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所養堅固深厚。而後忘身從事。老子雲。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必有道矣。惟座下志大願大。必心大身細而後可。此在中有所守。而外以事試之。則漸入佳境。譬如架閣。必先因其基耳。愚意願座下從今發心。單持一咒。或准提。或金剛穢迹。含之于心。二六時中。念念不忘。久之發強剛毅之氣。自然熏發。不待強而自強矣。知高明信心笃厚。故敢妄談。
答王東裏明府
別後。恒如霜天月夜。對談時也。此景此時。都在睡夢中。誰能醒真。與世外人。茗碗爐香。說無生話也。承谕近日閱楞伽有會心處。甚喜。以此經。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唯忘言妙契。方有入處。從此不疑。當有深證也。別論一照即覺。亦能轉境。言打成一片。則猶隔鐵圍。此當自知。不成一片。過在何處。以古人一片之說。不是小事。從初發心參禅。即將一則公案作話頭。如趙州狗子無佛性。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語。以此橫在胸中。塞斷意根。再不放行。著實疑情。晝夜咬定牙關。一念不舍。久才純熟。方即打成一片。動即十年五年。此是話頭成片。未是悟成一片也。知公雖谛信此事。已有解會處。但未下死工夫。如古人參話頭。雖會得此道理。猶在光影門頭。其生滅心。未曾暫歇一念。故閑時無事。見有道理。及對境遇緣。便被奪轉去。是知此事。不是以知見道理。當得實用也。又雲。作一合相觀。以見破見。以相離相。以識去識。以執破執。此言固有理在。但一合相。不以兩頭湊泊可入者。以心境兩忘。正是悟到一片處。不見有少法當情作礙。頭頭消歸。法法顯露。如此方可入一合相。今若以見識相破。正如油入面。何能破得。況見識乃病根。非破敵之具。如此作觀。似有淆訛。若依經教中入。必如金剛般若六喻。即一觀純熟。自有十分相應。若從楞伽入。但于靜坐。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方是工夫入頭。又雲。妄想無性一語中得力。便念念消歸。若宗門中參。只依六祖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上座本來面目。此最真切。日用做工夫。如此時時不忘。不必求一合相。忽一念相應。則忽然墮入一合中矣。惟今願公不必求一合相。亦不必怕境轉。但時時隨心抱一則話頭。日用中單看一念起處。當下咬斷。便消得去。若妄想消得。便不被一切境界轉。若八識迸破。大徹一番。則無境可轉矣。無境可轉。則心境一如。此真一合相也。
又。
東行。幸見公真正道人。可謂不虛往矣。山野老年棲息青山白雲之中。與世日遠。公利生之願正弘。晤言未有日也。喜公進道工夫甚銳。誠一日千裏。但趨修固易。而忘功絕證爲難。以耽著玄妙。靜沈窠臼。久之。不覺墮落知見魔網。此從古學道之難過一關也。若透過此關。是爲百尺竿頭進一步。到此一味平常。更無甚奇特。所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如此。則通身毛孔。渾放光明。決不是思量境界。決不坐光影門頭。此處只貴步步埽除。自然得到大休歇耳。
又。
奉手教。辱法愛惓惓。心神契會。不隔絲毫。光明藏中。本非形骸可隔。信非虛語。委悉近日工夫。日見平貼。已蹈省力安樂之境。足征大精進力。所雲。舊時鼻孔一毫著不得。正是得力處。但就中一毫著不得處。更有誵訛在。直須透過。古人謂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正恐坐在無事甲裏。若不勘破。將來轉身更難。豈不見雲門道。有二種光不透脫。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隱隱似的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邊。法執不忘。己見猶存是一。直饒透得。放過即不可。子細檢點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古人初以見道爲難。及乎見道。而法執最難遣。多墮在此。所謂認著依然還不是。此中工夫。雖無著精彩處。而舍法見一著。不可不知也。高明以爲何如。昔從念念舍去。舍到無可舍。亦不坐在無可舍邊。自然不被見縳。則通身如大火聚矣。
與鮑中素儀部
黃山白嶽。久在鴻蒙。何緣山靈現瑞。感大護法。使蒼岩翠壁。一旦幻出梵宇珠宮。致黃金妙相從空而來。貝葉真诠自天而降。頓令無佛之國土。湧出華藏之莊嚴。攝化無量人天。同入極樂世界。如此妙用。全在尊慈一念真心流出。其功德利益。豈小小哉。山野欽聞遙空贊歎。第恨衰老。無能一瞻禮耳。頃蔔匡廬一壑。以送余年。幸陳赤石公作山門檀越。將邀海內高賢。重刻蓮花之漏。書來雲。荷長者爲祗園首唱。念匡廬名勝。得高賢擊節。岩壑生光。第山野有愧遠公。不堪作東林社主耳。
又。
