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九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性休息》中所講的功德。當然,大乘的顯宗上師、密宗上師,有各自不同的法相和要求,就如同小學教師與大學教授,條件肯定不一樣。但不管是什麼上師,只要屬于大乘,具有菩提心都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觀察上師概括而言,可以包含在“觀察他是否具備菩提心”這一條件中。

  倘若上師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辦弟子今生來世的一切利益,所傳的法也會與大乘道息息相關,無論如何都能令弟子踏入解脫正道。如《大寶積經》雲:“菩提心者應可親近,爲諸智者所稱贊故。”這樣的上師,周圍自會集聚衆多弟子,誠如《水木格言》所言:“慈愛饒益士前,自然集聚衆人。”對于他,弟子可以放心大膽地去依止。

  反過來說,倘若上師不具備菩提心,就必然有自私自利的牽扯,整天被世間八法纏縛著,不可能很好地調伏弟子。即使他給你灌了最高的頂、傳了最深的竅訣,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說自己有這個功德、那個功德,但到頭來,也只是落在了爲現世利益的圈子裏,成天維護自己、宣揚自己、誇耀自己,除此之外,不說令弟子解決生死大事,連弟子暫時需要他幫助,他也不聞不問、無動于衷。這樣的上師就像毒蛇一般,弟子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有智慧的人理應遠離。《大寶積經》也說:“不親下劣人,見不正直者,見已當遠離,猶如避毒蛇。”

  這段文字,大家一定要記住!實際上,真正具有菩提心、利他心的人,無論住在哪裏、去哪個地方,都會受到大家歡迎;而自私自利心很強的人,即使最初有人親近他,對他有一些好印象,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大家慢慢從他的行爲中,也可以看出其內心的境界。這種人不要說當上師,就連弟子的法相也不具足。

  在座聽法的道友中,必定有很多了不起的法師,有些是內蔽功德的瑜伽士,現在看來是普普通通的僧人或居士,但是將來,弘法利生事業一展開,肯定會贏得衆人尊重。在那個時候,你們一定要有利他心,這是最關鍵的!這個問題,我已強調過幾百幾千次了,大家務必要引起重視。假如你有了利他心,沒有利益自我的概念,一切心、行全是爲了利他,別人對你就不會有很多爭議,即使有,到一定時候也會銷聲匿迹。就像上師如意寶,當年弘法利生時,剛開始也有人不理解,甚至誹謗,但過了一段時間,這些就像雲間出現杲日一樣,全部都煙消雲散了,上師弘法利生的事業照耀整個世界。不單單是上師如意寶,藏地、漢地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是如此,甚至沒有名氣的普通人,若是有了利他菩提心,對衆生也會有極大的利益。

  因此,上師所有的法相,統統可攝爲具足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話,就可以依止;倘若不具菩提心,就算他講的顯密佛法再高深,也只是給人種下善根而已,自己都沒有利他心、菩提心、慈悲心,又怎能讓弟子的相續中得到這些功德呢?

  其實,具有菩提心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都清楚,菩提心的根本是四無量心,光是一個悲無量心,我們也很難生起,看見一個衆生想想他很可憐,這根本不能稱之爲“無量”。我們的大悲是什麼樣呢?見自己的父母親友生病,就希望他快快好,而其他素不相識的人病了,自己完全沒有感覺,不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樣。這說明你的悲心不是無量,是有限的,它只局限于一個小小的範圍中,所緣的對境只是我的家庭、我的親戚,或者只是我們人類,如此又怎麼稱得上是“無量”呢?倘若你無量心都不具足,基礎都沒有,菩提心就更別提了。

  可見,具有菩提心的上師,確實不容易當。西方有些國家喜歡的上師,是長得好看一點、穿得莊嚴一點,這樣的上師比較好當。因爲作爲上師肯定有一些錢,或者也可以讓弟子買,每次傳法都換一件高檔衣服的話,這並不是什麼難事。但相續中若要具足菩提心,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一旦真正具有菩提心,那麼上師的所作所爲,都會是利益衆生。因此,觀察上師的一切要點,皆可攝于觀察具不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中。如果相續中遍滿菩提心,那麼無論裝束等如何,是出家或是在家,即使穿得破破爛爛,每天一邊傳法一邊喝瓶五糧液,我們也可以接受,也應該依止。就像欽則益西多吉,拿著槍在弟子面前“啪啪”亂打,就能令結緣的衆生當下證悟無我空性。但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的話,法座再高、給他獻的哈達再多也沒有用,人民幣多多有了也不是什麼法相,我們千萬不能去依止。

  當然,這種菩提心並不是相似的菩提心。有些人看衆生好可憐,就閉著眼念“但願一切衆生獲得佛果”,口頭上說得挺好聽,看起來也特別慈悲,但人有時候是很狡猾的,內心中有沒有這種境界很難說。假設他不具備菩提心,即使表面上的出離心、厭離心再善妙,一直都閉目打坐,威儀非常如法,天天過午不食,走路特別注意,生怕踩死了路上的小蟲……我們也沒必要去依止。因爲隨學上師不是只學他的身體姿態,而是要得到他內心的證悟和菩提心。因此,依止上師不能光看表面,而要觀察他的境界。

