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P7

  ..續本文上一頁中。塵境遠離。六根無據。置身于叁萬六千頃。寒波浩渺之中。如坐大圓鏡裏。且與勝友對談不二。此中何處更容懈怠乎。第恐妄想不休。如白日作夢。自生顛倒耳。

   與顧履初明府

   居士天然道骨。禀出塵之度。養素山林。固稱高尚。但于性命根宗。超出生死一著。似未留心。居士根器已具。所欠知識與之切磋。蓋亦時節因緣未至耳。山野蔔居匡廬之南。七賢峰下。與五老相對。揖讓雲中。吞吐彭蠡。波光雲影。不減太湖。雖花果難爭鄧尉。而幽勝過之。山野幸托棲遲逸老。且願效遠公東林遺事。將期遨域內高賢。同修蓮社之盟。居士肯留心此中。幸約同契勝友。各標志願。俟結構道場落成。他日歸來。如久客還家。共老煙霞。同歸極樂。豈不爲最上因緣乎。居士若果惠然以爲先導。無俟山野饒舌也。

   與虞素心吏部

   往晤公于東禅。睹其道貌天形。敦笃厚重。心知其爲有力大人。所爲公惜者。有道器而未聞道。恐臨大事。人不勝天耳。苟不奮發真實信心。于佛法中精心著力。深窮超生死之學。爲真實處。世俗口耳。皆非究竟地也。出世真修。唯楞嚴一經。應世之妙。無逾道德一書。願公早發信心。于此用力。久之當有自得處也。

   與熊芝岡侍禦

   前過武昌。得瞻光霁。辱不鄙而厚遇之。飽餐香飯。深領至言。曆談處遼一段精神。所謂威行蠻貊。氣欲吞胡。載戢幹戈。嬰兒強虜。事事全出大光明藏金剛心中。聽之不覺毛孔熙怡。私謂菩薩現宰官身。定國安邦。盡屬神通遊戲。嘗聞其語。今見其人。即以此心成佛。真能一超直入。誠雄猛丈夫哉。別後。光儀時現心鏡。頃聞潛心佛事。此又超出世閑一步。古語有之。生平無限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惟此空門。實豪傑退步。若肯放身此中。以大智火。銷镕意氣。畜此無生利器稱師。倚爲劍天長劍。把定乾坤眼睛。他日神通。回視向者。直一唾耳。實所望焉。高明其有意乎。

   與蔡五嶽使君

   往幸有緣。一接光容。即辱法門心契。承爲六祖護法。雖闡提作障。而金剛種子。已不磨矣。既而曹溪因緣。亦以獅蟲噆食。竟違本願。又作未來公案。山野亦脫然謝去。未幾即蒙 恩度嶺。初擬南嶽休老未遂。複有雙徑之行。了達師未了因緣。所經叢林。處處皆公心光照耀。而禅宗向上一著。莫不推爲上首。末法宰官。能真參力究如公者。指不再屈。想年來履踐真切。當過關掉臂。逢緣自在。一切幻化。皆張般若智燈矣。

   答王于凡

   昙公來。辱惠手書。以生死一事。拳拳于心。發此大心。甚爲希有。但以念佛有漸次。欲求頓悟之說。此乃近世士大夫學佛者。喜爲爽口之食。非應病之藥也。以未實有爲生死心。但徒說玄妙道理。口說爲生死。且亦不知何者爲生死根。所言生死根者。即是吾人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憎愛。貪嗔癡等。諸煩惱業。此業若有一絲不斷。即是生死根本。如今說要參禅頓悟了生死。請自討量。果能一念頓斷曆劫煩惱。如斬亂絲否。若不能斷煩惱。縱能頓悟。亦成魔業。豈可輕視哉。從上諸祖頓悟。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故頓悟一著。說則似易。其實爲難。苟無二叁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亦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門。世人不知其妙。視爲淺近。其實步步踏著實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來。念念妄想攀緣。造生死業。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斷煩惱。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轉爲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若此一念不亂。到臨命終時。惡業消滅。佛境現前。一念隨佛往生淨土。永超生死。登不退地。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又何必論頓論漸。又管甚叁品九品哉。譬如世登黃榜。即末後一名亦可。又何必要鼎甲哉。苟如所雲。參禅徹首徹尾。則五濁十方。無非淨土。此語甚痛快。第恐不能如此。豈不自誤此生。又墮長劫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禅更有下落。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參禅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其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爲耳。其實心心念佛。心心不昧。此心妙樂。有不可言者。足下請試爲之。幸無以老朽爲劣解知識也。此不欺之言。惟心諒之。淨土叁品之說。嘗備淨土會語論中。足下無惑于邪說。請細披之。無俟多贅。

   謝吳曙谷相國

   頃承翰教。知明公時中以楞伽印心。昔張方平偶得其本。恍是前生手書。此亦明公懷中故物耳。但此經文險義幽。山野不揣。妄爲注記。不能發揮萬一。承問此經。何以不立九識。蓋佛應機說法。教有權實。以初出世時。化機未熟。不堪受大。姑爲小乘劣根。說六識叁毒爲生死本。即八識秘未敢說。直至叁十年後。根機漸熟。方說唯識。以八識爲迷悟生死之本。猶恐不信佛性。故于八外。又別立第九名無垢識。以引進之。此亦未盡大乘了義。過此以後。觀機已熟。乃說楞伽。直指識藏即如來藏。爲頓教大乘。此經不立修證漸次名位。但了一念無生。頓同佛體。故經雖有種種言說。都是破外道小乘執言之病。只教離言說妄想。頓契本心。故達摩西來。以此經爲心印。全不同余經之說也。明公但觀經中。識藏即如來藏一語。便是究竟極則。不必更求九識爲實法也。大段此經。只是要離言說妄想。爲入門工夫。開卷即一切俱非。便是佛祖正令。妄意如此。惟明公留意焉。

