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節課
思考題
315、常啼菩薩是怎樣尋求智慧波羅蜜多,並依止法勝菩薩的?從這個公案中,你得到了哪些收獲?今後有何打算?
316、我們求法的目的是什麼?在此過程中,假如遇到各種各樣的磨難,你該如何面對?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繼續講《前行》中的“依止上師”。
總結前文內容,作者得出一個結論: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善巧觀察上師,中間善巧依止上師,最後善巧修學上師的意行,這樣的弟子無論如何必定會趨入正道。如《功德藏》中說:“首先善巧觀察師,中間善巧依止師,最後善巧學意行,此人必將趨正道。”
我們依止上師,不能有疲厭心,一定要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然後如理如法去行持,這才是學佛的因緣,也是成就的因緣。《華嚴經》雲:“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意思是說,親近供養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慧的最初因緣,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有厭煩心,也不能産生邪見。即使有時候對上師的行爲、密意無法接受,自己也應當默默忏悔,正面認識到上師利益衆生的超勝事業,這樣自相續就能得以平靜,許多功德也會自然生起。
作爲弟子,依止具一切功德的殊勝上師後,求法過程中再怎樣苦行,也要不顧惜生命,就像常啼菩薩依止法勝菩薩、那若巴依止聖者帝洛巴、米拉日巴依止瑪爾巴尊者那樣。
在這個問題上,各位一定要深深地思維。倘若自己有能力,就應該不顧生命去尋找上師、依止上師,最終獲得上師的意趣。如是具有信心的弟子,在上師面前即使沒有呆很久,短短的時間中,也能得到上師的一切意趣。
不過,假如你沒有機會親自依止上師,那通過光盤、法本來接受上師的教言,也會從中獲得真正的法益。就像法王如意寶,從來也沒見過麥彭仁波切,但因爲從小就對他有信心、歡喜心,依靠麥彭仁波切的法本和自己虔誠祈禱,最終無欺得到了一切加持。後來,法王在每本著作前面,都會先頂禮麥彭仁波切。還有智悲光尊者,也沒有親見過無垢光尊者,但他看到尊者的法寶之後,對他生起了如佛陀般的信心,通過精勤祈禱、修持,感得無垢光尊者現身加持,最終自己也獲得了開悟。所以,從古大德的傳記中看,有些人盡管沒有親自在上師座下聽法,但是依靠信心,也能得到不共的成就。
包括現在學《入行論》、《前行》的很多人,盡管我們彼此沒有見過面,但他們從法本上、光盤上還是得到了一些利益。當然,我不敢說讓你開悟、賜予加持,我也沒有這個能力,可是我所傳下來的法,都是大德們的金剛語,依靠它而受益,這也合情合理。因此,你們跟上師見見面、說說話,這個我覺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要從上師所傳的法中得到利益。
弟子要不惜生命依止上師、苦行求法,下面《前行》講了叁個典型的公案。這些文字通俗易懂,我只是從字面上給大家講一下,不必引用什麼教證、理證。
一、常啼菩薩依止法勝菩薩
《大般若經》、《小品般若經》中都有這個公案,但文字比較古,看起來不是特別好懂。所以,講這個公案時,我會以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
常啼菩薩,《般若經》中叫薩陀波倫,這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常啼,又作常悲。法勝菩薩,《般若經》中叫昙無竭,又名法湧、法盛、法上、法來等,有不同的譯法。那麼,常啼菩薩是如何依止法勝菩薩的呢?
常啼菩薩從小就喜歡遠離喧囂的寂靜處。有一次,他在寂靜處修行,突然從空中傳來這樣的聲音:“善男子,你前往東方,將會聽聞到智慧波羅蜜多。不要在意身體勞累、昏沈睡眠、寒冷炎熱、白晝黑夜,也不要左顧右盼,而當勇往直前,不久你就會獲得智慧波羅蜜多的經典,見到具有智慧波羅蜜多法門的說法比丘[1]。爾時,善男子,你當在這位聖者面前聽聞智慧波羅蜜多,對他生起本師想,並且恭敬正法,隨後依止而行。即使見他享受五種欲妙,也不要生邪見,要了知那是菩薩調伏衆生的善巧方便,千萬不能失去信心……”聽到這番話後,常啼菩薩立即起程前往東方。
沒走多遠,他猛然意識到:“我怎麼沒有問問那聲音到底需要走多遠呢?現在,我根本不知道宣講智慧波羅蜜多法的地方,到底該往哪裏走啊!”想著想著,他不禁傷心地失聲痛哭起來[2]。
常啼菩薩一邊啼哭,一邊暗下決心:“在沒有聞受智慧波羅蜜多法門之前,我絕不在意辛勞疲憊、饑渴交迫、昏沈睡眠、白天黑夜等,要像死去獨子的母親般,排除一切其他雜念[3]。哎,真不知何時才能聽聞智慧波羅蜜多法?”想到這裏,他心裏異常憂傷,一直哭了七天七夜。
