相信,但在漢地有些人聽來,便覺得千真萬確、毋庸置疑,堅信上師就是這麼了不起……作者在寫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畫面。我覺得他說的有些話,還是比較實際。且不論他寫得好不好,最關鍵的是,此書揭露了一些事實的真相。
上述這四種不應依止的上師,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頌詞的方式進行了總結:“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爲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爲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依無勝己功德,無有悲心名聲師[5],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
蓮花生大士也說過:“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像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依止八思巴爲上師時,就很有智慧。他詳詳細細觀察六年後,對上師說:“我觀察您六年了,現在確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師,請收我爲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觀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觀察你六年。”
《事師五十頌》中也講過:“是故勇士先觀察,上師弟子之關系。”宗喀巴大師在解釋該頌時,還引用了《金剛鬘講續》的一個教證:“十二年間需觀察,若不了知久觀察。”即依止善知識前要觀察十二年。然而,現在很多人不要說十二年,連十二天的觀察也沒有。今天開車回家的路上接到一個電話,說某某上師來灌頂了,自己馬上就急轉彎,匆匆忙忙去依止——可能他的無常修得太好了吧,覺得一切都很無常,再過幾天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所以沒有時間觀察上師。
其實,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舍道理的導師。若沒有經過慎重觀察,不幸遇到了邪知識、惡知識,那自己一生的善資都將葬送在他手中(一生積累的財富也會毀壞在他手中,這個是我補充的),使已得的暇滿人身白白虛度。如同一只毒蛇盤繞在樹下,某人誤認爲是樹影而前去乘涼,結果就會被毒蛇咬死。《功德藏》也說:“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閑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有些人在依止上師時,剛開始覺得上師特別好,從各方面觀察,根本挑不出任何毛病,于是認爲:“能遇到這樣的上師,是我多生累劫的福報。上師肯定跟我前世有緣,我一看到上師就想哭。上師這麼慈悲,肯定對我的解脫有幫助。”然後將財富全部供養了——前不久就有這麼個人,對某位上師很有信心,但卻從來沒有見過面。後來聽說某人就是這位上師,便深信不疑,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好多錢天天往他的卡裏塞。後來當見到另一位上師時,才知道自己被騙了,原來那人完全是冒名頂替。故《正法念處經》雲:“若近惡知識,衆苦常不斷,當受惡道苦,此苦不可說。”佛陀在經中已經授記了,如果依止惡知識,今生的很多錢財、時間會被耗盡,來世在惡道中受苦就更不用說了。
如今有些人本性不壞,但後來遇到惡知識,在他潛移默化的誘導下,自己慢慢就變質了。我以前有一位老師說:“哎,某某人竟然貪汙了,他本身不是那麼壞,但是沒辦法,被環境已經染汙了。”他講得也言之有理,《增一阿含經》雲:“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永在暗冥中。”可見,依止惡知識的話,必定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因此,在依止上師之前,我們一定要詳詳細細觀察,正確無誤地辨別之後,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並恒常對上師作真佛想。
這樣一切功德無不圓滿的上師,實際上就是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的本體,只是爲了利益所化衆生,才顯現爲人的形象。如《功德藏》雲:“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根本即無上。”可是漢地有些人對此並不認同,他們認爲視師如佛不合理,這完全是藏密的一種說法。其實這只是他孤陋寡聞而已。顯宗的很多經典中,對上師是佛陀的化身,都有過諸多說明。如《涅槃經》雲:“憐愍一切諸衆生故,而複示現種種色像。”《地藏經》也說:“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由此可見,上師是佛陀的化現完全可以成立。
另外,有些經典中說,上師是真正的佛,要像對佛陀那樣對待上師。如《般舟叁昧經》雲:“當敬于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還有《華嚴經》中講過:“譬如明淨日,出現于世間,生盲雖不見,而能作饒益。”如同太陽挂在天空中,盲人雖然無法看見,卻能感到陽光的溫暖。同樣,佛陀以上師的形象來到世間,給我們開示解脫正道,我們雖因無明愚癡,不一定知道他跟佛無二無別,但他也能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利益。
現在漢地和藏地有一部分人,對“上師與佛無別”不但生不起定解,反而覺得:“我的上師很小氣,這事最好不要讓他知道,不然,他可能不高興,因爲他像女孩子一樣斤斤計較。”“我上師行爲如何如何,他最愛什麼什麼………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