新歲承使者遠至。辱慈念惓惓。欲山僧一行。以結法喜之緣。初心欣然。前已具悉。頃得汪司馬公書雲。遼警甚急。昨二月廿日出師。四路大將。已喪其叁。八九萬生靈。一旦齑粉。大可寒心。止留李將軍一路。遼極難支。恐其長驅。大可憂也 廟堂紛纭。無畫一之策。征兵轉饷。急于星火。此何時也。吾徒山林所賴太平。念此人心洶洶之時。屏迹傾誠誦祝之不暇。又安敢輕事遨遊乎。此其一也。且聞京師震動。南北禁僧。而遊食之徒。無措足地。傥聞山野所至。望風而趨。難必其不來。恐地方不便。此其二也。始以一行爲快。嗣有一事可虞。故不敢輕進。特此奉啓。伏乞慈諒。姑徐圖之。以俟後期。
又。
承示近來做工夫。于本地漸有入處。欲得秘密一語。以爲捷徑。原夫此事本來無密不密。但在當人一念上做。即看話頭一著。亦是不得已而用之。但要一識破日用現前知覺之心。盡是妄想用事。縱有道理玄妙之知見。盡是識神影子。皆心意識邊事。總之不曾了知離心意識一著。故凡舉心動念。都落妄想窠臼耳。所以佛雲。一切衆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即馬鳴所言。一切衆生從本以來。未曾離念。是知衆生日用種種妄想。究竟只是一妄念耳。然此一念。即是最初起迷之源。從無始至今。但只是此一念。更無第二。即心意識。總屬一念上起。惟今做工夫。能將此一念看破。則一切妄想情慮。當下冰清矣。此所謂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然因衆生。祗見得心中妄念。紛紛纭纭。如此之多。其實不知只是一念。今無奈離念紛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話頭做工夫。究之即話頭亦是妄念。以但將此一念話頭。堵截雜念。歸之于一。若窮究此一念深深觑之。觑來觑去。原無起處。本自無生。若一旦了悟一念無生。則永劫情根。當下頓脫。此名爲悟。非是別有玄妙可悟也。惟今老居士。做工夫提話頭著力處。只看此一念著力。深深追究。忽然看見此一念本無生處。若了得一念無生。則從此一切念念皆無生矣。此六祖所謂無住生心也。若求玄妙。便是有住矣。如此直捷處。最爲有力。不在多求知見。此中一字用不著。只是先要將胸中一切妄想知見。一齊放下。放得心中空空地。灑灑落落一絲不留。看他一念起處。便著力追究。如此是爲單刀直入。更不容思前算後。種種計較。才有思算。遠之遠矣。老居士有志此事。試如此下手何如。
答錢受之太史
山野深愧破器。有玷法門。況複久沈瘴海。甘填溝壑。不謂天賜余生。尚有今日。向以衰殘多病。將匿影窮山。適以雙徑有未了因緣。義幹生死。不得少此一行。故踉跄而來。雖不敢言善財南詢。且幸得以遍參知識。久向居士爲當代裴楊。法門保障。且知慈念殷勤。准擬一詣丈室。昨雲慈航曾待于錫山。當面錯過。大爲怅然。適辱慈音遠及。法供種種。捧誦再叁。彌感情至。益令妄想飛越。足不容緩。但雨雪連綿。少晴出山。尚有雲棲一行。湖上無多留連。歸次吳門。必入毗耶之室。先此致謝不宣。
又。
山野居常。恒憂法門寥落。即外護金湯。難得真寔荷擔之人。昨幸見居士。大慰夙心。現宰官身。豎正法幢斯時大有望焉。若山野朽株。爲法門棄物。承法愛之深。自信夙緣。虞山之會。匆匆未盡所懷。辱聯舟遠送。更感惓惓。別後。仲夏望後抵匡山。蔔居山南七賢五乳之閑。誅茅數椽。聊爾棲息。前寄八行時。尚未得定止也。一向老病相侵。幻軀故有濕疾作楚。冬來方覺小可。護法編時對披讀。諸老塔銘。言言指歸向上一路。得宗門正眼。我明法運大開。賴有此爲衡鑒。若刻施流通。利法不淺。其稿。俟明春當專持上。
又。
向致楞伽筆記。此經的爲心宗正脈。未審曾留意否。近來東南衲子中。參究向上者多。苦無明眼宗匠指示。都落光影門頭掉弄識神。被冬瓜印子印壞。又不肯親近教乘。求真正知見。實爲難得。宰官中向叁十年來。護法大心者不少。而求真真潛心本地功夫者。亦不多得。大段士大夫太煞聰明。無論若禅若教。一狀領過。從前目中[番*ㄆ]大名者。可概見矣。此時不但世谛。即法門中更難。言之爲可流涕。方今世道澆漓。法門寥落之秋。非大力量人出。誰爲匡持。嘗謂匡世道在正人心。護法門在正知見。然正人心。必以正知見爲本。所謂不偏不黨。王道蕩蕩。非至公無我之心。何由一群情而定衆志哉。然無我之學。必從法中參究功夫。將身心世界大破一番。揭露本有大光明藏。方能觀身世如空花泡影。視功名如夢幻水月。自然齊生死。一是非。超毀譽。如此。方敢言視天下爲一家。視群生爲一身。廓然大公。斯則人心自正。世道可淳。而致君澤民之效。無越于此矣。谛觀宋濂溪之學。實出于此。故能羽翼 聖祖。開萬世太平之業。讀護法編。未嘗不撫卷而歎也。季世末習。大有不可挽者。必若人。然後可言太平之治。且天道運而不息。豈斯世而絕無斯人哉。山野自愧爲法門棄物。生無補于世。而憂法之心。如出諸己。故所望于居士者。重且大。切願乘時深畜厚養。以胥 天眷。其于 社稷蒼生。引領翹足極矣。安忍不發深心重願乎。護法編。文章不必重加批點。但就諸祖塔銘開正眼處。略發一二。則已爲贅。幸蚤刻之爲望。近拙述楞嚴通議。先已令致覽。此經廣博。包含一代聖教。迷悟因果。理無不徹。向來解者。未盡發揮。山野此作。大非故…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16-2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