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P20

  ..續本文上一頁:《瑜伽師地論》裏說,嬰兒的投生需要交合、中陰身介入等條件。在《瑜伽師地論》的時代,還沒有試管嬰兒的出現,那是不是就不能對這一現象作出解釋了呢?我想還是可以解釋的。因爲當中陰身去投胎時,雖然需要男女交合爲主要條件,但交合只是一個緣,其中最主要的是遺傳基因,是精和卵。試管嬰兒也要有中陰身去投胎,中陰身投胎時,雖然看不到男女交合的情景,可精和卵結合時,在中陰身境界裏就會出現男女交合的幻象,那麼它自然就會去投胎了。這也是因爲它的業力所造成。

   問:人生的六道輪回是按次第的嗎?

   答:六道輪回沒什麼次第,是根據你的業力來決定,什麼業力成熟了,就投生到哪一道裏,沒有一定之規。

   問:快樂死一定往善處,如果是一種昏沈而死,是否可以叫做快樂?痛苦而死的人,死後一定往惡處,可如果是痛死,能不能說也是在消業往生?

   答:我們所說的快樂的死,是指一個人回顧善業,和善業聯系在一起的快樂死,那一定是往生善處的,但昏沈而死是屬于無記,非善非惡,非快樂非痛苦,不能叫做快樂死。至于痛苦的死,是不是一定往生惡處呢?其中有兩種類型:一是回顧平生,對所做的惡業感到痛苦,那一般就是往惡處去了,一是因病而痛苦,是業障現前,這就不一定往惡處去,也可能就是消業,還是不能一概而論。

   問:阿賴耶識沒有分別和執著的特性,它是怎樣投胎?中陰身有阿賴耶識嗎?在六道中,衆生怎樣相互依賴和製約?

   答:阿賴耶識的投胎主要是靠業力推動,不是阿賴耶識自己所能決定的。中陰身當然有阿賴耶識。至于六道衆生怎樣相互依賴,應當說,六道衆生是一種輪轉關系,相互的依賴並不是特別強,其中人道和畜生道的關系比較密切一點,和天道、地獄道的關系都不是很密切。

   問:佛教講的情是什麼概念?友愛、真誠、同情心是否屬于情?親情、人情、友情、愛情都屬于情。佛教如何看待愛情? 

   答:佛教所說的“情”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人情、友情、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孤獨、憂愁、寂寞,所有這些都屬于情的範疇。

   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呢?佛教認爲情是生死根本,有情爲什麼會在叁界六道裏沒完沒了地流轉?是因爲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無明導致了盲目的、無意識的沖動,使我們幹出很多不該幹的事情;又因爲情的力量,使我們被叁界裏的各種現象系縛住了。比如我對這個講堂有感情,就會被這個講堂所束縛;我對家庭有感情,就會被家庭所束縛;我對事業有感情,就會被事業所束縛。正因爲感情是有強烈的束縛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其中尤以愛情的力量爲最。

   問:佛教如何看待婦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對女身的厭離?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婦女的呢?

   答:佛教覺得,婦女也是衆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樣的。對在家衆來說,男爲優婆塞,女爲優婆夷;對出家衆來說,又分爲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都是非常平等的。男衆出家修行可證得阿羅漢果,女衆出家修行同樣可以證得阿羅漢果。

   那麼,又如何理解對女身的厭離呢?對女身的厭離,也要看你對女身是怎麼看的?如果覺得女身挺好,不執著女身的相,也就無所謂厭離的問題。有很多女性都覺得做女人很舒服,有人照顧,尤其是長得漂亮一些,隨時都有很多人願意爲她效犬馬之勞。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談不上厭離的問題。但在以往的年代,從印度到中國,無論是在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女性總是不能獲得平等的權利。尤其是發展事業的難度很大,經常聽到許多女強人在訴苦,覺得女性要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就要付出數倍于男性的代價。還有一方面,就是女性本身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包括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如果有感于這方面的不足,當然也會厭離女身。佛教也沒有要我們一定要厭離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裏,覺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種假相,並不是真實的。有部經典叫《維摩經》,其中有段關于女身問題的對話非常精彩。當時,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舍利弗去看望維摩诘,天女就在上面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悅,維摩诘居士就介紹說:這位天女是大菩薩再來,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問天女:你修行這麼長時間,怎麼不轉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變成天女,把自己變成舍利弗,然後反問說:你怎麼不變成男身呢?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天女就說:男女本來就是一種假相,諸法是無相的,只要你不執著女相就沒有這種高低的分別了。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這種男女相的分別和執著才産生的,所以,關鍵是看我們從什麼樣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問:佛教裏的中陰身和聽起來的靈魂有些相近,佛教不信鬼神,是否矛盾?

