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節課
思考題
311、依止上師時,顯宗與密宗的上師法相和要求各不相同,簡而言之,我們應當依止什麼樣的上師?爲什麼?具有這樣的條件容易嗎?請說明理由。
312、我們沒有神通的話,如何判斷上師是否具足菩提心?觀察上師比較保險的方法是什麼?
313、怎樣才能遇到跟自己有緣的具相上師?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314、遇到具有法相的上師後,如何才能讓自己與上師心心相印?你是怎麼做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上節課講了,《前行》若能一輩子不離身是最好的。其實做到這個也不難,望大家都默默發這樣的願。假如你經常帶著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總是會翻幾頁的。若能慢慢重視這個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會圓滿。
這本書中所講的內容,並沒什麼可取舍的,全部對我們解脫有利,而且非常重要。學《前行》不像是吃魚,只吃魚肉而吐掉魚刺,選擇一部分有用的,沒用的就統統扔掉。而這本書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章,都對我們的修行乃至解脫意義非同小可,所以沒有任何理由不依止它。
後面也會講到,《前行》是無有嗔心的上師。不像真正的上師,你依止他的話,天天問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有時候不高興,有時候心情不好,有時候特別忙,有時候找不到人,有時候找到了也不願講,有時候不會講,有時候不方便講……總之有各種各樣的情況。而這個法本隨時都可以打開看,提醒你一些關鍵問題,指導你很好的修行方法,所以,這樣的“上師”理應長期依止。
對每個修行人來說,一生中都會有一兩部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論典。格魯派的一位大德曾說,他一輩子研究顯密所有的經論、續部,最後發現這一切皆可歸攝爲《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阿壩州的一位活佛,他去印度時遇到再大的困難,這本書也一直帶著。同樣,對于《大圓滿前行》,我們也應像頂果欽哲仁波切那樣,不管去哪裏都不離身。
頂果欽哲仁波切十分了不起,以前我在印度首都新德裏、不丹首府廷布見過他。前不久印度回來的一位活佛說,頂果欽哲仁波切在灌頂時,儀軌全部能背下來,找不到儀軌也沒關系。1993年秋天,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中心看過一個他的光碟,當時特別驚訝——他傳法時完全出口成章,教證自然而然就講出來了。這樣的大德,每天都要看幾頁《前行》,對這個法本如此重視,我們這些業力深重、具足一切束縛、貪嗔癡遍滿的凡夫人,又憑什麼不願意看呢?
有些人自以爲修行不錯,只求些高法就滿足了,卻不知作爲修行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職業”。就像田野裏的農夫職業是務農,高原上的牧民職業是放牧,而寺院裏剃著光頭的出家人,職業是聞思修行,在守持淨戒的基礎上度化衆生;皈依叁寶、發了菩提心的在家居士,則應精進修學佛法,盡可能地饒益無邊有情。這是每個大乘修行人的責任,我們不能成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除了吃飯、睡覺以外無所事事,而要以一兩部法經常對照自己、衡量自己,分析自己的功德或缺點,這一點很重要!
我寺院有位老堪布叫拉雪堪布,今年夏天我們一起交流時,我問他以前依止善知識的經曆。他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于十來天中依止過意科喇嘛,意科喇嘛告訴他,自己一生中看過《大圓滿前行》至少一百遍以上。意科喇嘛是一代高僧,在藏地可謂無人不知,法王如意寶在世時也常提起他,好像還在他座下聽過一些簡單教言。這樣的大德都對加行法門如此重視,我們這些人爲什麼連看都不看,或者只聽一兩次就心滿意足了呢?
以前我在廈門翻譯《釋尊廣傳》時,躲在174醫院還有幾個地方,110多天中誰都不知道,過著隱士般自由灑脫的生活。後來有一天去南普陀寺,被一位居士認出來了,這居士請我去一家素食館吃飯。當時有個廈門大學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地說:“我看過五六遍《前行》,此舉對消除煩惱十分有力。華智仁波切在根本上師前都聽過這個法25遍,更何況是我們了?我現在越看越有勁,越看越覺得加持大……”
因此,大家不要認爲《前行》是加行法門,是特別簡單的法,裏面很多故事自己都聽過。其實《前行》的每一個公案、每一個教證、每一段文字,背後都有甚深涵義,若將此融入于心,所有內容能曆曆再現,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錯。否則,只是把法本放在書房裏,人與法之間的距離遙不可及,這根本沒有什麼意義。要知道,聽法是爲了調伏煩惱。阿底峽尊者說,能調伏煩惱的就稱爲佛法,不能調伏的就不是佛法。如果你對法沒有信心、沒有興趣,它的利益就不可能現前。因此,大家在學佛時,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認識之後再精進修持,這二者都必不可少!
