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吴季立居士大州
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何疑乎业深。又古圣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元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与江阴冯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与嘉兴朱西宗居士广振
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也。溺于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于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
闻病。今开三法。一曰对治。病既生于劳郁。当以逸治劳。以舒治郁。逸非懒惰不简之谓也。万缘尽废。如初生孩子。六识不行。是之谓逸。舒非散放无忌之谓也。知身世如幻梦。随缘顺受。不被境瞒。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并放下。是之谓舒。二曰调摄。调摄在节饮食。慎药饵。饮食不待论矣。药饵不宜多服。知柏芩连等苦寒之剂。使金寒水冷。阴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气先败。食不下咽。或洞泄危矣。宣与高明议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从身生。身从业生等。病即苦中之一。
其展转相因。亦复如是。应孜孜密密。日夕体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参。念佛话头。回光自看。识得此念下落。则惑自破。惑破。则展转消灭。亦复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又
须信万事是宿缘。不但顺逆穷通。乃至死生。都抛却大海。莫起忧怖。收拾身心。返观内照。本参话头。切记切记。
又
念佛非止明心。亦无病不治。倘有劝进道术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见。特预陈之。
又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说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悞大事。
与王居士大琸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亦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
与秦明中居士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定。自能发慧。
与南城吴念慈居士广翊
入道多门。直捷简要。无如念佛。念佛一门。上度最胜利根。下至极愚极钝。葢是彻上彻下之道。勿以俗见摇惑。古来尊宿教人看话头。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无字。或看万法等。不一而足。今试比例。假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与念佛是谁。极相似。若于是谁处倒断。一归何处不着问人。自豁然矣。古人谓念佛人欲参禅。不须别举话头。正此意也。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构斯剧疾。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万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答问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已悟未悟。其从事单传直指。而未悟者。虽目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问。参禅贵一心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胜。念力渐微。则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又以此心。反复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不相悖。
答钱养淳州守广沾
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勇不退。直待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问。猿方着销。渐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
问。七处征心。心不在内外中间。二祖问安心。心不可得。云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对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处八处。亦莫管安与不安。亦莫管对面不对面。但只一心念佛。古云。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问。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法誓在普济。不爱发肤。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圆解。
答。若一向举扬向上。不但治生产业。即杀盗。淫。妄。何曾与实相违。背。今就世间论。什一是世间常理。亦不碍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问。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一时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问。观佛广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今且持名。观想姑置勿论。
答江广宥居士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
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
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
答。此言甚是。
答吴广颕居士
问。修行人。执劳作务。固其本分。说有色身尫弱者。袖手安坐。摄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实能一心不动则可。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设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废念佛。一人蔬食而绝不念佛。二者孰优。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胜。胜彼不知有佛故。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答余姚蒋居士
欲为生人根本。断之诚难。有不净观。治其标也。反究欲念起处。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专一持名。但礼佛时作。观可也。
答龚广淇居士
不论在家出家。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执持名号四宇。是入头处。执持二字。莫草草看过。
返照念佛人是谁。与参禅意同。
…
《云栖净土汇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