   答:佛教說的中陰身與鬼魂不同,中陰身是衆生輪轉于六道的過渡階段,而鬼魂是六道中的一個類型。任何人死了都要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但不一定都會變成鬼。佛教所說的鬼和中國傳統觀念也不同,中國人認爲:任何人死了都可能變成鬼了,鬼是歸,是我們人生的歸依處。而佛法認爲,人死後只有一部分會變成鬼。

   問:給亡者做功德是迷信還是科學?如何相信功德的力量? 

   答:怎麼能用迷信和科學給“做功德”定義呢?科學也不一定就代表著真理。迷信是因爲你對這種情況不認識,但它不一定就是錯的。所以我們無法這樣去定義。在佛法來講,做功德就是救度。

   問:中陰身是否有思維呢?如果有,投胎後還會記得前生的事嗎?

   答:在中陰身這個階段,思維是存在的。那爲什麼不記得前生的事呢?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們是喝了迷魂湯;根據佛教的說法,主要是經過十月懷胎的過程,當我們投胎時還有善惡之心,還有思維和分別,可在住胎的刹那,馬上就進入昏睡的階段,直到出胎時才醒來。我們誰會記得在媽媽肚子裏的感覺?想不起來,是因爲睡得很沈,連夢都沒有做一個。

   問:爲什麼有人知道前生的事呢? 

   答:有些人投胎比較特殊,就是說他將投胎時,把另一個人趕走了自己進去了,沒有在母腹中住十個月,所以還記得前生的事。

   問:爲什麼要學佛?要怎麼樣學佛?

   答:學佛就是因爲人生有問題,沒有問題不必學佛。問題是什麼呢?也就是人生的煩惱、痛苦、困惑;還有是探究生死的問題、尋找生命的歸宿和人生的意義。如果不是帶著這些問題來學佛,往往會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學佛。那樣的話,與學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馳的,比如佛教叫我們不要貪心,可我們帶著強烈的貪心來學佛,希望佛菩薩給我們這個那個,要了平安健康不夠,還要升官發財,這叫學佛嗎? 

   問:臨終的念頭很重要,那與業力推動生命輪回的關系如何呢?

   答:臨終的念頭就決定業力是善還是惡,臨終的善念會啓發善業的産生,反之,惡念就會引發惡業的産生,所以臨終一念直接關系業力的成熟,也直接關系到未來生命的去處。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

   1998年,濟群法師與廈大曆史系在廈門南普陀寺聯合舉辦“佛教文化周”,並爲學員們開設了《普賢行願品》講座,本文根據此次講座中的問答部分整理而成。

   問:遇到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是否也要違心地接受?下崗人員應怎樣正確看待自己的處境?

   答:所謂好和不好,在佛法裏面的標准是:凡是能對我們的現實及未來,對我們自身及他人都有所利益的行爲才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所以,好與不好不能僅僅從自己眼前的利益出發來判斷。下崗的問題也是同樣,從個人的生活來說,也許暫時受到了影響,是不好的,但從整個國家的體製改革和經濟發展來說,也許是必須經曆的一個過程。

   下崗是一種現實,學佛的人就是要面對現實。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世界是無常的,關鍵是我們要提升自己的素質,創造因緣尋找出路。

   問:我們在拜祭每尊佛菩薩的時候,是不是都要觀想十方一切諸佛?

   答:我們在拜佛、供佛的時候,要觀想十方世界一切佛,觀想我們所拜、所供的是無量諸佛,這也是一種使我們開闊心胸的修行。

   問:佛與菩薩、羅漢各自的區別是什麼? 

   答:成佛是以菩薩道的修行爲基礎,因此,菩薩是屬于因地上的修行,而佛是果位上的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就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那麼菩薩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薩已接近于佛的果位,就如十叁、十四的月亮,而初發心菩薩就象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樣,只有微弱的光芒。

   問:我覺得佛法最能改造心靈,聽說臺灣有些法師到監獄給犯人作開示,而大陸卻還沒有類似的活動,這是爲什麼?

   答:這是因緣沒有成熟。

   問:學佛的目的是成佛,這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答:當我們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需要製訂一個目標,然後才能沿著這個目標前進。但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打破各種執著,所以,當我們的修行在達到相當的程度的時候,不能覺得我在修行,覺得我已經達到了什麼果位。如果有這種妄念,那還是典型的凡人境界,沒有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問:“書山有路勤爲徑”,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嗎?

   b學習佛法肯定是要勤奮精進。我們在世間,爲得到一點蠅頭小利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學佛成佛是要成就最大的事業、最大的利益,假如不付出巨大的代價、不努力精進,怎麼可能達得到目標呢?如果覺得在佛前供上二個蘋果就可以成佛了,那不是太容易了?天道酬勤,我們有了努力的因,才能結出成就的果。

   問:“…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與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