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港三德弘法中心问答▪P2

  ..续本文上一页孩子和年轻人,对什么都没有感恩心,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也不懂得说一声“谢谢”,这是一个大问题。同时,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善心。心善的话,一切都会善;心不善的话,一切都会不善。倘若我心里没有善念,即使形象上是个出家人,今天在这里讲得天花乱坠,也只是一种虚伪的表演,对别人不会有多大利益。所以,心善真的特别重要,希望很多孩子从小就能有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

  (九) 问:我是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的,现在已经毕业了。我是个佛教徒,刚才听您说基督徒对自己的宗教很负责任,他们势力也很大,我身边的同事、老板很多都是基督教的。请问,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佛教徒联合起来,将如此殊胜的佛教智慧弘扬出去呢?

  答: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在汉地,现在很多因缘和机会都不错,要想弘扬佛教的话,首先我们佛教内部要团结起来。刚才我跟净雄大和尚也商量了,以后我们在香港可以开一些圆桌会议,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联合起来,大家和睦相处,都不为宣传自己,也不图任何利益,只是纯粹想无偏地弘扬佛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为佛教的未来考虑,荷担如来家业,同时对社会现存的问题,比如环保、生态、教育、卫生等,也应该想办法略尽一份绵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知识界、文艺界、学术界的人士参与,大家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群策群力。以后如果有因缘的话,我们有这样一种发心,但不知道能否成功。

  当今社会的整体结构,是官、商、学三足鼎立。官界的话,一些领导若是佛教徒,则应利用自己的权势,正确引导很多人。但现在很多领导可能不太敢,害怕砸了自己的金饭碗。其实你如果真正弘扬佛教,始终为众生着想,饭碗肯定越来越牢固,不会打烂的。至于商界,现在也有不少企业家,用自己的财力、实力,一直在宣扬佛教的精神。还有学术界,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净化大众人心。

  当然,官员参与的话,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我们佛教徒,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之间,可以共同商量,看以后怎么把佛教的智慧融入这个社会。若能如此,对全人类、乃至所有众生,定会带来无比的利益。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有生之年,不能只想自我发展。其实,你一个人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好的智慧,却没有用来利益众生的话,这也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这样佛教才会有利他的空间,才会有广泛弘扬的机会。

  

  (十) 问:前几天听说阿秋喇嘛圆寂了,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师兄痛哭流涕,我当时就劝他:“我们也应该发愿像这些高僧大德一样来利益众生。”我发现我嘴巴挺会说的,但我可能还没有这样发愿。请上师开示,如果我也想成为这样的高僧大德来度化众生,应该怎么做呢?

  答:今天有媒体采访我时,问我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什么大痛苦。但后来我想起来了: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圆寂,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平时我失去一些亲人,在记忆中倒没有把它当作痛苦。但对我们佛教徒来讲,最有恩德的上师如果离世了,肯定非常非常痛苦,因为佛法方面的恩德,跟世间的恩德完全不能相比。这方面,每个修行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当然,你的发愿非常好。我们每个人不能把自己想得特别渺小,一定要发大愿。愿大,力就大,这样才能利益更多的众生。但具体应该怎么做?这跟你前世的发愿、今生的因缘,以及众生的善缘都有关,需要具足各方面的条件。因此,你最好是先闻思修行,再慢慢来行持善法、利益众生。

  (十一) 一位法师问:上师您好!很惭愧,我想问一个问题,但又不知道该不该问。我们佛家讲万法缘起、缘起摄诸法,缘起是个什么法?

  答:我们佛教讲缘起,这也是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当年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并将此传给了弟子马胜、舍利子、目犍连等,其实这就是缘起法的精髓。

  当然,缘起法是特别深奥的。为此,宗喀巴大师专门造过一部《缘起赞》。以前我把它翻译出来了,前不久在学院给汉僧们讲过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释迦牟尼佛真的特别伟大,缘起观真的特别殊胜。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完全认识它的真正涵义。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佛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宣说了四谛法门、缘起法门。这二者实际上是万物的真理,谁能揭示出来,谁就可以称为佛陀。

  所以,我非常希望在座的佛教徒,首先应该系统地闻思佛法,尤其是大乘的空性和大悲。不然,你只看了一两本经书,甚至连一两本经书都不看,反而去看世间人乱写的书,看完以后就自以为通达佛教了,这是根本行不通的。

  佛教特别博大精深,如果没有长期、有次第地学习,是很难一窥其门径的。只有真正学习了,并对此产生了稳固的定解,你才有能力弘法利生。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系统学习特别特别重要!