  不過,對那些含而不露的高僧大德,我們凡夫人無論怎樣觀察,也不能了知他們與衆不同的功德。現在大多數騙子裝模作樣的欺誘方法很高明,冒充聖者騙人的現象到處都有,所以實在是難分真假。過去藏地就有一個故事:有戶人家每年都會請出家人念《般若八千頌》。有一次,他們請的是個騙子,根本不會念經。但這人一點也不擔心,反正這家人很少去仔細聆聽,就算碰到不會的字,他只要快速喃喃幾句就可以了。

  這家有位不識字的老太太,她拄著拐杖走到出家人旁邊,很費力地磕了叁個頭,然後坐下來聆聽誦經。到了吃飯時,她恭敬地問出家人:“打從我嬰兒時到現在,這家就很幸運,每年在這房間都能聽到念誦這部經典。可是以前我常聽“惹炯、惹炯[2]”被不斷提起,但這次您念的時候,怎麼一直都聽不到呢?”

  出家人很圓滑地回答:“不是的,親愛的老媽媽,一點問題也沒有。事實上,我們吃完飯以後,就會念到“惹炯”的那段經文了!”然後他很機靈地翻到下一頁,繼續念誦,每四句就重複一次“惹炯”的名字,抑揚頓挫地念著。那個老太太很滿意,拄著拐杖站起來,拿著念珠邊念咒邊回到自己的房間了。

  現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特別特別“聰明”,了解到別人的愛好之後,就投其所好,言談舉止讓對方十分歡喜;或者聽說別人對某某上師有信心,自己就說跟這個上師關系特別特別好,好到什麼什麼程度……所以,如今欺世盜名的人比較多,大家一定要注意!

  

  也許有人認爲:“既然對上師不能光看表面,那到底怎麼觀察他具不具足菩提心呢?”正如《十地經》所說[3],看到煙可以推測有火,看到水鷗可以推測有河,同樣,看到菩薩弘法利生的行爲等,大概可以了知他是否具足菩提心。話雖如此,但大家在依止上師時,最好還是尋找比較公認、對衆生有利的上師。

  有些大德講“如何觀察善知識”時曾說,在依止上師之前,首先要在遠處向他周圍比較了解他的人打聽;然後到他附近,親自考察他的所作所爲;最後通過直接接觸,再進一步仔細觀察上師。但這個方法也有個難點:有些人還沒有觀察完,上師就覺得他是有緣弟子,主動給他傳個法、灌個頂,此時他不接受也不行。以前我就聽說有個人實在不願接受,就在灌頂時故意去衛生間。可是,呆那麼長時間一直等灌頂結束,這也不太現實吧?

  既然上師很難辨別真僞,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華智仁波切認爲:“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緣的上師非常重要。那麼,怎樣判斷具有緣分的上師呢?如果你面見某某上師,或聽到他的語言,甚至只是聽到他的尊名,也會周身汗毛豎立、萬分激動,生起無比信心,心情驟然改變,這說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師,不需要進行觀察。”

  從前,絨頓拉嘎上師告訴米拉日巴尊者:“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住在南方卓窩隆寺廟的聖者大譯師瑪爾巴,你應當前往南方去依止他。”米拉日巴僅僅聽到瑪爾巴尊者的名字,不共的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下決心:“縱然遇到生命危險,我也一定要去拜見上師,並且受持上師的意趣。”

  他到了那裏四處打聽,最初一直找不到,人們都沒聽說過瑪爾巴譯師。後來他遇到一個很漂亮很可愛的小孩,穿的衣服很講究,小孩說:“你大概是找我的父親吧!我父親把家産都賣光了,換成金子帶到印度去,回來時帶了很多長頁子的經書。他是一向不種地的人,今天卻不知什麼緣故,竟去田裏種起地來了。”

  米拉日巴聽了以後,很高興地繼續尋找上師。途中看到一個農夫,身材魁梧,雙眼大大的,目光炯炯的。他雖不知道這就是瑪爾巴尊者,但一見到他,心裏有說不出的愉悅,分別念當下消失得無蹤無影,一直怔怔地立在那裏……

  不過,現在不少人盲目追求這種感覺,即使見到不合格的上師,也覺得有種不同感受,眼淚直流,汗毛都立起來了,整個身體也一陣一陣跳動,于是就輕易把他當成生生世世的上師。盡管有些人確實是前世的因緣,聽到上師的名字、見到尊顔、聽到聲音,自相續就馬上改變了,可是也有很多人,這方面還要進行觀察。否則,剛開始遇到上師時,互相很激動,心情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無法平靜下來,但過了不久又開始打官司,說上師騙了他的錢……這樣真的不好。前輩的高僧大德依止上師,剛開始非常有信心,最後成就時依然如故,這樣才是智者的行爲。