這時,一位如來出現在他面前,連聲贊歎求法的功德,並說:“善哉善哉!善男子,過去無數如來爲菩薩時,以精勤苦行求得智慧波羅蜜多,就是如你現在這樣。”
接著又告訴他:“距離此地五百由旬,有一座名叫“香積[4]”的城市,周圍有五百七寶林苑環繞,七重樓閣、七重寶樹等,環境妙不可言,一切功德吉祥圓滿。位于此城中央的最高處,就是法勝菩薩的七寶宮殿,周圍達一由旬,林苑等受用齊全。菩薩住此宮中,常與六萬八千侍女遊諸苑池,五種欲妙應有盡有,盡情享受諸般嬉樂。
法勝菩薩叁時爲身居于此的衆眷屬,宣講智慧波羅蜜多,此時會有無量天龍非人恭敬供養。大衆聽完法後,有的思維,有的誦持,有的書寫,有的轉讀,有的如說修行,有的豁然頓悟……你前往他的座下,就會聞受智慧波羅蜜多。”
常啼菩薩聽了這話,當下處在無所作意的境界中。以不可思議的緣起力,他清晰地聽到法勝菩薩在那裏宣講智慧波羅蜜多的法語,現前了許多禅定法門,目睹了十方無量諸佛都在宣說智慧波羅蜜多,說法之後又同聲贊歎法勝菩薩,隨即就從視野中消失不見了。
此時,常啼菩薩對法勝菩薩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心、信心、恭敬心。他想:“我應以怎樣的方式去拜見法勝菩薩呢?我非常貧窮,供養法勝菩薩的衣裳、珍寶、妙香、珍珠等資具一無所有,總不能空手前去吧。所以,我應當賣掉自己的身體,以此得來的資財供養法勝菩薩。”
他接著又想:“從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的過程中,我曾賣掉過無數次身體,並以貪欲之因,無數次身墮地獄,遭受砍割。那樣白白地虛度人身,既不是爲了求得這樣的正法,也不是爲了供養法勝菩薩這樣的聖賢。所以這次非常值得,我一定要賣掉這個身體!”
他路經一座富饒美麗、人們安居樂業的大城市時,在集市中心,高聲叫賣:“誰想買人?有誰想買人嗎?”魔王波旬見他爲正法這般苦行,心想:“假如他真得到了般若法門,必定會以此饒益有情,令他們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樣我的魔衆就會越來越少,不能讓他這麼做。”于是魔王從中作梗,隱蔽了他的聲音,以至于大家都聽不見他的叫賣聲。唯有一位商主之女,因宿世善根深厚,魔不能蔽,聽到了這個聲音。
常啼菩薩沒有找到買自己身體的人,便在一旁悲傷哭泣,淚水奪眶而出,心想:“我是造了什麼罪啊,連想賣掉身體換點資財的能力都沒有!”
此時此刻,帝釋天王想觀察他的意樂,化爲一位少年婆羅門,來到他面前問他爲什麼哭。常啼菩薩講了原因後,少年婆羅門說:“雖然我不需要人,可是我要作一次供施,急需人肉、人油以及人的骨髓[5]。如果你肯賣,我可以給適當的價錢。”
常啼菩薩喜出望外,毫不猶豫地用利刃刺穿右手,鮮血頓時噴出,他又割下右腿上的精肉,然後到牆角下准備砍斷骨骼,取出骨髓。
正在這時,那位商主的女兒[6]從樓上見到此景,吃驚非小。她下樓走到他近前,不解地問:“善男子,您爲何這般折磨自己呢?”
(常啼菩薩這個公案若拍成電影,應該很好看。一般在電影裏,經常是一個男人正在做什麼,突然就出現一個女人。1998年學院耍壩子時,我們演過《釋尊廣傳》中義成王子的故事,還有釋迦牟尼佛十二相成道的公案。當時我們請了個導演,大概排練了一個月。導演准備按漢地的風俗,在裏面穿插一些感情的情節。我趕緊製止道:“觀衆基本上都是出家人,在出家人面前演這些,不一定很好。”但導演說:“不行啊!一定要出現這樣的情節,不然的話,沒有味道。”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不加,沒同意改佛經的故事。不過,她講得也有道理,你看現在很多特別清淨的佛教電影,就是因爲各種需要,便加一些莫名其妙的鏡頭。
現在有些城市裏的佛教徒,經常自編自演一些佛教故事。前不久我就看了一個,光盤上寫著很吸引人的文字,當時我覺得可能特別精彩,結果打開一看,只有兩叁個人在臺上一直唱唱唱,然後就結束了。這樣簡單的故事,我當導演都可以,應該不是很困難。以前開金剛娛樂法會時,我就負責編排過《地藏王菩薩傳》、《西遊記》、《釋尊廣傳》等。如今個別道友還常去當年表演的地方,特別得意地告訴別人:“我曾在這裏演過什麼什麼……”
其實,以後有機會的話,這些能令人對大菩薩生起歡喜心、對釋迦牟尼佛生起恭敬心的故事,拍成電影真的非常好。現在歐美國家有不少這方面的著名電影,裏面既有世間的情節,也融入了出世間的道理。通過這種方便方法,讓人了解到佛法和佛陀的偉大,對衆生也容易生悲心,確實是度化衆生的一種方便。)
常啼菩薩向…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八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