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見。見不能及。此其究竟窮元。單以見爲生死病根。以從法身而起妄見。見有身心世界。而沈生死。故今以離見爲出生死。證法身之極則也。馬鳴大師。示人以離念爲真修實證。以因念有見。若見謝則念自離。妄自泯矣。是知貪嗔煩惱之病根淺。唯獨見刺之病根深。最爲難拔。故參究工夫。煩惱易斷。習氣難除。習氣不除。則妄見潛滋。妄見滋。則縱有悟處。皆成習氣。以成魔見矣。所以棱嚴經中。說見魔最深。隱而難知也。禅人有志。真參實究。直須看破。切不可墮在知見網中。正當做工夫時。只將趙州無字。與六祖本來無一物同參。于未提起時。先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透底看者無字。畢竟有什麼氣息。才有一念起處。當下一觑。觑定看他。畢竟是個甚麼。如此安身立命。在話頭上靠定。深錐痛劄。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脫時也。切不得將古人公案言句。蘊在胸中。將來比擬。以擬心即錯。決不是古人見處。至于尋常應緣時。只將話頭靠定。曆曆孤明。自然不被境風搖奪。乃至與人接談時。切不可將古人公案。作自己知見。以資談柄。此一種病根最深。以正當說時。直圖爽快。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以此縱心矢口。全不曾回頭照看。所以不知是病。若養成此病。則將爲大我慢魔。乃狂魔之所攝持。今目中所見。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不可不懼也。古人參禅。無別[糸-八]妙。只是肯將凡情聖解。一齊掃卻。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絲毫知見作主宰。知見不存。則真見發光。自然了無一物矣。如此放下時。則當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塵情習氣。一觸便燒。如紅爐片雪。絕無影迹可留。回觀一切知見邊事。如說夢耳。所以道。參禅無訣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一念。則一念真實。若念念放下。則念念真實。若徹底放下。則盡未來際。徹底真實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咛之言。則與老人眉毛撕結。未常有絲毫閑隔時也嗟嗟。老人老矣。傥負此緣。錯過此生。則再求今日之緣。又不知幾千萬劫也。
示慧[糸-八]興後禅人
東海佛法不行之地。自靈山桂峰師開化。令舍邪歸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歎師法利之盛。其諸弟子。能說法者居多。今學人興後。乃嫡孫也。老人別靈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歲後。來參匡山。改歲後辭歸故山。請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煩惱所知二種障。爲生死根本。然煩惱障。乃貪嗔癡愛。爲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見。爲叁乘聖人。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則衆苦無由得出也。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無足怪。即學佛法人。不斷除煩惱又以所學佛法。爲所知障。生長我慢。重增煩惱。心地染汙。種子觸發。現行放逸。身心毫無撿束。循情造業。豈非大謬耶。學人今聞老人開示。知爲生死大事。發心參求。本地工夫。此乃最勝願力。但今參究工夫。不用別求。只要將胸中舊有習氣種子。一一打點幹幹淨淨。不許觸發現行。就于日用對境逢緣。起心動念處。當下看破。不許相續。其用心下手。只如棱嚴經所說。觀音耳根圓通。旋倒聞機。返聞自性。一則觀門。最好用心。若于日用見聞處。果能返觀自性。則不隨外境流轉。如此念念返流。則念念是歸真之路。如此用心。若習氣不除。觸發現行。定不得力。此全在違現業一著。爲最上行也。然又必要爲生死心切。乃肯下死工夫耳。學人實爲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說了便休。作一種佛法知見也。
示淨心居士
往老人過吳中。淨心居士。參禮請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門。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以淨心爲道號。別數年矣。今書來雲。念佛難成一片。複請開示。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爲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衆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爲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爲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複。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苦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面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
示仁天老宿持法華經
仁天大德。誦法華經二十余年。將行請益。因謂之曰。法華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爲授記諸弟子之券書也。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不解意。與義作仇家。二十七祖雲。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衆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如上二祖所說。仁天畢竟如何持此經耶。經雲。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如是。則六祖縱許解意。亦未能持。又雲。此經開方便門。以示諸法真實之相。如是。則山河大地。草木瓦石。無非實相。縱若二十七祖。離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則仁天畢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說。持品。乃至展轉第五十人轉教持經。功德不可思議。由是觀之。轉教之功。不論解義不解, 義。離息不離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則慧命不斷。由是老人。最贊青蓮法社。以持法華爲妙行也。以一聞此經。便下成佛真種。仁天以此轉教多人。能如佛所贊歎。更有何法。過于是乎。
