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20卷▪P6

  ..续本文上一页。未有开悟。遂匿迹五台冰雪中。刻苦身心。甚至一字不识之地。忽然四大脱落无依。回观从前山河世界。皆梦中事。由是得大快乐。一切应缘。如镜中像。了无滞碍。如此八年。先是诸经实未通达。因思佛楞严。以一心三观为宗。向以文字障碍。贫道澄心谛观。只以理观为主。理观一通。余文可略。嗣隐东海。潜心力究。忽然有得。遂直述此书。自为必信。即法门疑者不无。久慕玄解。特请印正。当有面决处。此时苦以病魔作祟。傥秋爽有期。当与掩关十日。一决生平之素。庶此道寥寥。天壤不孤耳。明发溯流。回首徒有瞻依。

   寄高瀛台太守

   顷时事惊心。公壮心勃勃。读尊草。委悉近况。然臣子为国摅忠。固本分事。第非其时。似违用舍之戒。况当垂老之事。居固穷之地。正壮士失色之时。岂不为身心大累乎。杜智者之于重轻。必有一以审处矣。山野年近八十。衰病日至。幸藏迹空山。苟延一息。待死而已。枯朽之怀。无以为知己道者。傥公能降心寂寞。享清修之乐。作出世一段因缘。大为奇事。古云。生平无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此实意之所望者。

   答谈复之

   顷就湖东尺地。结庐于灌水之阴。业幸就绪。于月之十八日。入室高卧。梦想顿空。足可娱老。且喜得如足下信道之士。相与精神流通。可谓不索寞矣。行者来。得足下书中语。似于知见上做工夫。此足下信向之笃。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谓众祸之门也。又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谓众妙之门也。此中云知见。大非凡情妄想思算境界。皆从实际工夫。真参实悟处做出。殊非口头戏论。当作佛法也。足下信心固笃。入法未深。便作如是种种知见语。皆成戏论。其在善知识分上。不是以佛法作人情。便以冬瓜印子许可也。老人所云。众生知见。即佛知见者。盖推本未迷以前言之耳。不是迷中妄想知见。当作佛之知见也。若以妄想为佛知见。则大地众生。皆已是佛。又何用修行耶。若以寻常妄想情虑。当作受用境界。则一切世闲淫杀未除。贪嗔放逸者。皆是佛矣。若作此解。即是魔说。岂可以邪见作正悟耶。来语种种。皆非真实受用处。足下但将从前知见一切刬去。纤毫不留。于一念不存处。稍见影响。方可以言个中事。若以聪明伶俐知见。把作正解。恰似认驴粪作明珠。若在善知识门下。存此知见。则善知识亦成邪魔种类矣。老人于足下。大生法爱。故不惜眉毛。以酬来意。足下试自点检。果于知见上有何实际。当不落此戏论场中。以为入道真种耳。深切思之。

   又。

   向上一路。亲近者稀。不是真正奇男子。决不能单刀直入。此事决不是世闲聪明伶俐。可能凑泊。亦不是俗习知见之乎者也。当作妙悟。亦不是记诵古人玄言妙语。当作己解。只须真参实究。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若有志参究。只须将从前知见。尽情吐却。即上大人孔乙己字脚。亦不许存在胸中。吐到干干净净。一物不留处。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方是入手时节。此时正好著力做工夫。做到做不得处。如壁立万仞。才是得力时节。如此用心。辟如逼狗跳墙。定有从中迸出一段光景。方是真受用处。殆非泛泛可到此地。苟非真正丈夫。有决定之志者。不能至也。世闲多少聪明伶俐汉。都纳降款于五欲场中。高者纳于功名路上。如此而已。几曾有自己活计哉。以足下之根器。加之笃实信心。已具根本。最为难得。若效当世口鼓子禅。但资说铃。不究实际。岂不孤负己灵哉。以足下信老人心。决定无疑。故不敢负足下归心之望。前书僭妄。以恃知己。故不惜眉毛。不是披剥足下。愿足下诣真实际。不欲向门头户底。堕恒品耳。足下自谓向棒喝下承当。足见大力量处。要知古人棒喝不轻施。即承当亦未可草草。愿足下从今一切知见。尽行放下。就放下处提撕。便见真实受用。以所望足下不浅。故不惜忉怛。政以足下有此大力量。故以千斤担子累足下耳。读书之下。试请大慧书问一看。便见老人不妄与也。

   与穆象玄侍御

   山野向有休老南岳之志。去冬杖策而来。山居之缘未就。顷者暂寓衡阳之湖东。亦古道场地也。勤公来。得悉明公。比来大作佛事。顿开人天眼目。闻之喜不自胜。尝谓古今豪杰之士。一段般若光明。多被世缘盖覆。尽力纳向功名富贵门头。肯于自己性命根宗。向上一路著脚者。甚自难得。以此大事因缘。乃大丈夫究竟归宁之地。明公顿能向此。回视功名事业。特尘垢秕糠。欣羡何如。第恨不能相与决择向上事。以此为阙耳。闻明公精持金刚般若。顷有决疑一本。奉为法施。

   答刘玉受缮部

   芜关幸入维摩之室。自尔音问时通。第未酬公归命之念。此为抱愧。别入匡山。栖迟六年。壬戌长至月。复有岭南之行。辱惠辛酉闰月书。至癸亥二月。方得开诵。一书之达如此。况人生多世之缘乎。所示病纪。细细披读。虽是病态。要自参究习气中发。非业习也。就中见公欢喜不无。但以为实证。则未可也。且楞严明训。若从真实参究禅定中来。亦不敢作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况病态乎。虽然。过此一番。公当自信其心。埽除从前知见。不患不到家邦平贴地耳。

