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

  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中山大學演講

  主持人致辭:

  大家好!我謹代表中山大學哲學系管理哲學博士研修班同學會,歡迎各位前來參加第叁屆博研論壇。

  一入中大門,就是中大人。首先,是我們中大最傳統的一項:唱中大校歌。請全體起立,我來起頭唱校歌: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吾校矗立,蔚爲國光。

  中山手創,遺澤余芳,博學審問,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爲國棟梁。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發揚光大,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好,請坐!下面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恭迎索達吉堪布入場——

  我們管理哲學博士研修班同學會,成立于今年元月。成立之初,得到了學校的密切關注、系裏的高度重視,以及博研同學的大力支持。

  爲了搭建博研同學長期學習交流、後續終生學習的平臺,我們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每年會不定期地組織大型專家論壇。

  在大家的大力支持、努力下,第一屆論壇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央黨校原教育長王瑞璞教授,也就是現在胡錦濤總書記的班主任,主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及風險”,解讀“十二五”規劃。

  隨後的第二屆論壇,我們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元老、著名近代史學家、八十歲高齡的袁偉時教授,主講“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帶我們重溫辛亥記憶。

  此次第叁屆論壇,我們有幸結緣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給大家開示“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今天雖然外面下著大雨,但大家都濟濟一堂,就足以證明堪布的影響力和魅力。

  近年來,堪布曾應邀前往北大、清華、複旦、浙大。昨天剛從華中師範大學過來,到我們中山大學進行佛學講座。堪布所做的這一切,爲佛教與科技文化界的友好交流,開啓了新的篇章。

  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恭請堪布開示——

  你們剛才唱的中大校歌,很好聽。我剛才進來時,看到整個校園也非常美麗,覺得名校確實有名校的福分,也有它的特色。

  一、結合中大校訓,闡明學以致用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榮幸來到這裏,與同學們一起交流。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一手創辦的,他還親筆題寫了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這個理念來自于《中庸》。這治學的五個步驟,與我們藏傳佛教的聞、思、修,完全可以對應。

  記得我講《弟子規》時也提到過,“博學”就是不管學習什麼知識,都要廣聞博學,否則,不能全面掌握它的精要。這相當于藏傳佛教中的“聞”,即要先依止具德相、有學問的善知識,然後在他面前廣泛聽法,以免自己盲修瞎煉。

  “審問”,是指聞法之後,對不懂的地方詳細詢問,以斷除疑惑。像我們藏傳佛教,曆來就非常重視辯論,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可將自己的懷疑、不解遣蕩無余。接著要“慎思”,對這個道理反複推敲;然後是“明辨”,明確地分辨孰真孰假、孰取孰舍。這叁點,相當于聞思修中的“思”。

  最後,只懂了道理還不夠,還要將其付諸于實踐,而不是一種空談,這叫做“笃行”,相當于“修”。

  所以,藏傳佛教的聞、思、修,與中大的校訓完全一致,只不過是世間、出世間的側面不同而已。大家對任何一個真理,都要先了解,再思維,最後落到實處。

  今天我講的“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實際上也包括了這幾方面的內容。消除煩惱的“理論”屬于聞、思所攝,“方法”則爲修行的範疇。大家通過今天的交流,希望以後能將聞思修這叁者結合起來,真正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

  現在很多大學生,從六七歲上小學開始,學了二十幾年,結果許多知識在生活中卻用不上,這是相當可惜的。我認爲,知識學了一定要會用,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或者換一張文憑就夠了,而應當結合它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體會、檢驗,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基督教與佛教之間的淵源

  孫中山先生,生平對佛教相當推崇,跟許多高僧大德也素有來往——不知道在座的知識分子能否理解,但我作爲一個佛教徒,不但關心社會,同時也關心曆史人物對佛教的看法。比如,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太虛大師在南京組織了“佛教協進會”。後來他們兩人見面時,孫中山先生對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運動贊歎不已。

  還有,孫中山先生跟虛雲老和尚有過一番對話,我以前看過馮馮寫的《空虛的雲》,是介紹虛老事迹的一本書。書中就講了,孫中山先生覺得,基督教與佛教在精神上是很接近的。虛雲老和尚告訴他,佛教與基督教本是同源,耶稣18歲以後曾往印度研究佛教,跟馬鳴菩薩的弟子學過法。在印度呆了十幾年後,才經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傳教濟世。這段經曆,在耶稣首徒大彼得寫的《水上門徒行傳》中有記載,可惜此書在一千多年前爲教廷所禁,以至于並沒有公開流傳。

  孫中山先生聽後極有興趣,問哪裏可以找到此書。虛雲老和尚回答:“聽外國人說,此書仍有少數留存于教廷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等處。”孫中山先生說:“下次我若去倫敦,可得好好找出來讀一讀。這本書若再出世,相信對兩教的團結合作必有很大貢獻,就是對世界和平也會有貢獻!”

