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P13

  ..續本文上一頁二十余年。精持淨行。皆從宿習般若中。今禮匡山。請授大戒。拈香請說圓覺大義。老人因示之曰。佛說叁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所謂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是故爲佛弟子。若達唯心法門。則一切染淨因果。皆即現前。念念轉變。故曰。心淨則佛土淨。直如仰山因緣。向皆危石巉岩。荒榛茂草。今一旦幻此道場。如從天至。皆從最初一念。堅固信心。故致如斯廣大佛事。由是觀之。則西方淨土。又豈從心外得耶。老人今爲禅人。特授梵網金剛寶戒。此戒名爲毗盧遮那心地法門。經雲。若授佛戒。即入諸佛位。是知一念信心。即開佛知見。一切佛土。應念現前。故諸佛淨土。皆從金剛心地建立。禅人果能了知此法門。從此向前。日用頭頭。一切運爲。明明了知。皆從自心流出。則法法皆爲淨土真因。更能將一聲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昧。念至動靜無二。寤寐如一。則現前步步皆踏淨土。寶地經行。即此身心。已坐蓮華胎中。直至臨命終時。才舍此身。即花開見佛。如從夢覺。到此始知生死如夢。淨土如幻。一念之閑。永居不退。此外更有何法。出生死乎。禅人久修梵行。第未親聞善知識。打破從前妄想夢。但了法法唯心。何用別求佛法。努力珍重。

   示陳善人

   楚沔稱名郡。故文憲之邦。但法門善知識過化者希。觀智禅人。杖錫于此。掩關叁年。一時向化者衆。適來善人。乃舊歸依信心弟子也。遠參匡山老人。爲求開示。以傳白大衆。老人因示之曰。在家男女。能持五戒。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佛住世時。常在法會稱優婆塞優婆夷。此雲近事男女。以堪親近承事叁寶故。其所修者。精持五戒。免墮叁途苦趣。是爲天人之福。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絕。若持五戒。第一要明信因果。善惡報應。如影隨形。謂作善因福果。定生人天。若造惡因惡果。必墮叁途苦趣。且觀世之高官尊爵。富貴榮華者。此等必是前世修福。供養叁寶。齋僧布施。印經造像。修寺建塔。濟貧拔苦之所感招。其長壽多男。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者。必定從放生不殺。持齋戒中來。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即五常備矣。謂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儒門能此者。即成德之君子矣。持齋豈分外事耶。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既持此戒。複念人世無常。如風中燭。怕生死此。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如此思惟。念生死苦。求出離心切。更宜發心。持念阿彌陀佛。將此一句佛。橫在胸中。心心不斷。念念不忘。朝暮禮佛誦經。回向西方。求生淨土。若念佛念到一念純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投托蓮花。以爲父母。花開見佛。從此永出生死輪回之苦。長揖叁界。是名菩薩。此念佛功夫。古今在家男女行持。一生取辦。生西方者不少。故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此外別求。皆爲邪見邪行矣。善人持此。轉化同類。一人一家。以及一鄉一郡通都爲佛國矣。但願努力修行。只要信心真切。一念奉行。不必別求[糸-八]妙佛法。

   示盛蓮生

   老子雲。吾所大患。爲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圓覺經雲。我今此身。四大合成。當觀身中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如此谛觀。此心久久純熟。身相忽空。種種煩惱。皆從妄想顛倒而生。如夢顛倒本來不有。當煩惱時。直觀此心妄想。從何處生。追到本無生處。則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則煩惱空。身心忽空。則一切煩惱。當下消滅。應念即入清涼極樂國矣。此觀吃緊。乃脫苦之妙藥。然初心觀未易成。但將阿彌陀佛。審實話頭。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時。提起話頭一拶。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故專逐妄想流轉。攀緣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諸法。皆自心生。心外無法。若不觀心。而求脫若之路。猶卻步而求前也。只須發勇猛心。切不可說不能。乃自畫耳。

   示吳啓高

   啓高久歸叁寶齋心有年。今來匡山。求授戒法。爲法門弟子。以結未來出世之緣。因詺名福常。號淨心居士。爲授優婆塞戒。複拈香請益。老人因示之曰。一切世閑種種業行。皆是無常。盡爲苦因。故感生娑婆國土。衆生所聚。故名堪忍。愚迷之人。以苦爲樂。轉滋貪愛。更增苦本。不知出苦之要。是爲顛倒。故舉世之人但有一念。知是無常苦空。發心求出離者。是即大智慧人。但有一念返省。發起厭苦之心。便是出苦之路。但有一念求生淨土之願。即是成佛之本。所以佛說戒法。教人止惡修善。以惡止則心淨。善修則苦滅。苦滅則福增。心淨則爲淨土之因。苦滅則爲極樂之本。福增則爲常樂之果。是知一念發起受戒之心。則衆苦可斷。衆福可集。生死可出。淨土可生。皆從最初一念。發心爲因地也。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發此心。故凡所作。即是出世之行。雖未出家。即名佛子。從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淨除心中夙染。貪嗔癡愛。種種煩惱。則心地清淨。以此淨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斷。即日用現前。事事皆是淨土之因。即所施種種。四事供養叁寶者。皆爲莊嚴淨土之資。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元不離當人一念。是爲真實法行。所謂真常之福。從淨心中謂是故也。居士果能谛信不疑。何用別求佛法。但不可作世閑尋常事。目之則道念自堅。信心日長矣。珍重珍重。

