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甘露,而應當盡量分給有緣的人。
那麼,佛教中如何對治我們的煩惱呢?
1、對治貪心
按照小乘的觀點,當你生起強烈的貪心時,最好是修白骨觀。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國的修行人,大多都采用這種方法。我1999年去泰國時,還專門到森林裏看過,那裏擺放著人體解剖模型和死人的骨架,旁邊有些長老爲來者講解:我們人體是怎麼構成的?它值不值得貪?……
剛開始,不懂的人覺得有點可笑:“這是死人,我們是活人,怎麼會沒有差別?”但靜下心來去思維時,就會慢慢明白,自己特別執著的任何人,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具臭皮囊,對其皮膚、肉、骨頭、內髒一一剖析,值得貪戀的一點一滴也沒有。最後就會領悟到,所愛之人的身體,還不如一張白紙幹淨,自己對其無比貪執,完全是一種顛倒執著。
現在很多人口口聲聲說你愛我、我愛你,爲了愛可以死去活來,大家也覺得這樣天經地義,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身體值不值得愛?自己愛的,到底是這個人的哪一部分?
我在泰國曾遇到一名政府官員,他短期出家時,修持過白骨觀——泰國的情況跟我們不同,那裏的男子在二十歲左右,必須要短期出家,包括國家總理也不例外,此舉既可種下解脫的善根,又可對民衆的行爲有所約束。他一開始看到人體的不淨時,可能因爲他的環境不同,所以特別嗤之以鼻。但後來慢慢地,通過聽受長老的講解,他就開始接受了,並在很短的時間裏,生起了很大信心。他驚訝地說:“我原來實在太愚癡了,不應該執著這個身體,我的也好、別人的也好,實際上只是一團血肉,有什麼好貪的?人爲什麼這麼迷茫?”
如今,你們也有不少人貪愛自他的身體,實際上這都是因爲從小所受的教育不同,沒機會接觸這些真理。如果有機會的話,“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可以恢複自己的善根。
以上從小乘不淨觀的角度,簡單講了對治貪心的方法。當然,在大乘佛教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道理。
2、對治嗔心
至于嗔心,《入菩薩行論》專門有一品用來對治它。比如,當你正在發怒時,可以觀察這個嗔心的顔色、形狀、本體是什麼樣的?它是從外在的敵人身上來的,中間的虛空中來的,還是自己體內的某一處來的?它到底在哪裏?這樣一剖析就會發現,嗔心猶如虛空,當下便消失了。誠如《淨業障經》所言:“諸煩惱即是佛法……一切煩惱同虛空性。”
這是上等修行人對治煩惱的方法,以此可將煩惱轉爲菩提,《六祖壇經》也說:“煩惱即菩提。”當然,貪心、嗔心的現象並不是菩提,認識它的本體才是菩提。假如沒有認識它,那你産生多少煩惱也只是煩惱,永遠不會變成菩提。這是佛教中特別甚深的道理,只要你能稍加了解,面對煩惱時就會非常管用。
在這個世間上,不管是什麼人,沒有煩惱、痛苦是不可能的。當你遇到這些時,用金錢或改變環境的方法,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因爲它來自于你的心,無論躲到哪裏,心始終是躲不掉的。所以,若想對治這些煩惱,必須要運用佛教的方法,調伏自己的心。
四、了解佛教的智悲雙運
孫中山先生說過:“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可結合今天的主題“智悲雙運”加以理解。
要知道,智慧與悲心,是佛教的兩大特點,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如果只有智慧、沒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會成爲邪慧。像有些高級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術,做任何壞事都非常方便,從銀行裏偷錢、貪汙、搞假冒僞劣産品、製造危害大衆的食品……什麼都能做得出來。反之,一個人若只有悲心、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現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積極,但沒有智慧的話,處理問題經常捉襟見肘,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而佛教中,不僅有教你爲人處世的方法,還有前後世存在、因果不虛、人身難得、萬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這些之後,你才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事也不會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現在很多人把佛教看成迷信,認爲學佛只是去寺院燒香拜佛,卻不知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就算是西方哲學也望塵莫及。曾有一段時間,我把西方古代和現代哲學的書全部買來,白天晚上一直在翻,結果發現這些道理在佛教中都講到過,于是對佛陀生起了更大的信心。所以,佛教的智慧被稱爲“哲學之母”,確實當之無愧。
而佛教的大悲,則是“救世之仁”。一個人如果通達了佛教,不但會具足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還會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聽說這邊的廣東放生協會,是第一個政府批准的放生組織,宗旨爲提倡“叁生”,即維護生態平衡、弘揚生命價值、促進生活幸福,這個非常好。不過,若想從根本上落實這種精神,我覺得不能離開佛教的理念,尤其要懂得人與動物的生命是平等的。
如今提到人類生命的平等,相信大家都承認,不像以前在封建社會,達官貴人可隨意踐踏百姓的生命。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進一步意識到,動物的生命也值得尊重,它的生命跟我們一模一樣,不要以爲它天生就是人類的食物,可以隨便殺掉、吃掉。
