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海無邊苦作舟”,學佛居士是不是也要以這樣的精神去探索真理才能成就正果?
答:這和前面的問題類似。學佛是爲了獲得人生的解脫、心靈的自由。但在我們的人性中存在著很多的缺陷,而修行就是要戰勝這些無始以來的缺陷,的確是艱難的。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戰”,我們要戰勝自己的煩惱,必須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古德雲:“學佛修行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也”,可見,修行證果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事業。但學佛修行也不要去追求無謂的痛苦,佛陀所提倡的是中道的修行,智慧的修行,而自苦其身並不是獲得解脫的途徑。
問:不執著會不會一事無成?
答:世間的人無論是生活還是事業都是建立在執著的基礎上,而佛法的修行卻要求我們放棄這種種的執著。但我們要知道,不執著並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不執著于結果。如果我們在修行時也處處著相,就很容易步入歧途。當我們的智慧提高了,人生的目標明確了,不執著照樣能夠有成就,而且成就更大。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
1998年,濟群法師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期間,在演講《學佛的正常途徑》後,解答了營員們在學佛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各種疑難問題。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問:當五欲六塵的境界現前時,怎樣才能把心靜下來?
答: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一種智慧的觀照和覺照。當境界現前時,我們往往會産生與之相關的念頭和妄想,這時,我們就要運用智慧來觀照它。對于一個修行剛入門的人來說,觀照的力量還非常薄弱,當妄念現起時,正念很快就會失去,因此對付不了情緒的波動。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依法修行,如理思維,時時提起正念,久而久之,智慧的觀照力會越來越強。隨著觀照力的增強,五欲六塵就很難擾亂我們的心,即使妄想生起,也能以正念去對治、去克服,如同光明出現時,黑暗就會消失一樣。到最後,我們就能使自己的心始終保持在了了分明的覺照中。
問:怎樣去除貪心和嗔恨心?
答:在佛法中,對于貪心和嗔恨心都有具體的對治方法,但其中最爲關鍵的是要破除我執。我們爲什麼會起貪心呢?無非是我執在作怪:因爲我喜歡,所以就想占有;我們爲什麼會起嗔恨心呢?同樣也是我執在作用,因爲我不喜歡,所以就敵視、就排斥。但對于一個無我的人來說,貪心和嗔恨心也就沒有了生長的土壤。所以,這是一種根本的對治方法。
但從根本上破除我執,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們還需要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對治方法。如"多貪衆生不淨觀",就是說,貪心熾盛的人應以"不淨觀"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就像熱戀中的雙方,男孩子喜歡女孩子,或女孩子喜歡男孩子,這個影像總是揮之不去,怎麼辦呢?不妨以對方來修"不淨觀",觀想這個人死了之後,身體開始腐爛,在腐爛的過程中,怎樣的惡臭撲鼻,然後九孔長流不淨,又是怎樣的汙穢不堪,哪裏還有什麼可愛之處?哪裏還有什麼值得貪戀的?所以,要是愛上誰就對誰觀!
而嗔恨心則要以修慈悲觀來對治。如果我們多有一些慈悲心和包容心,嗔恨心自然就無從生起。人爲什麼有嗔恨心?無非是因爲心胸狹窄,事事都以自我爲中心,沒有容人的氣度。而學佛的人,就是要在無我的前提下生起慈悲之心,觀想一切衆生無始劫以來都和我有父母關系、眷屬關系,嗔恨心慢慢就會淡薄。
問:解脫人生痛苦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那麼,還要不要改變周圍的客觀環境呢?是不是要讓自己的心態被動地適應變化的客觀環境?
答:當我們改變自己的心態之際,也就是在同時改變周圍的環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以嗔恨的心、以厭惡的表情去對待周圍的人,那麼,對方與我們一定會形同陌路,自然也很難和睦相處。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心態轉變一下,以慈悲的心、以親切的笑容去接觸周圍的人,彼此間就很容易進行溝通,即便有過什麼不愉快,也能在寬容而和諧的氣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說,改變自己的心態並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改變心態的本身就是在改變環境,就是在主動地創造環境。
問: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信佛禮佛的功利主義色彩非常濃厚,法師對此有何看法?又將如何引導?
答: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功利社會,自然會很多人想到和菩薩做生意了!或是擺上幾個水果,就提一大堆條件;或是自己想幹壞事,就去求菩薩保佑;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來依賴菩薩,結果搞得菩薩很爲難。所以,我覺得菩薩實在也不好當呵!這種現象從人之常情來說,應當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學佛的角度來說,就是不正確的發心。但目前這種情況還比較普遍,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還是要本著慈悲心、憐憫心和包容心來理解他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先以佛法的善巧方便來引導他們,然後再慢慢地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提高他們對佛法的認識。
至于如何引導,主要是針對衆生不同的根基,以每個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
問:如果請了佛像、經書,存放在哪裏最合適、最恭敬?
