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P12

  ..续本文上一页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世界。而沉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证法身之极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证。以因念有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嗔烦恼之病根浅。唯独见刺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上靠定。深锥痛札。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己知见。以资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糸-八]妙。只是肯将凡情圣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闲隔时也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示慧[糸-八]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恼所知二种障。为生死根本。然烦恼障。乃贪嗔痴爱。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干干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一著。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余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意。与义作仇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之功。不论解义不解, 义。离息不离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求[糸-八]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糸-八]言妙语来作证。当作佛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

   法语

   示本怀印禅人

   昔吾佛于灵山会上。欲以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令于末世受持。广宣流布。无论人天百万。即得授记。诸弟子竟无一人。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众。乃能荷担。持此法者。岂易易哉。以五浊恶世。众生薄福。其性刚强。最难调伏。是以吾佛教持经者。必以忍辱为第一行。故曰。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经者。应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为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乃可为众说是法华经。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达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轻之礼拜。四众乃至辱骂。或加刀杖瓦石。种种苦事。皆欢喜忍之。无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萨法。末世持经之最胜行。吾徒为佛子。苟无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断哉。及授付嘱持。经之菩萨。则誓之曰。种种苦事。皆当能忍。是以佛说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乃至头目髓脑无有吝惜。故教持经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护佛法。续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开示禅人。禅人能笃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场。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谛寻常观之。更于此外。别求生死法也。且此经乃吾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乃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也。佛知见者。以能见诸法实相也。以众生迷真知见。但认五蕴幻妄身心。而不见真实之相。若见实相。则三界上下。了无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岂独参禅能了生死。而持经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岳天台。皆悟实相之大宗师。傥法社诸侣读诵此经。能有一人。如天台悟入法华三昧者。即此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如是。则护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议矣。佛为此法。劫劫生生。舍此身命。禅人即能舍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别求佛法乎。今纵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为舟航。愿力持之。于生死海中。亦必终有到彼岸时。犹胜从前虚生浪死也。禅人既信老人语。从此发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以成普贤大行。切不可起生灭心。立人我见。而生退堕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觉禅人

   本源觉。重兴仰山道场。三十余年。幻出种种庄严。皆自心力。诵圆觉梵行二经。亦…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