   答阮澹宇太守

   客歲聞挂冠東歸。喜慰無量。惟菩薩度生。固是本行。當劫濁時。衆生垢重。即釋迦不免蹙額。奈何能盡願力乎。靜山白雲。晚年清福。較之尤多。若精修淨業。以長揖堪忍。又爲丈夫最上緣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八

   書問

   與王醒東侍禦

   壬子冬別後。次年大病。幾絕更生。及冬。即度嶺之南嶽。初有休老意。因緣未果。且達師有未了公案。至丙辰夏。即有吳越之行。覓公音問。竟不可得。先至廬山結夏。見其幽勝。遂有終焉之志。了達師事。即于丁巳五月還歸匡廬。蔔得山南五乳峰下。一邱一壑。足了余生。其結構之緣。皆賴護法。今幸已得安居。二十年所慕。垂老始遂。足知人生山林之福。未易得也。去夏若公來。遠辱書惠。始知公內艱家居。計釋服在迩。入都可期。舟過落星。舉首雲山一牛鳴地。佳會之緣。日夜望之。每念嶺南法道。千年以來。老朽雖未大振。賴公入社。諸子一時之盛。得馮龍二生表率。人人可觀。嗟哉二子繼逝。斯道寥寥。獨恃公荷負之力。奈不能久與諸子周旋。散而無統。大爲可悲。不意興衰之速如此。惟公天縱有余。所恨法門未能深入。則護法有心。而于的當放舍一著。似未打破。故于世法佛法不無町畦。若得大開重門。內外洞然。若揭日月于中天。則曹溪衣缽。豈容陳腐。若公大力量人。不發無上菩提之心。則大重昏終無慧炬矣。老朽老矣。余日無多。恒思此段因緣。深爲痛悼。公其念及此乎。修六閉死關于金輪峰頂。甚爲有望。若惺今留山中姑爲打葛藤。且令入智慧門。二子異日得公爲護法。大弘此道。則老朽死耳不朽。多劫之緣。亦不虛矣。他複何言。萬裏如面。惟公鑒之。

   答陳無異祠部

   山居與世益遠。每聞時事驚心。痛徹五內。不意一變至此。惟 沖主子立。政出多門。所謂醫多脈亂。無怪其然。即盧扁亦當束手。爲之奈何。比者前車已覆。惟今只當慎行謹守。以固藩籬。培養元氣爲上策。若拘拘破器而以必完。爽口快意爲尚。所謂病不死人。而醫死之矣。此外更有何術。朝廷一時固多君子。縱能執經按脈。恐出奇多方。亦未必能取捷。公釋服在迩。當即出補。不必以治亂爲行止。所謂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世事如奕棋。當局者迷。若有明眼傍觀。即指點一著。率收全功。又何在于對奕耶。第不宜攘臂其閑。令奕者厭。此吾佛所說。貴善巧方便行耳。如何如何。承示孤明時複透現。第承當不勇。若言透現。乃自知之明。若雲承當不勇。乃自信不及耳。然透現乃念念透現。豈但時複。第看破透現處本無一物。則念念現前者。即本來面目。如此念念著力。念念無生。全體出現。又何有承當不承當耶。以當人一念自信不及。故起將謂別有之心。所以當面錯過。卻道承當不勇。此病在別求之心。凡向道者。皆以此誤。公直就一念現前處看破無生。無生則本來無物。是則遠從無始。一念未移。從今而後。只此一念。更何別求。既唯此一念。更教誰承當耶。六祖雲。若論此事。輪刀上陣。亦可做得。願公谛信此心。看破念念現前處。則念念精進。如此。則一切處無非大解脫場。又何有治亂之分耶。因對晤時難。不覺漏逗。

   答曹能始廉憲

   山野早慕匡廬之勝。垂老方投往。丙辰歲一登此山。則知有大宰官知識。爲護法幢。及閱龍藏募疏。則心折于摩诘。有斷取大千之神力也。比即誅茅五乳。爲休老計。乃峰下倚天際七賢。而望雲中五老。居然眉睫。爲我山門護法矣。藏公爲道場拮據。足無停影。喜無知厭。且尊慈有大願力。將建法筵。此爲匡廬曠大因緣。惟是必仗法身親臨此中。乃可振大法鼓。否則以一糞埽頭陀。安能施無畏于十方雲來海衆乎。此廣大心中。必能建是希有之事也。

   答徐明衡司馬

   日承枉顧荒山。一見慧光獨露。表裏洞然。如冰壺玉鑒。自是般若中人。非一世二世善根熏修者。及聞眇論所吐。一片金剛心地。發爲忠肝義膽。但有忠君愛國一念。不複知有身家計。真乘願力而來。救苦衆生。誠現宰官而作佛事者也。遠惠德音。知法體多病。且雲心強骨弱。此在有漏形骸。本來浮脆。理固然也。顧此血肉之軀。原是妄想凝結。念念熏蒸。故少乖調攝。則大不知恩。況外欲薄[飢-幾+蜀]。增益病本。唯佛一人。純一以金剛心地。念念熏變。故令此身全成堅固。舍利得不壞耳。嘗聞聖道之真以治身。其土苴以爲天下國家。此乃本末之論。惟今志欲利人。先立其本。…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