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贫道所幸。不堕此语矣。佛谓以七宝施满恒沙。不如持此经四句。知居士不忘贫子。敢此以慰。其他复何所云。
又。
山野坐蛮烟瘴雾中。且喜生缘日薄。道缘日厚。形骸愈苦。心地愈乐。是则何地而非 君恩。何莫而非佛力耶。此可与知己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不审法体何如。摩诘有言。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况百岁光阴如捻指。能几何哉。居士春秋日高。前景日窄。从来浊世滋味。备尝殆尽。谚云。到底盐如此咸。醋如此酸。到了作何究竟。古人云。来时尽好。只恐去时不如来时。此非虚语。居士谛思。从前功名事业。与夫儿女计。皆是他家活计。如何是自家活计耶。若一念猛省至此。不觉失声。自然著急。打整自己脚跟下生死大事。若不著急打整。还是不曾猛省。不猛省一下。又大非居士。此等豪杰丈夫事。山野二十年前。即证居士言此一著。故不惜身命。愿与之游。然虽半积阴功半养身。混到今日。就中一点赤心。大似张良始终为韩之意。与居士相与谈笑十余年。只是虚华境界。人情佛事而已。其实未曾打破肝胆。然与居士一寸心肠。炯然相照。亦未尝不知山野此段衷曲。将期白首同归。共了此事。岂其一旦分崩离析。亦至于此。即此可以观生死矣。况今同在乾坤之内。纵隔万里。天眼看来。犹比邻耳。不能一承颜接色。欢如昔日。何况生死长途。一别杳冥。相逢何日。傥山野不能生还。是与居士长别。再出头来。不知可能如今生今日也。兴言及此。大可悲酸。山野受居士知己之义。非此不足以报居士。信山野不至此地。又非所以答知己也。
与周砺斋太史
向虽心窃向公雅量。未得深语。昨持钵王城。幸接公于龙华树下。睹其道念精真。喜彻心府。然古人轻千金而重一诺者。士诚贵在知己耳。自尔山僧当尽命山海。无复他慕。赖公法眼圆明。何当复咎瞆瞆者。私念东方文运。启自我公。而法运。或当属之鄙人耶。世出世闲。交相为用。是亦两闲奇事。此非狂言。实所望公以道自重者如此。
答周子寅伯仲
世间聚散起止。成住坏空。有为法中。理合如此。何足为悲。可悲者。长夜冥冥中。失此慧炬。使诸佛子。无所依归。将智种灵苗。日为五欲烈焰之所焦枯。不能圆成胜果耳。惟六尘蔽乎性天。爱草荒乎心地。烦恼翳功德之林。贪嗔攻涅槃之宅。伐之以酒色之斧。纵之以猿马之蹂。将日见荒芜。竟为卤莽。愿足下心心念念。以此自悲。而滋培耘耨。戒勒提防。将鲜敷觉华。庄严宝地。冀普使天人。各怀智种。蠢蠕翘蛸。齐登觉岸。以足下不独振家声于永世。适足以洗法门今日之羞。非此何以望足下伯仲间也。行役万里。足下体此。犹比邻耳。
与焦从吾太史
念此末法寥寥。龙天推公。现宰官身。建大法幢。以作当代人天眼目。非小缘也。睽隔多年。昨树下相逢。俨如异世。人生悠悠。梦幻如此。且瞻道貌天形。诚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者。自非心光密回。何以圆照如此。安可以音声色相耶。欢喜无量。某愧钝根下劣。二十年来。苦心山林。犹坐竿头。殊无放舍之地。然大事因缘。诚不易易。别时承教一语。感荷无涯。归来兀兀虚岩。心心独照。敢负知己。时复海湛空澄。法身顿现。此中岂非感应道交耶。闲披老庄翼。乃集诸家之大成虽注疏多峻。乃人人老庄。非老庄老庄也。惟公入此三昧甚深。何不彻底掀翻耶。某常论此。老出无佛世。窃且以类辟支。如庄则法执未忘。自入游戏神通。变化多端。眩人眼目。自非把臂共行。鲜不为其播弄。若觑破底蕴。真有别解脱门。此老万世之下。与公可谓旦暮之遇也。某昔行脚中。尝以二老为伴。时时察其举动。颇有当心者。但难以言语形容耳。内篇曾有数字点掇。尚未录出。容当请正。
与杨复所少宰
读曹溪通志序。言言皆从大慈真心流出。比见闻者。莫不大生欢喜。况千载之下。不知唤醒多少梦中人也。惟我卢祖。大寂定中。必现熙怡合掌赞叹耳。黄生来。复接法言。且云。犹有所未安。第揄扬山野者。似已太过。惟海门公。为入曹溪室中人。敢徼一语。更增光焰耳。
答载给谏
承示因果之说。了然不疑。毫发无爽。所谓影响耳。但前知恶人之说。此理最幽而难明。亦易信为必然者。惟圣人之心。洞然朗照。前观无始。后观无终。如大圆镜。照彻十方。一切精粗境界。无不分明影现。虽八万劫事。犹未为奇。况数百千万年乎。所言善恶之人。所作善恶之事。此正因果昭然而易信者。然百千年后。恶人虽未生。而其人恶业。固已造就于多生之前。冤对酬偿。固已分明定于先世矣。业因未熟。恶缘未至。其人虽在十方世界轮回颠倒之中。不自觉知。而圣人蚤已照见于大光明藏中。及恶缘一熟。冤家会遇。恶果成就。即恶果之终。一如恶因之始。不待生心动念。自然了知。所谓观彼久远。犹若今日。此圣人真常之心也。且夫因果无差。不昧分毫。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此必然之理也。明公能谛信于此乎。由是观之。不善之人。非天定也。乃自作耳。
