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节课
思考题
311、依止上师时,显宗与密宗的上师法相和要求各不相同,简而言之,我们应当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条件容易吗?请说明理由。
312、我们没有神通的话,如何判断上师是否具足菩提心?观察上师比较保险的方法是什么?
313、怎样才能遇到跟自己有缘的具相上师?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314、遇到具有法相的上师后,如何才能让自己与上师心心相印?你是怎么做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节课讲了,《前行》若能一辈子不离身是最好的。其实做到这个也不难,望大家都默默发这样的愿。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并没什么可取舍的,全部对我们解脱有利,而且非常重要。学《前行》不像是吃鱼,只吃鱼肉而吐掉鱼刺,选择一部分有用的,没用的就统统扔掉。而这本书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章,都对我们的修行乃至解脱意义非同小可,所以没有任何理由不依止它。
后面也会讲到,《前行》是无有嗔心的上师。不像真正的上师,你依止他的话,天天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他有时候不高兴,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特别忙,有时候找不到人,有时候找到了也不愿讲,有时候不会讲,有时候不方便讲……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个法本随时都可以打开看,提醒你一些关键问题,指导你很好的修行方法,所以,这样的“上师”理应长期依止。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一生中都会有一两部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论典。格鲁派的一位大德曾说,他一辈子研究显密所有的经论、续部,最后发现这一切皆可归摄为《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阿坝州的一位活佛,他去印度时遇到再大的困难,这本书也一直带着。同样,对于《大圆满前行》,我们也应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不管去哪里都不离身。
顶果钦哲仁波切十分了不起,以前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不丹首府廷布见过他。前不久印度回来的一位活佛说,顶果钦哲仁波切在灌顶时,仪轨全部能背下来,找不到仪轨也没关系。1993年秋天,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中心看过一个他的光碟,当时特别惊讶——他传法时完全出口成章,教证自然而然就讲出来了。这样的大德,每天都要看几页《前行》,对这个法本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业力深重、具足一切束缚、贪嗔痴遍满的凡夫人,又凭什么不愿意看呢?
有些人自以为修行不错,只求些高法就满足了,却不知作为修行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就像田野里的农夫职业是务农,高原上的牧民职业是放牧,而寺院里剃着光头的出家人,职业是闻思修行,在守持净戒的基础上度化众生;皈依三宝、发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则应精进修学佛法,尽可能地饶益无边有情。这是每个大乘修行人的责任,我们不能成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无所事事,而要以一两部法经常对照自己、衡量自己,分析自己的功德或缺点,这一点很重要!
我寺院有位老堪布叫拉雪堪布,今年夏天我们一起交流时,我问他以前依止善知识的经历。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于十来天中依止过意科喇嘛,意科喇嘛告诉他,自己一生中看过《大圆满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意科喇嘛是一代高僧,在藏地可谓无人不知,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常提起他,好像还在他座下听过一些简单教言。这样的大德都对加行法门如此重视,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连看都不看,或者只听一两次就心满意足了呢?
以前我在厦门翻译《释尊广传》时,躲在174医院还有几个地方,110多天中谁都不知道,过着隐士般自由洒脱的生活。后来有一天去南普陀寺,被一位居士认出来了,这居士请我去一家素食馆吃饭。当时有个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地说:“我看过五六遍《前行》,此举对消除烦恼十分有力。华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师前都听过这个法25遍,更何况是我们了?我现在越看越有劲,越看越觉得加持大……”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前行》是加行法门,是特别简单的法,里面很多故事自己都听过。其实《前行》的每一个公案、每一个教证、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甚深涵义,若将此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错。否则,只是把法本放在书房里,人与法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这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听法是为了调伏烦恼。阿底峡尊者说,能调伏烦恼的就称为佛法,不能调伏的就不是佛法。如果你对法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它的利益就不可能现前。因此,大家在学佛时,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之后再精进修持,这二者都必不可少!
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且不说赐予密宗灌顶、窍诀、教言,就算是传授你一句佛法的上师,对他也要毕恭毕敬。倘若肆意毁谤,你一百世都会转为狗,之后再不断投生为乞丐、妓女等低劣种姓者。
因此,我们对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起恭敬心、欢喜心。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世间的老师给你教过哪怕一堂课,你都应该终生敬重——我就有个老师,只给我上过一堂课。记得那是个冬天,教室外一直大雪纷飞,我们的老师全都骑马出去了,因大雪阻隔而回不来。那个老师就代班上了一堂数学课,学的是无限循环小数,10÷3=3.33……如今她常跟人说是我的老师,我也不得不承认。在所有的老师中,有些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些老师,哪怕只讲了一堂课,二三十年后仍记得很清楚。
可现在有些人,自己是大学教授了,就对小学老师不理不睬,说认识他觉得不好意思,这不是知恩报恩的表现。以前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去一家念经,看到个老妇女,身体不太好,慈诚罗珠堪布主动介绍说:“这是我的小学老师。”她听了有点不好意思,自嘲道:“是啊,你的老师很有智慧。”实际上,不管你现在变成了什么人,都要对老师恭敬,懂得报恩。世间老师尚且要如此,那出世间传授佛法、法恩极大的上师,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佛教中的上师跟世间的不同,一旦你依止[1]了以后,即使他有些行为你不太接受,也千万不能诋毁。
《高僧传》中记载: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特别坎坷,南北朝时符坚曾通过发动战争,派大将吕光兵临城下,才抢来了龟兹国的国宝——鸠摩罗什。大师来中国以后,在符坚执政期间,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太广。直至姚兴为他建造了译经院,他的事业才正式展开。当时译场差不多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国王姚兴觉得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没有子嗣的话,实在太可惜。于是专门送他十个美女,强迫他还俗。大师只好接受,从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见到大师这样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开始破戒纳色。有一天,大师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两碗水,水中盛满绣花针。大师当众吞下一碗针,声称谁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们个个面面相觑,方知大师境界之不同一般。
大师每次给僧众讲法前,都会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由于许多人对大师的行为颇有争议,大师接近圆寂前,为证明他所译的经论正确无误,就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译的经文没有差错,尸身焚烧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圆寂后,尸身都烧成了灰,唯有舌头没有烧坏。
关于鸠摩罗什示现的一些禁行,有些分析家认为,他是为了在众生面前显现自己的成就相;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所传译的法超胜其他人。不管怎么样,大成就者所示现的任何行为,即使显现上再不如法,弟子也应该观清净心!
当前,很多人依止上师时经常出问题:刚开始自己不好好观察,只要来了一位上师,根本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就匆匆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见上师有特别明显的不如法行为,又不能观清净心,把他当真佛想。此时,自己有点进退两难: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很多佛教徒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徘徊着、困惑着,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时候他们问我,我也不好回答。劝他放弃的话,也不行;不放弃的话,那个所谓的上师又不是小问题,而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具体该怎么抉择,我也是左右为难。
为了防患于未然,大家在依止上师前,首先务必要仔细观察,看上师是否具足《经庄严论》、《入行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心…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