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貧道所幸。不墮此語矣。佛謂以七寶施滿恒沙。不如持此經四句。知居士不忘貧子。敢此以慰。其他複何所雲。
又。
山野坐蠻煙瘴霧中。且喜生緣日薄。道緣日厚。形骸愈苦。心地愈樂。是則何地而非 君恩。何莫而非佛力耶。此可與知己者道。難與俗人言也。不審法體何如。摩诘有言。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況百歲光陰如撚指。能幾何哉。居士春秋日高。前景日窄。從來濁世滋味。備嘗殆盡。諺雲。到底鹽如此鹹。醋如此酸。到了作何究竟。古人雲。來時盡好。只恐去時不如來時。此非虛語。居士谛思。從前功名事業。與夫兒女計。皆是他家活計。如何是自家活計耶。若一念猛省至此。不覺失聲。自然著急。打整自己腳跟下生死大事。若不著急打整。還是不曾猛省。不猛省一下。又大非居士。此等豪傑丈夫事。山野二十年前。即證居士言此一著。故不惜身命。願與之遊。然雖半積陰功半養身。混到今日。就中一點赤心。大似張良始終爲韓之意。與居士相與談笑十余年。只是虛華境界。人情佛事而已。其實未曾打破肝膽。然與居士一寸心腸。炯然相照。亦未嘗不知山野此段衷曲。將期白首同歸。共了此事。豈其一旦分崩離析。亦至于此。即此可以觀生死矣。況今同在乾坤之內。縱隔萬裏。天眼看來。猶比鄰耳。不能一承顔接色。歡如昔日。何況生死長途。一別杳冥。相逢何日。傥山野不能生還。是與居士長別。再出頭來。不知可能如今生今日也。興言及此。大可悲酸。山野受居士知己之義。非此不足以報居士。信山野不至此地。又非所以答知己也。
與周砺齋太史
向雖心竊向公雅量。未得深語。昨持缽王城。幸接公于龍華樹下。睹其道念精真。喜徹心府。然古人輕千金而重一諾者。士誠貴在知己耳。自爾山僧當盡命山海。無複他慕。賴公法眼圓明。何當複咎瞆瞆者。私念東方文運。啓自我公。而法運。或當屬之鄙人耶。世出世閑。交相爲用。是亦兩閑奇事。此非狂言。實所望公以道自重者如此。
答周子寅伯仲
世間聚散起止。成住壞空。有爲法中。理合如此。何足爲悲。可悲者。長夜冥冥中。失此慧炬。使諸佛子。無所依歸。將智種靈苗。日爲五欲烈焰之所焦枯。不能圓成勝果耳。惟六塵蔽乎性天。愛草荒乎心地。煩惱翳功德之林。貪嗔攻涅槃之宅。伐之以酒色之斧。縱之以猿馬之蹂。將日見荒蕪。竟爲鹵莽。願足下心心念念。以此自悲。而滋培耘耨。戒勒提防。將鮮敷覺華。莊嚴寶地。冀普使天人。各懷智種。蠢蠕翹蛸。齊登覺岸。以足下不獨振家聲于永世。適足以洗法門今日之羞。非此何以望足下伯仲間也。行役萬裏。足下體此。猶比鄰耳。
與焦從吾太史
念此末法寥寥。龍天推公。現宰官身。建大法幢。以作當代人天眼目。非小緣也。睽隔多年。昨樹下相逢。俨如異世。人生悠悠。夢幻如此。且瞻道貌天形。誠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者。自非心光密回。何以圓照如此。安可以音聲色相耶。歡喜無量。某愧鈍根下劣。二十年來。苦心山林。猶坐竿頭。殊無放舍之地。然大事因緣。誠不易易。別時承教一語。感荷無涯。歸來兀兀虛岩。心心獨照。