   示無知鑒禅人

   出家人。先須要知出家割愛辭親。本爲求出生死。若爲生死大事。要知世閑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當觀此身。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成形。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如此看破。則不爲此身謀求。種種受用之樂。次要看破。現前見聞知覺。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種種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當下消滅。切不可隨他相續。攀緣往而不返。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佛來。是爲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爲主。其余一切妄想皆爲客。客主若分。久久純熟。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禅人若果有志。爲生死大事。但以此一念爲真。其余世閑種種伎倆。作詩寫字。乃至攀緣。交遊放浪。皆是顛倒癡迷之事也。若不慕實行。專事虛浮。縱放六情。遊談無根。空喪光陰。不唯虛生浪死。抑恐惡業難逃。千生百劫。無出頭時也。

   示徐清之

   佛說叁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叁界上者。乃出世四聖。謂佛。菩薩。聲聞。緣覺也。叁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謂天。人。修羅。叁善道。及地獄。畜生。餓鬼。叁惡道也。是則十法界中。一切聖凡。善惡因果。依正莊嚴。皆由一心之所造。然此一心非別。乃吾人日用現前。分別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非次第造。乃日用現前。念念所作之業。于十法界流轉。若一念由貪嗔癡所作十惡身叁口四意叁惡業。則就叁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轉十惡而爲十善。則爲人天妙樂之因。若一念善惡兩忘。內不見有我。外不見有人。一心寂靜。則爲聲聞出苦之因。若觀目前苦樂逆順。由因緣生滅。流轉還滅。則成緣覺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無我因緣。性空無有作受者。而不妨現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衆生。則爲菩薩之因。若一念頓悟自心。本來光明廣大。無不包容。無不濟度。了無一法當情。生佛平等。即爲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廣大無外。本來清淨。圓滿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則雖居塵勞。而爲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維摩稱爲不二法門也。居士若能體此而行。則一切恩怨是非人我。煩惱情根。應念化成光明藏矣。日用一切境界。試此觀看。念念覺察。若不能安忍。爲煩惱之所障礙。才見起處。即將六祖本來無物一句提起。如金剛王寶劍。則一切煩惱。當下冰消。身心化作清涼池矣。如此力行。若能精進不退。則頓證大解脫場。又何此外別求佛法哉。

   示若昙成禅人

   成禅人。約同志于金沙之東禅。結青蓮社。以持誦法華經爲業。凡入社者。必先熟讀此經。能背誦而後入堂。不數年閑。能持者數十輩。去住不一。唯禅人一志不移。遂以此爲盡形壽焉。請益老人。因示之曰。此經乃吾師釋迦世尊。特爲開示衆生。佛之知見。爲成佛真種。故述其往因。謂于大通智勝佛時。爲十六王子。得聞此經。展轉傳持故。凡曾從聞者。必生生世世。共生一處。以持此經爲行故。昔受化者。直至今生。于靈山會上。各各授記成佛。乃的示此經。爲成佛正因真種也。故委明持經之法師。即于現世父母。所生六根。必得清淨。如經具明。金口親宣。非虛語也。此經自入中土。受持者多。獨南嶽思大禅師。所悟精深。天臺智者大師。讀誦此經。乃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思大師曰。此法華叁昧也。非子莫證。非我莫識。故天臺因之建立止觀妙門。發明百界千如實相之旨。向後依止觀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經爲成佛之妙行明矣。唯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此又示持此經者。第一義門。禅人今持此經。試向未展卷軸已前。突開頂門正眼。爍破無明。諸法實相。觸處洞然。則見色聞聲目前現證。嘗轉如是一卷真經。頓將八識田中。曆劫已來。愛憎煩惱種子。盡化爲光明藏。如是受持。是真精進是明真法供養如來。若徒以紙墨文言爲妙法。以循行數字爲持經。而心地未淨。煩惱未空。此何異以水泡爲摩尼。以蒸沙爲飯本。如是則牛皮未透。豈圖遮眼而已耶。

   示觀智雲禅人

   學道人。以等心死誓。爲出生死第一義。又放下爲入道之要。古人雲。志當歸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歸。此五乳爲老人歸真之所。禅人歸依老人…

《憨山老人夢遊集第6-1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