答:放在你覺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適。一方面,我們對佛像和經書要有恭敬的心,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各人不同的條件。很多信徒的家裏沒有專門的佛堂,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在客廳或書房安置一個佛龛,如果將佛像或經書隨隨便便地和其他雜物擺放在一起,的確是不太恭敬。其實佛菩薩並不會要求我們的恭敬和禮拜,但恭敬心對我們自身的修行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如果對叁寶沒有虔誠的心,學佛就很難得到受益。所以,如果沒有專門的佛堂,用這樣的方式安排會比較好一些。
問:六道輪回的主體是什麼?
答:一般的宗教講到輪回時都有一個主體,而佛教不講靈魂,也不講神我。所以在這一問題上,的確會使人産生很大的困惑:既然"無我",又是什麼在促使我們生生世世地流轉六道?佛法認爲,生命就像流水一樣。江河中的流水看似沒有什麼變化,其實,每一刻的水都不是原來的水:前面的水不是後面的水,後面的水也不是前面的水。但無論是哪部分的水都有它的一貫性和相續性。生命的延續也是同樣,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斷滅的,它相似相續而不常不斷。
在唯識宗裏,對這一問題還有更爲詳盡的說明,提出阿賴耶識作爲生命延續的主體。或許有人會說:阿賴耶識和靈魂又有什麼區別呢?靈魂是永恒的,而阿賴耶識則念念生滅,相似相續。具體來說,作爲生命主體而存在的阿賴耶識,其內涵會隨著我們的行爲不斷改變。當然,將阿賴耶識作爲生命延續的主體並不是非常精確的說法,如果我們一定要設想有個主體的話,不妨如此解釋。
問:您在講課中提到淨空法師,請您談一談對淨空法師和他所弘揚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看法?
答:淨空法師對淨土法門的推廣可以說是貢獻卓著。對一個宗派的弘揚能夠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對于我們這些晚輩和年輕法師來說,自然是仰之彌高。但是漢傳佛教在弘揚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弊端。傳統的宗派佛教,如淨空法師弘揚淨土,另一些法師或弘揚唯識,或弘揚天臺,往往只見宗派而不見佛法。弘揚淨土宗時,就把淨土宗推到極端;弘揚唯識宗時,就把唯識宗推到極端。我覺得這種做法不是可取的,因爲它不利于整個佛法的健康發展。而淨空法師,在弘法的過程的確有些偏贊一門的現象,並且將淨土法門不斷折價出售,品味越降越低。至于會集本本身的問題,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宗舜法師寫過一些論文,對會集本有所批判,大家可以找來看一看。
問:談談您學佛和出家的因緣?
答:我的學佛因緣很簡單,因爲我出生于一個佛化家庭,從小就受到家庭的影響,接觸了很多出家人,也經常隨著家人到寺院裏面去。所以,寺院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至于最初如何選擇出家作爲人生道路,應該說是在一種非常感性的情況之下,當時對佛法還沒有什麼理性的認識。出家之後就去讀佛學院,還是比較蒙昧的狀態,只覺得出家了就應該好好學習。于是,整天如饑似渴地學習,除了佛學院本身的課程,唯識、中觀及其他各宗派的經論都有所涉獵。我出家時年齡比較小,又是來自農村那麼單純的環境,原來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隨著我對佛法的深入認識,尤其是走上弘法道路之後,對人生的問題了解得越來越多,就發現自己走上這條路是完全正確的,自己的選擇沒有錯。現在,我對這個事業越來越有信心,而且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都走上這一條道路。
問:基督教中上帝的叁位一體與佛的叁身有聯系嗎?
答:基督教的叁位一體是聖父、聖子和聖靈。而佛教所講的叁身則是法身、應身、報身,兩者應該說是不同的。佛教所講的叁身是一體的,每位佛陀都具備叁身,他們只是佛陀的不同顯現而已。法身以法界爲身,代表著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所證得的宇宙人生真相即爲法身;而報身和應身則是佛陀爲不同的衆生所示現的不同身相。報身是爲地上的菩薩示現的,應身是爲我們這些凡夫和二乘人示現的。所以,叁身是佛陀示現的叁種不同身相。而基督教雖有叁位一體之說,但它是將聖父、聖子、聖靈叁個東西合在一起,如聖父是上帝,聖子是基督,畢竟還是有所區別。如果講叁位一體的話,那佛教所說的佛的叁身是一體,可能更合適。
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就是一元和二元的差別。西方的文化是對立的、二元的,主體和客體永遠都無法統一;而東方的文化則是圓融的,主體和客體是統一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天人合一之說,在佛教裏則有能所雙亡之說,真正是名副其實的叁位一體。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