  實際上,我們遇到怎樣的上師,跟內心清淨與否及業力有著密切關系。對于傳授正法竅訣的恩師,不管他行爲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離“他就是真佛”的想法。(佛傳中講過,佛陀也常示現爲凡夫的形象。譬如爲了度化指鬘王,他現爲比丘相;爲了度化嘎朗嘎,他化現爲轉輪王,目犍連化現爲大臣;爲了度化尋香王,他則現爲尋香的身相,等等。)倘若沒有宿世的緣分,我們就不會有福報遇到賢善上師;倘若內心不清淨,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將他看作是有功德者。《佛說觀佛叁昧海經》中就講過,昔日釋迦族有五百人,“見佛色身猶如炭人”;比丘衆中有一千人,“見佛色身如赤土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釋迦族的人是因爲前世以惡心謗佛正法,一千個比丘則是前世對正法和上師生懷疑、生邪見。

  因此,在修行過程中,值遇宿世受過法恩的上師相當重要,倘若上師往昔對自己有恩,即生中對他就容易觀清淨心。然後,我們依止上師之後,務必要做到不顧寒熱饑渴等一切困難,遵照上師言教去執行,滿懷信心恭敬祈禱。其實對上師祈禱很關鍵,若能經常祈禱上師,觀想上師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續,就像我們每天修上師瑜伽一樣,通過這種緣起力,心逐漸就會得以調柔、堪能。在此過程中,自己臨時的一切所作所爲,都要向上師請示,上師怎麼吩咐就怎麼做,必須以“我意唯您知”的誠摯信心來依止上師。倘若有了這種信心,即使上師只給你傳一次法,你也很容易獲得成就。

  曆史上非常著名的當巴德協尊者,有一次給大衆灌一個特別重要的頂時,來了叁個穿得破破爛爛、如乞丐般的修行人。當時寺院的每一寸土地,甚至周圍房子的屋頂上都擠滿了人。他們叁個來遲了,連寺院的門都進不去,沒辦法,只好爬上遠處的一棵大樹,攀在最高的樹枝上,遙望遠處的寺廟,聽受上師灌頂和傳法。由于他們的信心十分虔誠,上師灌完頂以後,坐在寺院裏的人倒沒證悟,這叁個人卻開悟了。可見,有信心的弟子,在樹上聽也能得到極大利益,而沒有信心的話,你跟上師坐得再近也沒用——我不是說法座附近的道友啊,你們也不要低著頭,呵呵!

  對上師的一切經過認真觀察之後,我們一定要修學上師的意行,在實際行動中,上師是什麼樣的,自己也應原原本本按照那樣去修持。俗話說:“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作爲修行人,理應效仿往昔諸佛菩薩的行爲,弟子依止上師也同樣是隨學上師。上師的意趣、行爲怎樣,弟子相續中也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從印模中取出來一樣,印模中有什麼圖案,甚至有一點點缺陷,也會全部顯現在神塔小像上。同樣,上師有怎樣的功德、悲心、智慧,弟子也要與上師一模一樣,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要盡量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否則,上師就像佛陀一樣智慧、悲心超勝,弟子卻什麼都不具足,反而具有很多惡行,那就稱不上是上師的弟子了。

  其實,無論大圓滿還是禅宗,都強調要以心傳心。就像六祖聽五祖傳《金剛經》時,依靠上師的加持,他聽到其中一句就開悟了。此時,他深有感慨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弟子完全得到上師功德的實例。

  還有唐朝的法常禅師,初見馬祖時問:“如何是佛?”馬祖回答:“即心即佛。”他聽後豁然大悟。即使多年後經過一些考驗,他仍跟上師的密意和意趣無二無別。

  所以,我們每次修完“上師瑜伽”,都要將自己的分別念安住在與上師智慧無別的境界中。倘若你實在觀想不來,也可以只想:“我現在所想、所觀的,就是上師的密意。”簡單來歸納,即我們以分別念一想上師,這就是上師的密意。

  在這方面,其實還有很多道理需要發揮、值得解釋,但因爲時間關系,只好簡而言之了。有些道理講多了也不一定有必要,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多看看《大圓滿前行》的原文。這次的講記比較廣,全部整理出來有十幾本書,讓你一個一個看的話,有沒有時間也不敢說。但是《前行》這一本書,每年看一遍、兩年看一遍,或者十年看一遍,我想應該不會很困難吧!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此處的依止,並不是上師的一句口頭承諾,而是必須要結上傳法、灌頂、竅訣等法緣。

  

  

  [2] 惹炯,是須菩提的意思。

  

  

  [3] 《十地經》雲:“依煙知有火,依鷗知有河,具智菩薩種,由外相而知。”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七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