在這個世間上,生命比什麼都寶貴。你生病時只要能活下去,一點機會也抓住不放,甯可舍棄所有財産、權力,也想讓自己多活一天。你如此愛惜自己的生命,那其它動物也是如此。所以,佛教提倡一切衆生平等,這一點,是其他宗教無法比擬的。
藏地著名學者根登群佩大師,也說過:“佛教的特點,不是處處發動戰爭,用武力去征服全世界。而是以比丘連螞蟻都不殺害的行爲,感動了整個世界。”這種博愛的精神,在人類曆史上,無論是誰都會歎服。
2009年,全世界所有宗教在評獎時,佛教被選爲“世界上最好的宗教”。這一點,你們也可以上網查詢。據統計,現今宗教有兩千多種,爲什麼單單佛教會得這個獎呢?就是因爲它有關愛一切衆生的慈悲,以及洞察萬法實相的智慧。這方面的道理,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就揭示得細致入微,這也正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五、正確認識佛教的作用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了解佛教的教義。尤其在漢地,經常有人打著佛教的旗號,算命打卦、欺騙民衆,做各種不如法的行爲,誤導無數人以爲這就是佛教。
其實,佛教的精神,在漢文《大藏經》中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閱一下。有些人只看了幾部《金剛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就認爲已經通達了佛教。實際上若想深入佛法大海,探尋真理的寶藏,必須要了解佛陀第一轉*輪、第二轉*輪、第叁轉*輪的教義,包括密續也要研究一下。除此之外,印度、藏地、漢地有那麼多高僧大德,他們的傳記及其論典,也需要好好拜讀。且不說別的,單單是漢地的《唐高僧傳》、《宋高僧傳》、《新續高僧傳》,看了以後也會讓你覺得,修行人戰勝煩惱、獲得快樂的境界,實在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不僅古代有這樣的,實際上現在也有。有些人學了佛以後,就算遇到老、病、死的強烈痛苦,自己也有一笑置之的勇氣。昨天我在武漢遇到一個知識分子,他是肝癌晚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肺裏了,醫生說他只有兩個月的生命了。他來機場見我,還帶了夫人、女兒。以前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家庭,一見面他們就會泣不成聲,但這家人卻始終神色自若、談笑風生,讓我覺得非常詫異。
一問之下,原來他們學佛很長時間了。這位病人覺得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暫,應是前世的業力所致。而且,死亡只是換個軀殼而已,在漫長的輪回中,這樣的生死流轉無量無邊,沒有必要特別痛苦。
他夫人也有同樣的看法。她說:“雖然我們感情很好,家裏也不像從前一樣了,現在的條件相當不錯。但他若不幸離開了人間,我們也沒什麼好傷心的,佛法給了我們力量、給了我們安慰。沒有學佛的話,我們這個家肯定早就崩潰了。”還有他的女兒,據說中觀也學得很好。
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們一直說說笑笑,特別堅強,我的心卻反而不忍,覺得他年紀輕輕的,實在太可憐了。但他因爲有了佛法的引導,在生離死別面前,的確做到了非常坦然。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也講過一個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紐約時,有位身患絕症的美國婦女前去拜見。她一見到法王就開始哭訴:“我只能再活幾個月了,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來,平靜地告訴她:“不僅是你,我們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過是遲早而已。”聽了這幾句話,她的焦慮當下消失。隨後她皈依了佛門,用佛法來調整心態,最後不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爲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獲得了痊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這是人生最大的課題。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時談都不敢談,但到了最後也必然要面對。倘若你能學習佛法,提前對生死、輪回有了解和准備,那麼,有時候勇氣會變成力量,讓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去年我們佛學院來了一名青海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她也是得了絕症,醫生說她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她在離開人間之前,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出家。後來她在學院,如願以償地成了一名出家人,結果她的病竟然出乎意料地好了——我這不是在講神話,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佛教對內心的這種利益,可惜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你若能深入佛教,就會發現它有許多讓你意想不到的智慧和力量,只要有信心,這些誰都可以得到。
六、怎樣將逆境轉爲道用
在佛教中,對待痛苦的方法,跟世間人截然不同。世間人對痛苦非常害怕,到寺院裏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自己千萬別生病,一定要平平安安、快快樂樂、順順利利……這種發願非常狹隘。雖然你希望平安快樂也無可厚非,但在求菩薩保佑自己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周圍的人?有沒有想過其它衆生?