敢負知己。時複海湛空澄。法身頓現。此中豈非感應道交耶。閑披老莊翼。乃集諸家之大成雖注疏多峻。乃人人老莊。非老莊老莊也。惟公入此叁昧甚深。何不徹底掀翻耶。某常論此。老出無佛世。竊且以類辟支。如莊則法執未忘。自入遊戲神通。變化多端。眩人眼目。自非把臂共行。鮮不爲其播弄。若觑破底蘊。真有別解脫門。此老萬世之下。與公可謂旦暮之遇也。某昔行腳中。嘗以二老爲伴。時時察其舉動。頗有當心者。但難以言語形容耳。內篇曾有數字點掇。尚未錄出。容當請正。
與楊複所少宰
讀曹溪通志序。言言皆從大慈真心流出。比見聞者。莫不大生歡喜。況千載之下。不知喚醒多少夢中人也。惟我盧祖。大寂定中。必現熙怡合掌贊歎耳。黃生來。複接法言。且雲。猶有所未安。第揄揚山野者。似已太過。惟海門公。爲入曹溪室中人。敢徼一語。更增光焰耳。
答載給谏
承示因果之說。了然不疑。毫發無爽。所謂影響耳。但前知惡人之說。此理最幽而難明。亦易信爲必然者。惟聖人之心。洞然朗照。前觀無始。後觀無終。如大圓鏡。照徹十方。一切精粗境界。無不分明影現。雖八萬劫事。猶未爲奇。況數百千萬年乎。所言善惡之人。所作善惡之事。此正因果昭然而易信者。然百千年後。惡人雖未生。而其人惡業。固已造就于多生之前。冤對酬償。固已分明定于先世矣。業因未熟。惡緣未至。其人雖在十方世界輪回顛倒之中。不自覺知。而聖人蚤已照見于大光明藏中。及惡緣一熟。冤家會遇。惡果成就。即惡果之終。一如惡因之始。不待生心動念。自然了知。所謂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此聖人真常之心也。且夫因果無差。不昧分毫。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此必然之理也。明公能谛信于此乎。由是觀之。不善之人。非天定也。乃自作耳。
與殷參軍
與足下別來。忽忽兩歲。聞此時從征。尚在黎中。蒸暑已過。玉體無恙。此輩非黠鼠。皆天民也。殺戮過情。大傷和氣。知足下必不以此爲功高也。昨鎮府標總劉晴海去。已屬之再叁矣。萬無以殺爲功。見時當浃洽耳。舊有望瓊海拙作。蓋言黎乃太古民也。書之箑頭以見意。
答鄭孝廉
頃辱書來。乃知潛心此道。且雲。于日用中。善念現前。吾人性自本善。但爲塵習所染。故蔽其靈明于日用中。只用情習。不用性真耳。此所以凡民日用而不知。知則聖賢可立待也。公即于日用善念現前不昧處。便是本來面目發現時也。若時時現前。念念知覺。覺至純善之地。則性真自複。本體光明。自然披露耳。
答鄒南臯給谏
山野向在絕緣。頃複幻病相仍。養疴深居。其緣益絕。此實天賜爲閑人。回視塵寰。擾擾勞生。求無事人能得幾。想知己必時時爲一鼓掌也。賴此護法。得以安禅寂靜于楞伽叁昧。所入益深。頃王光祿同丁大參。赴端州製府約。得書雲。大有流言于製府中。傷山野者甚衆。二公爲之力辯。幾于發豎眦裂。此果何謂哉。以此知娑婆穢土。土石諸山。難與淨土地平如掌。同日語也。向北來徒輩相從者。以無門托缽。今盡遣歸。惟山野單丁寄此旅泊。尤爲輕快。枯木寒岩。不減在昔。非此無以破炎蒸。消瘴毒也。時惟國事艱難。蒼生引領。大慈悲者而津梁之。願努力加餐。爲國自重。爲道自愛。
又。
