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未有開悟。遂匿迹五臺冰雪中。刻苦身心。甚至一字不識之地。忽然四大脫落無依。回觀從前山河世界。皆夢中事。由是得大快樂。一切應緣。如鏡中像。了無滯礙。如此八年。先是諸經實未通達。因思佛楞嚴。以一心叁觀爲宗。向以文字障礙。貧道澄心谛觀。只以理觀爲主。理觀一通。余文可略。嗣隱東海。潛心力究。忽然有得。遂直述此書。自爲必信。即法門疑者不無。久慕玄解。特請印正。當有面決處。此時苦以病魔作祟。傥秋爽有期。當與掩關十日。一決生平之素。庶此道寥寥。天壤不孤耳。明發溯流。回首徒有瞻依。
寄高瀛臺太守
頃時事驚心。公壯心勃勃。讀尊草。委悉近況。然臣子爲國摅忠。固本分事。第非其時。似違用舍之戒。況當垂老之事。居固窮之地。正壯士失色之時。豈不爲身心大累乎。杜智者之于重輕。必有一以審處矣。山野年近八十。衰病日至。幸藏迹空山。苟延一息。待死而已。枯朽之懷。無以爲知己道者。傥公能降心寂寞。享清修之樂。作出世一段因緣。大爲奇事。古雲。生平無限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此實意之所望者。
答談複之
頃就湖東尺地。結廬于灌水之陰。業幸就緒。于月之十八日。入室高臥。夢想頓空。足可娛老。且喜得如足下信道之士。相與精神流通。可謂不索寞矣。行者來。得足下書中語。似于知見上做工夫。此足下信向之笃。故楞嚴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謂衆禍之門也。又雲。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謂衆妙之門也。此中雲知見。大非凡情妄想思算境界。皆從實際工夫。真參實悟處做出。殊非口頭戲論。當作佛法也。足下信心固笃。入法未深。便作如是種種知見語。皆成戲論。其在善知識分上。不是以佛法作人情。便以冬瓜印子許可也。老人所雲。衆生知見。即佛知見者。蓋推本未迷以前言之耳。不是迷中妄想知見。當作佛之知見也。若以妄想爲佛知見。則大地衆生。皆已是佛。又何用修行耶。若以尋常妄想情慮。當作受用境界。則一切世閑淫殺未除。貪嗔放逸者。皆是佛矣。若作此解。即是魔說。豈可以邪見作正悟耶。來語種種。皆非真實受用處。足下但將從前知見一切刬去。纖毫不留。于一念不存處。稍見影響。方可以言個中事。若以聰明伶俐知見。把作正解。恰似認驢糞作明珠。若在善知識門下。存此知見。則善知識亦成邪魔種類矣。老人于足下。大生法愛。故不惜眉毛。以酬來意。足下試自點檢。果于知見上有何實際。當不落此戲論場中。以爲入道真種耳。深切思之。
又。
向上一路。親近者稀。不是真正奇男子。決不能單刀直入。此事決不是世閑聰明伶俐。可能湊泊。亦不是俗習知見之乎者也。當作妙悟。亦不是記誦古人玄言妙語。當作己解。只須真參實究。向自己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若有志參究。只須將從前知見。盡情吐卻。即上大人孔乙己字腳。亦不許存在胸中。吐到幹幹淨淨。一物不留處。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方是入手時節。此時正好著力做工夫。做到做不得處。如壁立萬仞。才是得力時節。如此用心。辟如逼狗跳牆。定有從中迸出一段光景。方是真受用處。殆非泛泛可到此地。苟非真正丈夫。有決定之志者。不能至也。世閑多少聰明伶俐漢。都納降款于五欲場中。高者納于功名路上。如此而已。幾曾有自己活計哉。以足下之根器。加之笃實信心。已具根本。最爲難得。若效當世口鼓子禅。但資說鈴。不究實際。豈不孤負己靈哉。以足下信老人心。決定無疑。故不敢負足下歸心之望。前書僭妄。以恃知己。故不惜眉毛。不是披剝足下。願足下詣真實際。不欲向門頭戶底。墮恒品耳。足下自謂向棒喝下承當。足見大力量處。要知古人棒喝不輕施。即承當亦未可草草。願足下從今一切知見。盡行放下。就放下處提撕。便見真實受用。以所望足下不淺。故不惜忉怛。政以足下有此大力量。故以千斤擔子累足下耳。讀書之下。試請大慧書問一看。便見老人不妄與也。
與穆象玄侍禦
山野向有休老南嶽之志。去冬杖策而來。山居之緣未就。頃者暫寓衡陽之湖東。亦古道場地也。勤公來。得悉明公。比來大作佛事。頓開人天眼目。聞之喜不自勝。嘗謂古今豪傑之士。一段般若光明。多被世緣蓋覆。盡力納向功名富貴門頭。肯于自己性命根宗。向上一路著腳者。甚自難得。以此大事因緣。乃大丈夫究竟歸甯之地。明公頓能向此。回視功名事業。特塵垢秕糠。欣羨何如。第恨不能相與決擇向上事。以此爲阙耳。聞明公精持金剛般若。頃有決疑一本。奉爲法施。
答劉玉受繕部