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終一直強調利益衆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麼,都不會忘記將衆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從來沒想過讓自己一個人離苦得樂。有些人以爲佛教就是逃避紅塵、消極遁世,或者天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倘若你系統地去學習、去了解,就會明白佛教中有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而且,它將痛苦轉爲道用的方法不可思議。
什麼叫轉爲道用呢?比如生病本來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佛教中卻可以把它轉爲功德。或許有人不太理解:“生病哪有什麼好處?怎麼可能!”實際上你通過疾病的折磨,原來自己特別傲慢,什麼都不放在眼裏,但從此之後,就會深深體會到人生的痛苦,從而改變以往的態度,開始去注意這些、在乎這些,對人生的方向重新定位。此時,這個病就有了另一種價值。
像藏地大德米拉日巴尊者,正是因爲伯父、姑母的迫害,他才有了後來那麼高的成就。由于他們強奪了他的一切財産,他爲了報複才去學誅法,回來殺了很多人。造了如此罪業之後,他從內心深處生起極大的後悔,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惡人。爲了忏悔,他經曆種種苦行,最後獲得了無上的證悟,成爲曆史上了不起的大成就者。
所以,只要懂得利用痛苦,就會産生很大的利益。大家今後也沒必要天天求平安、求快樂,而應當求將痛苦、不順、逆境轉爲道用的方法。有了這個以後,你遭遇再大的磨難,也能將其轉化爲成功。
我曾看過居裏夫人的傳記,她在19歲時因爲不能與相愛的人結婚,痛苦得差點自殺。後來她決定將個人的不幸化爲求學的動力,離開了波蘭,去法國巴黎大學深造。在求學期間,她生活非常貧苦,冬天特別寒冷時,她常常被凍得睡不著。冷極了的時候,甚至要把椅子壓到被子上才能入眠。正是這段常人不能忍受的艱苦日子,造就了她未來事業的輝煌——1903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一個女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這在有史以來非常罕見。她之所以取得這樣大的成就,也應歸功于當年的失戀與求學的艱難。沒有這些的話,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居裏夫人。
現在好多大學生,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關愛下,在學校裏老師也呵護備至,致使自己就像溫室裏的花朵,到了社會上,一點挫折也不能忍受,動不動就要自殺。其實,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絲毫痛苦,我們不必去逃避它,而應當正視它,懂得將其轉爲道用的方法,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智,塑造完善的人格。
在我們藏地,因爲受到佛教的熏陶,自殺的人極其罕見——我以前常說,藏地因感情而自殺的幾乎沒有,但後來才知道,如今藏族青少年也有這種現象。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爲這一代缺少信仰,舍棄了佛教傳統。所以,現在任何一所學校,確實需要哲學、宗教、國學的教育,這相當于一個國家的國寶。如果你內在的心靈沒有依處,光是從外境中追求快樂,那麼,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有了一千萬,想一億;有了一億,又想十億、一百億……用外境來填補自己的貪心,永遠都是填不滿的。所以,我們應當知足少欲,懂得一切隨緣。
我本人無論做什麼,都不會特別強求,有了這種心態的話,發生什麼也不會打擊自己。而現在世間上很多人,對感情、錢財萬分執著,一直想將其占爲己有,得不到就痛不欲生,這真的沒有必要。《華嚴經》中說:“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一切萬法皆爲空性,自己能得到什麼,也需要因緣和合。倘若因緣不成熟,你再努力也無濟于事,大家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還曾講過一個比喻 :小孩看到水中的月亮,就以爲是真的,想方設法要撈起它;而大人見到這種行爲,就會覺得非常可笑。同樣,年輕人的有些執著,在有修行境界或生活閱曆的人眼裏,也根本沒有實在的意義。
所以,我們在一生中,不能只考慮自己怎麼生活,而應關心一切衆生的利益,比如地球環保、節約能源、慈善理念、保護動物等重大問題。尤其是現在,浪費現象非常嚴重,盡管這看似很小,但卻涉及到資源消耗,以及個人福報。不說別的,倘若你肆意揮霍自己的福報,下一世很有可能淪爲乞丐,生生世世也得不到財富。因此,作爲一個人,值得關心的問題有很多,我們應該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不要天天只想著自己賺錢、自己快樂。
在座的知識分子,有些了解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了解。但不管怎麼樣,倘若你能學一下《入菩薩行論》等論典,用大乘佛教的理念對待生活、工作,肯定會有非常大的利益。不少人學了佛法之後,生活中遇到再大的痛苦,都能坦然面對,心態上跟以前相比,也有了極大改變。所以,希望各位真正能做到“博學”到“笃行”,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徹底斷除一切煩惱,讓今生來世更加美滿、快樂、幸福!
《佛教消除煩惱的理論與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