   答杭城诸宰官

   山野自愧薄劣。为法门罪人。漂流瘴海。二十余年。骨殒神销。仅存一息。将匿影穷山。毕命斯世。第以法门之故。与达师有死生之义。悲莲师有慧日之沉。特不远数千里。持瓣香以吊。兹已了双径之愿。拟过残冬。有云栖之行。必取道钱塘。一入毗耶之室。何意辱诸大长者。先施慈命。晤玄津法师。委悉法会之盛。何幸余生。再见今日。感不能言。捬惭无地。谨此致谢。容当敬受弹呵。以销狭劣。

   与蕲州荆王

   恭惟贤王殿下。睿德天成。灵根夙植。内蕴真慈。外现国主。身处尘劳。心存净土。山野枯朽山林。仰德钦风。为日久矣。自分无缘。一餐徽问。去秋游目匡庐。滨行。适归宗老纳。持令旨至。伏承香积之惠。匆匆行脚。未遑启谢。今夏复还匡山。拟休老计。幸故人汪司马公。以法眼相看。愿结十贤。同入莲社。欲贤王为上首。曾托左右致意。想未达睿听。然惟匡山即灵鹫。蕲黄犹舍卫。岂舍贤王于法门乎。将期始终金汤耳。顷拜使者之辱。兼领法施。深感慈念。致谢无量。且闻冢嗣之变。知贤王。以天伦至情。难免忧苦。但人生修短。各有定分。本属前缘。往者既不可留。来者尚图厚望。岂可以不作之魂。而伤生者之性。此在达人以理自遣。万无以痴念。重劳玉体也。唯望三宝慈悲。足以利存亡耳。愿贤王厚自保爱。

   答荆世子

   先王上御。国事多艰。殿下冲龄。方在勤学。其内外事体。皆在国太一身担荷。忧劳之念。又当何如。山野以此不忘于心也。然须自知保重。节忧省恼。以静持心。以慈御下。以绥天宠。万无过伤。以慰群望。其于念佛诵经礼拜。乃切己大事。又不可以艰难退心。舍此一念。无可以感佛天加护者。惟有至诚。可以格天耳。

   答无锡翁兆吉广文

   公道念精纯。人伦师表。愿开示来学。务真参实究。不堕光影门头。为第一义。大抵圣学一宗。果能参究禅门工夫。方有实际。且近习。多好谈宗门爽悟语句。大为流弊。误人不少。以在口头。非真知见也。至若楞伽楞严金刚三经。乃发明最上第一义。顾以文字视。非正眼也。愿公留心。时时披究。当得真正路头。以末世无明眼人。赖此为印证耳。

   与闻子与

   念足下为生死心。真实如救头然。五欲泥中。不若是坚强勇猛。诚难顿拔其根。若于热恼中。发一念清凉。便是火里生莲。但惜足下禀气柔弱。心力骨刚。第色力不充耳。居常善病。足下识此病源乎。他人之病。从世闲贪痴起。足下之病。从为道贪痴起。病虽不同。为病则一。足下愤愤要出生死。将谓脱尘网。为出生死。不知离妄想网。为真出生死。况父母之恩。未能顿报。若以远离为报。则重增父母之忧。是返苦于亲也。何报之有。以不得脱离。日夜痴痴妄想。以为不遂其志。则道未办。而苦芽先增长矣。岂非大痴耶。足下当自思维。妄想乃生死根。即于病中。觑比妄想了无根蒂。则念念顿拔生死。即此坐进此道。法身日健。心地日明。不待脱而自脱矣。老朽感足下信心。时不能忘。闻足下病尚未安。故以此奉慰。

   与金省吾中丞

   在昔豪杰之士。负经世之材者。但知建功立业于不朽。岂知真不朽之业哉。以不达本有。舍己从人。故功未必成。即成而未必不朽。即有虚名。垂之后世。名存无益。而黑业随之。因果昭人之耳目者。古之将相。类堕于此。孰能如裴张白杨诸大老。在世出世者乎。是知有先具性真。而推绪余于功名者。亦有功成身退。而归根于性命者。虽蚤晚不同。而超然独得。世难与比者。则一也。惟翁当功成身退之日。即能放下诸缘。潜心一真之地。其所谓至乐于己者。九鼎不易也。岂非大豪杰哉。惟翁即在放下处著力。放到无可放处。自然不被生死业系矣。即修净土一门。最要放下染缘。而净业方成。然于放下处。求生净土。是以彼易此。博换之法耳。云栖道场。清规肃静。如金刚圈。但愿大众一心。依教奉行。即莲师法身。俨然踞狮子座也。唯众护法大檀。时时加被。以增精进耳。复何所云。

   与严天池中翰

   还山后。业已具报。奉慰慈念。山居卜地。最为幽胜。拮据诛茅数椽。十月望后已就。安居将三月矣。岁穷则无所不穷。唯有千峰积雪。万壑松涛。盈耳眩目时。皤然一老。须发鬔松。颓然兀坐。拥衲围炉。烧榾柮火。邈焉不知有人世。而人世亦不知乾坤之内。有此物也。积劫尘劳。可一洗殆尽。况二十年炎蒸毒雾乎。想老居士闻此。必无一抚掌。

   与王季和

   居士言近来日多懈怠。无精进力。此自知之明。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以知为懈怠。则定不为懈怠转矣。古德云。心不与世情和合。是真精进。近闻同元初读书洞庭山…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