屢荷手書。辱慈念拳拳。周至委悉。自非同體大悲。等心愛物者。何能切切如此。山野處此患難。幸得以參塵中知識。兢兢自持。所入法門不淺。年來寂寞苦空。不減深山窮谷。屏絕諸緣。迹不入俗。城中知己。獨王勳丞一人。經年不叁過其門。所幸與右武時相往來。真天涯骨肉。一食不忘。非獨道義相裨。即所資給。亦損口分衛。性命相依。此段因緣。大非淺淺。此公肝膽照人。猶如秦鏡。遇物應機。洞徹五內。其爲載道。最稱上根利器。此番天德陶鑄。所進益大非尋常。異日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不可思議。面時。想當歡喜無量也。
又。
粵中自庚子歲。世相一變。日見險诐。苦海波濤。望無涯際。貧道隨風漂泊。略無甯止。始知古人以塵中作主。大非細事。隨緣解脫。誠不易得。每憶別時叮咛之言。及接來教。切切以此再叁致意。諺語有之。要知山下路。便問去來人。自非居士深入如幻叁昧。何能徹法如此。嘗聞煩惱烈焰。正是聖賢爐冶。種種執著之習。非此不足以銷铄之。苟非 聖恩。何以臻此。久而愈見 恩大難酬也。此中轉塵勞爲佛事。更爲六祖曹溪作無量功德。此蓋從真切苦心中來。較之昔日依無憂樹。吃大家飯者。實霄壤矣。曹溪祖道源頭。雜穢充塞。久爲魔窟。今已灑掃潔淨。尚有未了公案。奈此中力竭。正欲遣致尊慈。作金剛幢。適辱使者至。斯豈祖意攝受哉。敬以此中因緣。述其大概。持入慧照。傥念末法。斯道寂寥。望震天鼓音聲。普告有緣。一覺夢幻耳。何如。
又。
憂患人情。皆本體也。非握至真之符。又何能轉煩惱作菩提。轉生死作涅槃。惟居士年來所處如此。足知大有所轉矣。非此又何以消遣哉。從來學道人。皆在生死關頭。掉臂而過。前輩不能盡知。近年若羅近溪。則其人也。貧道身在瘴鄉。心存左右。無時不共周旋。是故居士種種叁昧。洞然無隱耳。嶺南自曹溪偃化。大顛絕響。江門不起。比得楊複老。大樹性宗之幟。貧道幸坐其地。歡喜贊歎不窮也。諸生俗習。稍稍破執。此亦開化之基。昨複老爲作曹溪志序。真赤心片片。可謂舌長拖地也。呈上幸覽。爲此群蒙歡喜耳。
與嶽石[馬*凡]
別來兩奉手書。知有鄒魯之哄。嗟夫。直道既不容于朝廷。複見棄于鄉裏。世道可知已。聞避地會城。亦非久計。聞之菩薩攝伏衆生。深入如幻叁昧。原非實法。公久入此法門。幸無深構。當有排解者。一笑而釋可也。山野蔔隱匡山。甚得其宜。但所雲護法者。荷擔有心。檀門未辟。未見拮據。傥得文殊遙伸右手。則可頓見樓閣門開也。公其能無意乎。
又。
往辱顧視司城獄中。不減慶喜之問調達于鐵圍也。是時以醍醐灌口。甘露灑心。竟作兩閑奇事。屈指塵寰。豈能再見。比于座中。睹金剛烈焰。閃爍人目。別來畢竟忍俊不禁。蚤爲吐露。不識迩于寂滅海中。時複漚生漚滅否。貧道走入瘴鄉。所賴佛祖神力攝受。以車塵爲華座。以馬捶爲拂子。時向羅刹鬼國。談無生話。令無數髑髓眼開。光破黑暗。誠不自知爲業力所使。又不知爲願力所致耶。諒知我者。聞之必資一唾耳。
與虞德園吏部
遙望居士。踞天目之師子。叱露地之白牛。遊戲于西湖叁竺之間。水足草足。況複師彌勒而弟無著。聆性戒而睹華光。其寂滅之…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