  问:我们跟异教徒交往的过程中,应当怎么样去跟他们相处呢?

  答:我们对异教徒并不排斥,以后有机会的话,还可以邀请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开圆桌会议。大家在各自不同的生活领域里,弘扬各自的法,彼此应该有一种包容心。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非要跟他们抢位置,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的原则是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同时发扬自己的优越性。各宗教之间敌对排斥的时代,早在20世纪就已经结束了,我们现在,应该是一种互利共存的时代。

  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佛教徒,若想弘扬自己的法,就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教义。说实话,你们这边的有些人,在学习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和余地。我看到北京、成都、广州的有些知识分子,他们学得相当好,我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有时候都特别赞叹。他们也学得非常认真,不是听一两堂课、受一个灌顶就满足了。

  因此,佛教徒的整体水平一定要提高。只有当你真正感受到佛陀的大慈大悲,以及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才会有弘法利生的勇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出一些更好的主意,为整个世界的和平、为全体人类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 问:我是香港大学的学生,也是一名佛弟子,现就职于香港大学。近年来,我们一直从事帮助内地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相关工作。内地的残障儿童约有817万人,他们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非常需要支援。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佛法去更好地帮助这个群体呢?

  答:香港大学有许多信仰佛教的教授,我也认识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佛的学生,非常随喜你们对社会的关心!

  现在内地确实有很多残障儿童,若想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尽己所能地为他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个学生,在大学就有想帮助别人的心,这是相当难得的。如今汉地、藏地的好多大学里,也有特别多的大学生,利他心非常强烈。不过,我担心的是,你们到了社会上,成家立业以后,这种纯洁的心会不会慢慢就淡化了?

  我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其实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有些人刚从大学毕业时,豪情万丈、壮志满怀,一心想要帮助这个社会,可是用不了多久,自己结婚生子以后,原来的利他心就转移了,全部被系在家庭这个圈子里了。

  所以,我希望很多大学生,且不说今后能做多少,至少应先保护好这颗利他心。你们的未来,就是这个社会的未来,哪怕一个人有这种利他心,对社会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可以看看周围,如果一个企业家有利他心,对社会能起到怎样的推动?如果一个大德有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中又能帮助多少人?

  当然,让我来指定怎样帮助那些残障儿童,才能完全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也很难说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方法。虽然我建立了一个基金会,通过各种途径想帮助别人,但能力也是有限的。不过,只要大家有了这一颗心,就能衍生出大乘的利他行为,它可以在社会各个角落放出光芒,为整个人类带来温暖和安乐。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索达吉堪布!

  现在有请我们的净雄法师上台,为这次传法圆满作一个总结——

  净雄法师结语:

  大家晚上好!首先我代表三德弘法中心,感恩索达吉堪布这次从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在今晚的两个小时中,给我们作了这么好的开示。

  在半个月前,堪布还没有来香港时,他们拿了两个题目让我挑,一个是“显密圆融”,一个就是今晚讲的“无常观”。我想了一下,在香港这个社会,无常观对我们来说,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因为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是一个购物天堂,很多众生都迷失在各种物欲之中,不知方向。所以,今晚大家听了索达吉堪布的开示,应该上了一节很现实的社会课。你们都法喜充满吧?(热烈鼓掌)

  还有令我想不到的是,今天晚上我非常激动。因为在香港,大家都是非常忙的,能有这么多信徒发心来听法,是相当罕见的。我曾经也组织过多次讲经法会,来的都是寥寥无几,上不了100人,所以我都失去信心了。这次看到我们堪布的法缘这么殊胜,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大部分都是大学的年轻学子,我从中也看到了佛法的希望。

  刚才在提问的过程中,很多信众都提到了,佛教现在为什么没有发展好?这跟我们每个人的发心大不大有关。如果我们都能学堪布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我想用不了10年,佛教就非常有希望了。当然,这也要靠大家的努力,你们有没有信心啊?(大家回答:有!)

  下午4点多堪布来的时候,我们在隔壁的会议室,用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一直在探讨佛教的未来何去何从。所幸的是,今天听到在座这么多学子如此发心,我想香港的佛教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大家能够团结起来,不分彼此,不要有我见、山头主义、长者情结,大家都看在佛陀的教义上努力的话,佛教必定会后后胜于前前。

  因为明天还有法会,今天堪布也这么辛苦,我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把堪布今天晚上所讲的,好好记住。这个记住的话,你们就能发大心了!

  ----------------------------

  [1] 详见智悲佛网《心灵从沉睡中苏醒》一文。

  [2] 也有说是70%。

  [3] 《无常道歌》云:“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

  

《香港三德弘法中心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