示沈大潔
禅淨二行。原無二法。永明大師。示之于前矣。禅本離念。固矣。然淨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從離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亂。豈存念耶。但此中雖是無二。至于下手做工夫。不無巧拙。以參究用心處最微最密。若當參究時。在一念不生。若雲念佛。則念又生也。如此不無兩橛。念就參究念佛處。打作一條。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雙流之實行也。何耶。若論參究提話頭。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雖是參的工夫。古人謂抱樁搖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豈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將一聲佛號。挂在心頭。念念不忘。豈是真一心不亂。古人教人參活句。不參死句。正在生處。見不生意。如經雲。見刹那者。方悟無生。即此一語。則參究念佛。當下可成一條矣。道人谛聽。參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訛。不可忽也。如何參究即念佛。念佛即參究耶。如今參究。就將一句阿彌陀作話頭。做審實工夫。將自己身心世界。並從前一切世谛。俗習語言。佛法知見。一齊放下。就從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曆曆分明。正當提起時。就在直下看觑。審實此念佛的是誰。重下疑情。審之又審。疑之又疑。如驢觑井。觑來觑去疑來疑去。疑到心思路絕處。如銀山鐵壁。無轉身吐氣處。是時忽然磕著觸著。真無生意。忽然猛的現前。時則通身汗流。如大夢覺。到此方信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參即是念。念即是參。回頭一看。始知向來。如在含元殿裏覓長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將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攔頭板也。只管一直做將去。不計工程。即到做不得時。則打起精彩。又從新做起。又切不可貪求[糸-八]妙。即有一念暫息。寂靜歡喜。切不可當作好處。直須吐卻。切不可將佛祖[糸-八]言妙語來作證。當作佛法。又不可墮在無事甲中。以此爲得。總之一切聖凡。迷悟都不管。單單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趕盡殺絕處。久久自見本來面目。如十字街頭見阿爺。更不向人問覓也。看來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無甚奇特處。道人真真實實爲生死大事。試從此下手。決不相賺。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
法語
示本懷印禅人
昔吾佛于靈山會上。欲以妙法華經付囑有在。令于末世受持。廣宣流布。無論人天百萬。即得授記。諸弟子竟無一人。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湧之衆。乃能荷擔。持此法者。豈易易哉。以五濁惡世。衆生薄福。其性剛強。最難調伏。是以吾佛教持經者。必以忍辱爲第一行。故曰。如來滅後。欲爲四衆說是經者。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乃可爲衆廣說此經。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乃可爲衆說是法華經。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達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輕之禮拜。四衆乃至辱罵。或加刀杖瓦石。種種苦事。皆歡喜忍之。無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薩法。末世持經之最勝行。吾徒爲佛子。苟無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斷哉。及授付囑持。經之菩薩。則誓之曰。種種苦事。皆當能忍。是以佛說觀叁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爲求菩提舍身命處。乃至頭目髓腦無有吝惜。故教持經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護佛法。續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開示禅人。禅人能笃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場。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谛尋常觀之。更于此外。別求生死法也。且此經乃吾佛世尊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乃衆生本有佛之知見也。佛知見者。以能見諸法實相也。以衆生迷真知見。但認五蘊幻妄身心。而不見真實之相。若見實相。則叁界上下。了無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豈獨參禅能了生死。而持經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嶽天臺。皆悟實相之大宗師。傥法社諸侶讀誦此經。能有一人。如天臺悟入法華叁昧者。即此靈山一會。俨然未散如是。則護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議矣。佛爲此法。劫劫生生。舍此身命。禅人即能舍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別求佛法乎。今縱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爲舟航。願力持之。于生死海中。亦必終有到彼岸時。猶勝從前虛生浪死也。禅人既信老人語。從此發起大忍力。大精進力。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以成普賢大行。切不可起生滅心。立人我見。而生退墮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覺禅人
本源覺。重興仰山道場。叁十余年。幻出種種莊嚴。皆自心力。誦圓覺梵行二經。亦…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