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P20

  ..续本文上一页:《瑜伽师地论》里说,婴儿的投生需要交合、中阴身介入等条件。在《瑜伽师地论》的时代,还没有试管婴儿的出现,那是不是就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了呢?我想还是可以解释的。因为当中阴身去投胎时,虽然需要男女交合为主要条件,但交合只是一个缘,其中最主要的是遗传基因,是精和卵。试管婴儿也要有中阴身去投胎,中阴身投胎时,虽然看不到男女交合的情景,可精和卵结合时,在中阴身境界里就会出现男女交合的幻象,那么它自然就会去投胎了。这也是因为它的业力所造成。

   问:人生的六道轮回是按次第的吗?

   答:六道轮回没什么次第,是根据你的业力来决定,什么业力成熟了,就投生到哪一道里,没有一定之规。

   问:快乐死一定往善处,如果是一种昏沉而死,是否可以叫做快乐?痛苦而死的人,死后一定往恶处,可如果是痛死,能不能说也是在消业往生?

   答:我们所说的快乐的死,是指一个人回顾善业,和善业联系在一起的快乐死,那一定是往生善处的,但昏沉而死是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不能叫做快乐死。至于痛苦的死,是不是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类型:一是回顾平生,对所做的恶业感到痛苦,那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病而痛苦,是业障现前,这就不一定往恶处去,也可能就是消业,还是不能一概而论。

   问:阿赖耶识没有分别和执著的特性,它是怎样投胎?中阴身有阿赖耶识吗?在六道中,众生怎样相互依赖和制约?

   答:阿赖耶识的投胎主要是靠业力推动,不是阿赖耶识自己所能决定的。中阴身当然有阿赖耶识。至于六道众生怎样相互依赖,应当说,六道众生是一种轮转关系,相互的依赖并不是特别强,其中人道和畜生道的关系比较密切一点,和天道、地狱道的关系都不是很密切。

   问:佛教讲的情是什么概念?友爱、真诚、同情心是否属于情?亲情、人情、友情、爱情都属于情。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答: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佛教认为情是生死根本,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是因为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我对这个讲堂有感情,就会被这个讲堂所束缚;我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我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妇女的呢?

   答: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是非常平等的。男众出家修行可证得阿罗汉果,女众出家修行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又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呢?对女身的厌离,也要看你对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觉得女身挺好,不执着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的问题。有很多女性都觉得做女人很舒服,有人照顾,尤其是长得漂亮一些,随时都有很多人愿意为她效犬马之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不上厌离的问题。但在以往的年代,从印度到中国,无论是在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女性总是不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尤其是发展事业的难度很大,经常听到许多女强人在诉苦,觉得女性要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要付出数倍于男性的代价。还有一方面,就是女性本身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如果有感于这方面的不足,当然也会厌离女身。佛教也没有要我们一定要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觉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并不是真实的。有部经典叫《维摩经》,其中有段关于女身问题的对话非常精彩。当时,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舍利弗去看望维摩诘,天女就在上面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悦,维摩诘居士就介绍说:这位天女是大菩萨再来,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问天女:你修行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把自己变成舍利弗,然后反问说:你怎么不变成男身呢?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女就说:男女本来就是一种假相,诸法是无相的,只要你不执著女相就没有这种高低的分别了。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这种男女相的分别和执著才产生的,所以,关键是看我们从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问:佛教里的中阴身和听起来的灵魂有些相近,佛教不信鬼神,是否矛盾?

   答:佛教说的中阴身与鬼魂不同,中阴身是众生轮转于六道的过渡阶段,而鬼魂是六道中的一个类型。任何人死了都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但不一定都会变成鬼。佛教所说的鬼和中国传统观念也不同,中国人认为:任何人死了都可能变成鬼了,鬼是归,是我们人生的归依处。而佛法认为,人死后只有一部分会变成鬼。

   问:给亡者做功德是迷信还是科学?如何相信功德的力量? 

   答:怎么能用迷信和科学给“做功德”定义呢?科学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真理。迷信是因为你对这种情况不认识,但它不一定就是错的。所以我们无法这样去定义。在佛法来讲,做功德就是救度。

   问:中阴身是否有思维呢?如果有,投胎后还会记得前生的事吗?

   答:在中阴身这个阶段,思维是存在的。那为什么不记得前生的事呢?根据民间的说法,我们是喝了迷魂汤;根据佛教的说法,主要是经过十月怀胎的过程,当我们投胎时还有善恶之心,还有思维和分别,可在住胎的刹那,马上就进入昏睡的阶段,直到出胎时才醒来。我们谁会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想不起来,是因为睡得很沉,连梦都没有做一个。

   问:为什么有人知道前生的事呢? 

   答:有些人投胎比较特殊,就是说他将投胎时,把另一个人赶走了自己进去了,没有在母腹中住十个月,所以还记得前生的事。

   问:为什么要学佛?要怎么样学佛?

   答: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没有问题不必学佛。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困惑;还有是探究生死的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佛,往往会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学佛。那样的话,与学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教叫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带着强烈的贪心来学佛,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不够,还要升官发财,这叫学佛吗? 

   问:临终的念头很重要,那与业力推动生命轮回的关系如何呢?

   答:临终的念头就决定业力是善还是恶,临终的善念会启发善业的产生,反之,恶念就会引发恶业的产生,所以临终一念直接关系业力的成熟,也直接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处。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

   1998年,济群法师与厦大历史系在厦门南普陀寺联合举办“佛教文化周”,并为学员们开设了《普贤行愿品》讲座,本文根据此次讲座中的问答部分整理而成。

   问: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是否也要违心地接受?下岗人员应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

   答:所谓好和不好,在佛法里面的标准是:凡是能对我们的现实及未来,对我们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为才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所以,好与不好不能仅仅从自己眼前的利益出发来判断。下岗的问题也是同样,从个人的生活来说,也许暂时受到了影响,是不好的,但从整个国家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来说,也许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下岗是一种现实,学佛的人就是要面对现实。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世界是无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创造因缘寻找出路。

   问:我们在拜祭每尊佛菩萨的时候,是不是都要观想十方一切诸佛?

   答:我们在拜佛、供佛的时候,要观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这也是一种使我们开阔心胸的修行。

   问:佛与菩萨、罗汉各自的区别是什么? 

   答:成佛是以菩萨道的修行为基础,因此,菩萨是属于因地上的修行,而佛是果位上的圆满。如果说佛陀的功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满,那么菩萨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萨已接近于佛的果位,就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而初发心菩萨就象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样,只有微弱的光芒。

   问:我觉得佛法最能改造心灵,听说台湾有些法师到监狱给犯人作开示,而大陆却还没有类似的活动,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因缘没有成熟。

   问:学佛的目的是成佛,这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当我们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才能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打破各种执著,所以,当我们的修行在达到相当的程度的时候,不能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经达到了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妄念,那还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问:“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吗?

   b学习佛法肯定是要勤奋精进。我们在世间,为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学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业、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努力精进,怎么可能达得到目标呢?如果觉得在佛前供上二个苹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们有了努力的因,才能结出成就的果。

   问:“…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与做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