總結前面所說,我們在依止上師時,要用智慧詳加觀察,在沒有結上灌頂、傳法的緣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師,我們就應以叁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設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則不能觀上師的過失,不管上師的行爲怎樣,都必須視爲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對此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倘若因爲心不清淨,對上師具有密意的行爲、語言,以及調化衆生的各種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惡分別念加以毀謗,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可以說是後患無窮。
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雲:“佛說如若不恭敬,僅賜一句法上師,百世連續轉爲狗,複轉生于劣種中。”且不說賜予密宗灌頂、竅訣、教言,就算是傳授你一句佛法的上師,對他也要畢恭畢敬。倘若肆意毀謗,你一百世都會轉爲狗,之後再不斷投生爲乞丐、妓女等低劣種姓者。
因此,我們對所有的傳法上師,都要起恭敬心、歡喜心。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世間的老師給你教過哪怕一堂課,你都應該終生敬重——我就有個老師,只給我上過一堂課。記得那是個冬天,教室外一直大雪紛飛,我們的老師全都騎馬出去了,因大雪阻隔而回不來。那個老師就代班上了一堂數學課,學的是無限循環小數,10÷3=3.33……如今她常跟人說是我的老師,我也不得不承認。在所有的老師中,有些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些老師,哪怕只講了一堂課,二叁十年後仍記得很清楚。
可現在有些人,自己是大學教授了,就對小學老師不理不睬,說認識他覺得不好意思,這不是知恩報恩的表現。以前我和慈誠羅珠堪布去一家念經,看到個老婦女,身體不太好,慈誠羅珠堪布主動介紹說:“這是我的小學老師。”她聽了有點不好意思,自嘲道:“是啊,你的老師很有智慧。”實際上,不管你現在變成了什麼人,都要對老師恭敬,懂得報恩。世間老師尚且要如此,那出世間傳授佛法、法恩極大的上師,就更不用說了。而且,佛教中的上師跟世間的不同,一旦你依止[1]了以後,即使他有些行爲你不太接受,也千萬不能诋毀。
《高僧傳》中記載:鸠摩羅什一生的經曆特別坎坷,南北朝時符堅曾通過發動戰爭,派大將呂光兵臨城下,才搶來了龜茲國的國寶——鸠摩羅什。大師來中國以後,在符堅執政期間,弘法利生事業並不太廣。直至姚興爲他建造了譯經院,他的事業才正式展開。當時譯場差不多近八百人,規模之大,曆史上可謂首屈一指。
國王姚興覺得大師是個聰明絕頂的人,沒有子嗣的話,實在太可惜。于是專門送他十個美女,強迫他還俗。大師只好接受,從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見到大師這樣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開始破戒納色。有一天,大師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兩碗水,水中盛滿繡花針。大師當衆吞下一碗針,聲稱誰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們個個面面相觑,方知大師境界之不同一般。
大師每次給僧衆講法前,都會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體雖沒有講法資格,無法跟其他善知識相提並論,但口裏所說的法猶如泥中蓮花,希望大家能聽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爲。
由于許多人對大師的行爲頗有爭議,大師接近圓寂前,爲證明他所譯的經論正確無誤,就在衆人面前發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譯的經文沒有差錯,屍身焚燒之後,舌頭不會焦爛。”果然他圓寂後,屍身都燒成了灰,唯有舌頭沒有燒壞。
關于鸠摩羅什示現的一些禁行,有些分析家認爲,他是爲了在衆生面前顯現自己的成就相;也有人認爲,他是爲了證明自己所傳譯的法超勝其他人。不管怎麼樣,大成就者所示現的任何行爲,即使顯現上再不如法,弟子也應該觀清淨心!
當前,很多人依止上師時經常出問題:剛開始自己不好好觀察,只要來了一位上師,根本不知道他的來龍去脈,就匆匆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後,見上師有特別明顯的不如法行爲,又不能觀清淨心,把他當真佛想。此時,自己有點進退兩難:繼續依止的話,上師的行爲已暴露無遺,再也沒有這個信心了;不依止的話,都已經在他面前聽了法、灌了頂,舍棄上師會有很大過失。
很多佛教徒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徘徊著、困惑著,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有時候他們問我,我也不好回答。勸他放棄的話,也不行;不放棄的話,那個所謂的上師又不是小問題,而是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具體該怎麼抉擇,我也是左右爲難。
爲了防患于未然,大家在依止上師前,首先務必要仔細觀察,看上師是否具足《經莊嚴論》、《入行論》、《事師五十頌》、《大圓滿心…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