与殷参军
与足下别来。忽忽两岁。闻此时从征。尚在黎中。蒸暑已过。玉体无恙。此辈非黠鼠。皆天民也。杀戮过情。大伤和气。知足下必不以此为功高也。昨镇府标总刘晴海去。已属之再三矣。万无以杀为功。见时当浃洽耳。旧有望琼海拙作。盖言黎乃太古民也。书之箑头以见意。
答郑孝廉
顷辱书来。乃知潜心此道。且云。于日用中。善念现前。吾人性自本善。但为尘习所染。故蔽其灵明于日用中。只用情习。不用性真耳。此所以凡民日用而不知。知则圣贤可立待也。公即于日用善念现前不昧处。便是本来面目发现时也。若时时现前。念念知觉。觉至纯善之地。则性真自复。本体光明。自然披露耳。
答邹南皋给谏
山野向在绝缘。顷复幻病相仍。养疴深居。其缘益绝。此实天赐为闲人。回视尘寰。扰扰劳生。求无事人能得几。想知己必时时为一鼓掌也。赖此护法。得以安禅寂静于楞伽三昧。所入益深。顷王光禄同丁大参。赴端州制府约。得书云。大有流言于制府中。伤山野者甚众。二公为之力辩。几于发竖眦裂。此果何谓哉。以此知娑婆秽土。土石诸山。难与净土地平如掌。同日语也。向北来徒辈相从者。以无门托钵。今尽遣归。惟山野单丁寄此旅泊。尤为轻快。枯木寒岩。不减在昔。非此无以破炎蒸。消瘴毒也。时惟国事艰难。苍生引领。大慈悲者而津梁之。愿努力加餐。为国自重。为道自爱。
又。
屡荷手书。辱慈念拳拳。周至委悉。自非同体大悲。等心爱物者。何能切切如此。山野处此患难。幸得以参尘中知识。兢兢自持。所入法门不浅。年来寂寞苦空。不减深山穷谷。屏绝诸缘。迹不入俗。城中知己。独王勋丞一人。经年不三过其门。所幸与右武时相往来。真天涯骨肉。一食不忘。非独道义相裨。即所资给。亦损口分卫。性命相依。此段因缘。大非浅浅。此公肝胆照人。犹如秦镜。遇物应机。洞彻五内。其为载道。最称上根利器。此番天德陶铸。所进益大非寻常。异日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不可思议。面时。想当欢喜无量也。
又。
粤中自庚子岁。世相一变。日见险诐。苦海波涛。望无涯际。贫道随风漂泊。略无宁止。始知古人以尘中作主。大非细事。随缘解脱。诚不易得。每忆别时叮咛之言。及接来教。切切以此再三致意。谚语有之。要知山下路。便问去来人。自非居士深入如幻三昧。何能彻法如此。尝闻烦恼烈焰。正是圣贤炉冶。种种执著之习。非此不足以销铄之。苟非 圣恩。何以臻此。久而愈见 恩大难酬也。此中转尘劳为佛事。更为六祖曹溪作无量功德。此盖从真切苦心中来。较之昔日依无忧树。吃大家饭者。实霄壤矣。曹溪祖道源头。杂秽充塞。久为魔窟。今已洒扫洁净。尚有未了公案。奈此中力竭。正欲遣致尊慈。作金刚幢。适辱使者至。斯岂祖意摄受哉。敬以此中因缘。述其大概。持入慧照。傥念末法。斯道寂寥。望震天鼓音声。普告有缘。一觉梦幻耳。何如。
又。
忧患人情。皆本体也。非握至真之符。又何能转烦恼作菩提。转生死作涅槃。惟居士年来所处如此。足知大有所转矣。非此又何以消遣哉。从来学道人。皆在生死关头。掉臂而过。前辈不能尽知。近年若罗近溪。则其人也。贫道身在瘴乡。心存左右。无时不共周旋。是故居士种种三昧。洞然无隐耳。岭南自曹溪偃化。大颠绝响。江门不起。比得杨复老。大树性宗之帜。贫道幸坐其地。欢喜赞叹不穷也。诸生俗习。稍稍破执。此亦开化之基。昨复老为作曹溪志序。真赤心片片。可谓舌长拖地也。呈上幸览。为此群蒙欢喜耳。
与岳石[馬*凡]
别来两奉手书。知有邹鲁之哄。嗟夫。直道既不容于朝廷。复见弃于乡里。世道可知已。闻避地会城。亦非久计。闻之菩萨摄伏众生。深入如幻三昧。原非实法。公久入此法门。幸无深构。当有排解者。一笑而释可也。山野卜隐匡山。甚得其宜。但所云护法者。荷担有心。檀门未辟。未见拮据。傥得文殊遥伸右手。则可顿见楼阁门开也。公其能无意乎。
又。
往辱顾视司城狱中。不减庆喜之问调达于铁围也。是时以醍醐灌口。甘露洒心。竟作两闲奇事。屈指尘寰。岂能再见。比于座中。睹金刚烈焰。闪烁人目。别来毕竟忍俊不禁。蚤为吐露。不识迩于寂灭海中。时复沤生沤灭否。贫道走入瘴乡。所赖佛祖神力摄受。以车尘为华座。以马捶为拂子。时向罗刹鬼国。谈无生话。令无数髑髓眼开。光破黑暗。诚不自知为业力所使。又不知为愿力所致耶。谅知我者。闻之必资一唾耳。
与虞德园吏部
遥望居士。踞天目之师子。叱露地之白牛。游戏于西湖三竺之间。水足草足。况复师弥勒而弟无著。聆性戒而睹华光。其寂灭之…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