蕪關幸入維摩之室。自爾音問時通。第未酬公歸命之念。此爲抱愧。別入匡山。棲遲六年。壬戌長至月。複有嶺南之行。辱惠辛酉閏月書。至癸亥二月。方得開誦。一書之達如此。況人生多世之緣乎。所示病紀。細細披讀。雖是病態。要自參究習氣中發。非業習也。就中見公歡喜不無。但以爲實證。則未可也。且楞嚴明訓。若從真實參究禅定中來。亦不敢作證。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況病態乎。雖然。過此一番。公當自信其心。埽除從前知見。不患不到家邦平貼地耳。
答杭城諸宰官
山野自愧薄劣。爲法門罪人。漂流瘴海。二十余年。骨殒神銷。僅存一息。將匿影窮山。畢命斯世。第以法門之故。與達師有死生之義。悲蓮師有慧日之沈。特不遠數千裏。持瓣香以吊。茲已了雙徑之願。擬過殘冬。有雲棲之行。必取道錢塘。一入毗耶之室。何意辱諸大長者。先施慈命。晤玄津法師。委悉法會之盛。何幸余生。再見今日。感不能言。捬慚無地。謹此致謝。容當敬受彈呵。以銷狹劣。
與蕲州荊王
恭惟賢王殿下。睿德天成。靈根夙植。內蘊真慈。外現國主。身處塵勞。心存淨土。山野枯朽山林。仰德欽風。爲日久矣。自分無緣。一餐徽問。去秋遊目匡廬。濱行。適歸宗老納。持令旨至。伏承香積之惠。匆匆行腳。未遑啓謝。今夏複還匡山。擬休老計。幸故人汪司馬公。以法眼相看。願結十賢。同入蓮社。欲賢王爲上首。曾托左右致意。想未達睿聽。然惟匡山即靈鹫。蕲黃猶舍衛。豈舍賢王于法門乎。將期始終金湯耳。頃拜使者之辱。兼領法施。深感慈念。致謝無量。且聞冢嗣之變。知賢王。以天倫至情。難免憂苦。但人生修短。各有定分。本屬前緣。往者既不可留。來者尚圖厚望。豈可以不作之魂。而傷生者之性。此在達人以理自遣。萬無以癡念。重勞玉體也。唯望叁寶慈悲。足以利存亡耳。願賢王厚自保愛。
答荊世子
先王上禦。國事多艱。殿下沖齡。方在勤學。其內外事體。皆在國太一身擔荷。憂勞之念。又當何如。山野以此不忘于心也。然須自知保重。節憂省惱。以靜持心。以慈禦下。以綏天寵。萬無過傷。以慰群望。其于念佛誦經禮拜。乃切己大事。又不可以艱難退心。舍此一念。無可以感佛天加護者。惟有至誠。可以格天耳。
答無錫翁兆吉廣文
公道念精純。人倫師表。願開示來學。務真參實究。不墮光影門頭。爲第一義。大抵聖學一宗。果能參究禅門工夫。方有實際。且近習。多好談宗門爽悟語句。大爲流弊。誤人不少。以在口頭。非真知見也。至若楞伽楞嚴金剛叁經。乃發明最上第一義。顧以文字視。非正眼也。願公留心。時時披究。當得真正路頭。以末世無明眼人。賴此爲印證耳。
與聞子與
念足下爲生死心。真實如救頭然。五欲泥中。不若是堅強勇猛。誠難頓拔其根。若于熱惱中。發一念清涼。便是火裏生蓮。但惜足下禀氣柔弱。心力骨剛。第色力不充耳。居常善病。足下識此病源乎。他人之病。從世閑貪癡起。足下之病。從爲道貪癡起。病雖不同。爲病則一。足下憤憤要出生死。將謂脫塵網。爲出生死。不知離妄想網。爲真出生死。況父母之恩。未能頓報。若以遠離爲報。則重增父母之憂。是返苦于親也。何報之有。以不得脫離。日夜癡癡妄想。以爲不遂其志。則道未辦。而苦芽先增長矣。豈非大癡耶。足下當自思維。妄想乃生死根。即于病中。觑比妄想了無根蒂。則念念頓拔生死。即此坐進此道。法身日健。心地日明。不待脫而自脫矣。老朽感足下信心。時不能忘。聞足下病尚未安。故以此奉慰。
與金省吾中丞
在昔豪傑之士。負經世之材者。但知建功立業于不朽。豈知真不朽之業哉。以不達本有。舍己從人。故功未必成。即成而未必不朽。即有虛名。垂之後世。名存無益。而黑業隨之。因果昭人之耳目者。古之將相。類墮于此。孰能如裴張白楊諸大老。在世出世者乎。是知有先具性真。而推緒余于功名者。亦有功成身退。而歸根于性命者。雖蚤晚不同。而超然獨得。世難與比者。則一也。惟翁當功成身退之日。即能放下諸緣。潛心一真之地。其所謂至樂于己者。九鼎不易也。豈非大豪傑哉。惟翁即在放下處著力。放到無可放處。自然不被生死業系矣。即修淨土一門。最要放下染緣。而淨業方成。然于放下處。求生淨土。是以彼易此。博換之法耳。雲棲道場。清規肅靜。如金剛圈。但願大衆一心。依教奉行。即蓮師法身。俨然踞獅子座也。唯衆護法大檀。時時加被。以增精進耳。複何所雲。
與嚴天池中翰
還山後。業已具報。奉慰慈念。山居蔔地。最爲幽勝。拮據誅茅數椽。十月望後已就。安居將叁月矣。歲窮則無所不窮。唯有千峰積雪。萬壑松濤。盈耳眩目時。皤然一老。須發鬔松。頹然兀坐。擁衲圍爐。燒榾柮火。邈焉不知有人世。而人世亦不知乾坤之內。有此物也。積劫塵勞。可一洗殆盡。況二十年炎蒸毒霧乎。想老居士聞此。必無一撫掌。
與王季和
居士言近來日多懈怠。無精進力。此自知之明。經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以知爲懈怠。則定不爲懈怠轉矣。古德雲。心不與世情和合。是真精進。近聞同元初讀書洞庭山…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