  此外,虛雲老和尚在跟蔣介石的對話中,還說過:基督教的天堂極樂,實際上就是佛教的極樂世界 。

  這種說法,基督教的有些人不一定承認,但從曆史來看,這確實值得人們探索。像虛雲老和尚這樣的大德,沒有確鑿依據的語言,不可能隨便講出來。

  而且,北京大學的季羨林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說:佛教未來的彌勒佛,與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是同一個 。他認爲,彌勒與彌賽亞都被稱爲未來的救世主,名字的發音非常相似,而且彌賽亞被視爲慈悲的象征,彌勒也叫慈氏,是慈悲的意思……他還列舉了其他方面的很多證據。既然兩教的未來救世主是一個,那認爲佛教與基督教之間素有因緣,這應該也沒什麼大的矛盾。

  另外,德國學者凱斯頓(Holger Kersten)在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國研究考察十多年後,1983年出版過《耶稣在印度》一書,後來還拍成電影。裏面也講了,耶稣在12歲前往印度學佛,10年後返回故鄉以色列。

  俄國曆史學家諾托維奇早在1894年,也曾于研究著作中表示,他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一所寺院裏,親自讀到兩卷西藏經書,記載了耶稣在14歲時因爲逃婚,隨同商人來到印度地區,在此學習6年。後以種種原因,輾轉到尼泊爾,繼續學習佛法6年。

  有些曆史還說,耶稣之所以開創基督教,是因爲他覺得釋迦牟尼佛的教義相當甚深,直接傳給世人的話,他們一下子很難接受,于是就以特別淺顯、不違佛陀教義的博愛精神,作爲弘法的立足點,讓世人普遍奉行。

  無獨有偶的是,基督教四位聖徒所寫、被教廷視爲正統的四大福音書中,耶稣從12歲到30歲之間的事迹,竟然不約而同完全是空白。之所以這段經曆全部被刪除,有人猜測是教廷不願承認耶稣與佛教有關,否則,就會有損基督教的權威地位。

  其實,基督教的《聖經》,也並不是耶稣本人所造,而是以四大福音書爲基礎,由不同時代的40多位作者,經1600多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所以,在某些方面,大家還是值得思考。

  當然,我今天講這些,並不是想證明什麼,只不過剛才提到孫中山與虛雲老和尚,就想起了他們之間的對話。其實,好的宗教歸根結底都是爲了利益人類、利益衆生,除了行善利他以外,絕對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安。如今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十分興盛,上至國家總統,下至平民百姓,90%以上的人都信奉基督,這對他們行爲等各方面,起到的約束作用不可思議。試想,假如沒有基督教的導人向善,大多數人都唯利是圖,只盯著眼前利益不放,那人類的道德肯定越來越下滑,整個世界也會動蕩不安。所以,人類應當向真善美的方面發展,倘若抛棄了宗教的道德約束、古代的優良傳統,到了最後,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當今物質發展得實在太快,十幾年前有一輛車的人,現在已經有了兩輛;過去很多人住的是平房,如今都搬進了高樓大廈。然而人們的內心,並沒有因爲物質的高速發展,感到真正的安甯和快樂。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道德觀念沒有相應提升。

  要知道,發展,不僅僅指物質上的發展。當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對有些人來說,錢財就成了一堆數字,而不是快樂的源泉,甚至會隨著財富越來越多,自己的幸福感越來越少。所以,外在的物質財富,並不能彌補精神上的空虛。一個人的價值觀如果出了問題,忙忙碌碌了一輩子,結果也不會得到幸福。

  那麼,我們有了錢以後,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應當用它去幫助別人,行善積德。現在不少人有財力、有權力、有能力,但從來也不做善事、關心身邊的人,這樣的話,這些錢有了也跟沒有一樣,體現不出來它的真實價值。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沒有這麼多錢,但即便如此,你至少也應有一顆善心。昨天比爾•蓋茨在北大演講時,有同學就問:“大學生有熱情,但能力有限,可以爲慈善事業做些什麼?”當時他就回答:“並不是人人非要用錢來做慈善,但一定要有做善事的理念。只要你有了這顆心,多多少少都會有這個能力。”

  這些問題,大家需要好好思考。其實我講一堂課,也講不了很多內容,只不過是抛磚引玉,給你們一個提示罷了。

  叁、佛教中如何對治貪嗔

  回到主題上來,我們在人生中如果有了煩惱,生起猛烈的貪嗔之心,此時應該如何對治呢?佛教中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我們身體上的疾病,可以到醫院去治療,而心裏的這些疾病,就需要借助佛教的心靈妙藥了。

  我本人研究佛教多年,從心坎深處覺得,佛教中治療心病的方法,世人不得不了知。現在有太多人身心疲憊、苦不堪言,看到這種情景,我們作爲佛教徒,不能自己獨享佛法…

《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