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演讲

  主持人致辞:

  大家好!我谨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同学会,欢迎各位前来参加第三届博研论坛。

  一入中大门,就是中大人。首先,是我们中大最传统的一项:唱中大校歌。请全体起立,我来起头唱校歌: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博学审问,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为国栋梁。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好,请坐!下面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恭迎索达吉堪布入场——

  我们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同学会,成立于今年元月。成立之初,得到了学校的密切关注、系里的高度重视,以及博研同学的大力支持。

  为了搭建博研同学长期学习交流、后续终生学习的平台,我们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每年会不定期地组织大型专家论坛。

  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努力下,第一届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央党校原教育长王瑞璞教授,也就是现在胡锦涛总书记的班主任,主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风险”,解读“十二五”规划。

  随后的第二届论坛,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元老、著名近代史学家、八十岁高龄的袁伟时教授,主讲“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带我们重温辛亥记忆。

  此次第三届论坛,我们有幸结缘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给大家开示“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今天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但大家都济济一堂,就足以证明堪布的影响力和魅力。

  近年来,堪布曾应邀前往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昨天刚从华中师范大学过来,到我们中山大学进行佛学讲座。堪布所做的这一切,为佛教与科技文化界的友好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恭请堪布开示——

  你们刚才唱的中大校歌,很好听。我刚才进来时,看到整个校园也非常美丽,觉得名校确实有名校的福分,也有它的特色。

  一、结合中大校训,阐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荣幸来到这里,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的,他还亲笔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理念来自于《中庸》。这治学的五个步骤,与我们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完全可以对应。

  记得我讲《弟子规》时也提到过,“博学”就是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广闻博学,否则,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这相当于藏传佛教中的“闻”,即要先依止具德相、有学问的善知识,然后在他面前广泛听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炼。

  “审问”,是指闻法之后,对不懂的地方详细询问,以断除疑惑。像我们藏传佛教,历来就非常重视辩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将自己的怀疑、不解遣荡无余。接着要“慎思”,对这个道理反复推敲;然后是“明辨”,明确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这三点,相当于闻思修中的“思”。

  最后,只懂了道理还不够,还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而不是一种空谈,这叫做“笃行”,相当于“修”。

  所以,藏传佛教的闻、思、修,与中大的校训完全一致,只不过是世间、出世间的侧面不同而已。大家对任何一个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维,最后落到实处。

  今天我讲的“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实际上也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消除烦恼的“理论”属于闻、思所摄,“方法”则为修行的范畴。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希望以后能将闻思修这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大学生,从六七岁上小学开始,学了二十几年,结果许多知识在生活中却用不上,这是相当可惜的。我认为,知识学了一定要会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或者换一张文凭就够了,而应当结合它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检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渊源

  孙中山先生,生平对佛教相当推崇,跟许多高僧大德也素有来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识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为一个佛教徒,不但关心社会,同时也关心历史人物对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太虚大师在南京组织了“佛教协进会”。后来他们两人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对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赞叹不已。

  还有,孙中山先生跟虚云老和尚有过一番对话,我以前看过冯冯写的《空虚的云》,是介绍虚老事迹的一本书。书中就讲了,孙中山先生觉得,基督教与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虚云老和尚告诉他,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马鸣菩萨的弟子学过法。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后,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传教济世。这段经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写的《水上门徒行传》中有记载,可惜此书在一千多年前为教廷所禁,以至于并没有公开流传。

  孙中山先生听后极有兴趣,问哪里可以找到此书。虚云老和尚回答:“听外国人说,此书仍有少数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孙中山先生说:“下次我若去伦敦,可得好好找出来读一读。这本书若再出世,相信对两教的团结合作必有很大贡献,就是对世界和平也会有贡献!”

  此外,虚云老和尚在跟蒋介石的对话中,还说过:基督教的天堂极乐,实际上就是佛教的极乐世界 。

  这种说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认,但从历史来看,这确实值得人们探索。像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没有确凿依据的语言,不可能随便讲出来。

  而且,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佛教未来的弥勒佛,与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个 。他认为,弥勒与弥赛亚都被称为未来的救世主,名字的发音非常相似,而且弥赛亚被视为慈悲的象征,弥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还列举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证据。既然两教的未来救世主是一个,那认为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素有因缘,这应该也没什么大的矛盾。

  另外,德国学者凯斯顿(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研究考察十多年后,1983年出版过《耶稣在印度》一书,后来还拍成电影。里面也讲了,耶稣在12岁前往印度学佛,10年后返回故乡以色列。

  俄国历史学家诺托维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所寺院里,亲自读到两卷西藏经书,记载了耶稣在14岁时因为逃婚,随同商人来到印度地区,在此学习6年。后以种种原因,辗转到尼泊尔,继续学习佛法6年。

  有些历史还说,耶稣之所以开创基督教,是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相当甚深,直接传给世人的话,他们一下子很难接受,于是就以特别浅显、不违佛陀教义的博爱精神,作为弘法的立足点,让世人普遍奉行。

  无独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圣徒所写、被教廷视为正统的四大福音书中,耶稣从12岁到30岁之间的事迹,竟然不约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这段经历全部被删除,有人猜测是教廷不愿承认耶稣与佛教有关,否则,就会有损基督教的权威地位。

  其实,基督教的《圣经》,也并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书为基础,由不同时代的40多位作者,经1600多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还是值得思考。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不过刚才提到孙中山与虚云老和尚,就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实,好的宗教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人类、利益众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绝对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十分兴盛,上至国家总统,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这对他们行为等各方面,起到的约束作用不可思议。试想,假如没有基督教的导人向善,大多数人都唯利是图,只盯着眼前利益不放,那人类的道德肯定越来越下滑,整个世界也会动荡不安。所以,人类应当向真善美的方面发展,倘若抛弃了宗教的道德约束、古代的优良传统,到了最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当今物质发展得实在太快,十几年前有一辆车的人,现在已经有了两辆;过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大厦。然而人们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物质的高速发展,感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相应提升。

  要知道,发展,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发展。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有些人来说,钱财就成了一堆数字,而不是快乐的源泉,甚至会随着财富越来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出了问题,忙忙碌碌了一辈子,结果也不会得到幸福。

  那么,我们有了钱以后,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应当用它去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现在不少人有财力、有权力、有能力,但从来也不做善事、关心身边的人,这样的话,这些钱有了也跟没有一样,体现不出来它的真实价值。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没有这么多钱,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应有一颗善心。昨天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时,有同学就问:“大学生有热情,但能力有限,可以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当时他就回答:“并不是人人非要用钱来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这颗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能力。”

  这些问题,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实我讲一堂课,也讲不了很多内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给你们一个提示罢了。

  三、佛教中如何对治贪嗔

  回到主题上来,我们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烦恼,生起猛烈的贪嗔之心,此时应该如何对治呢?佛教中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而心里的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佛教的心灵妙药了。

  我本人研究佛教多年,从心坎深处觉得,佛教中治疗心病的方法,世人不得不了知。现在有太多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作为佛教徒,不能自己独享佛法…

《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