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P9

  ..续本文上一页   问:“自依止、法依止”中的“止”应如何理解?

   答:“依止”就是依赖的意思,依止不能分开来看,学佛要依赖自己的努力,依赖佛法的指导。

   问:佛教信神吗?如果不信神,如何称为宗教?

   答:大凡所有的宗教,都要建立一个造物主,都要建立在对主宰神的信仰之上。而佛教虽然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没有所谓的主宰神,没有独存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灵,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和一切宗教都不一样。

   问:既然人的自身有很多缺点,那为什么我们又要依靠自己呢?

   答:如果不依靠自己,那么应当靠谁呢?很多事情是无法请别人帮忙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茶才能解决;别人喝的茶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是自己的,所以,也只有自己去解决,推而广之,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如此。人类的确有很多缺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克服自己的软弱、克服自己的愚痴,克服人格上种种不足,这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所要解决的。

   问:学佛后有很多障碍,如何来对治?

   答:学佛有障碍,是很正常的。有的人学佛很顺利,事事如意;也有的人学佛障碍很大,麻烦很多。本来什么事都没有,学佛之后麻烦还多起来了,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也不关照呵?其实,这就是各有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有的人业障很多,所以业障很多,但一时还没有显现,因为学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脱烦恼生死了,业障就显现。就像我们欠下的债务,本来还相安无事,可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债主立刻就会来追着讨还的。学佛也是这样,当我们要向善的时候,往昔的很多冤家债主就上来找了。所以,忏悔非常重要,它能为我们消除业障,排除学佛道路上遇到的违缘。

   问:如果出家人做错事,在家人是否可以指出他的错误?

   答:在佛陀的时代,僧团每半个月要开一次会,在会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然后进行检讨。至于在家人,因为对僧团中的很多情况都不是很了解,还是不管为好!如果是出于善意,而且觉得自己有办法帮助他,那也应当是可以的。

   问:每年的鬼节,要烧纸钱祭拜先人,纸钱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邮寄去的呢?

   答: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先人已经生天的话,他会不要你的钱;如果先人在畜生道里,它也用不着你的钱;如果先人在地狱道里,那里根本就不需要钱。纸钱只有对生到鬼道里的先人还有些用。虽然这样的祭奠方式并不佛教里的,但至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自我安慰的效果。

   问:什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色就是物质的现象,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本体,所以说是空的,这是“色即是空”。但是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假象还是存在,这就是“空即是色”。

   问:佛教不信神,不承认灵魂,却相信鬼的存在。请问如何来区分神、灵魂和鬼?

   答:神和鬼都是属于鬼道的众生。神是鬼道里地位比较高的,而鬼则是普通的、没有地位的那一类。至于灵魂,佛教不承认生命的内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体,所以,佛教不承认有灵魂的存在。

   问:*轮上的“万字”作何理解?

   答:佛教里面的万字,有时是在*轮里面,有时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着“万德庄严”,代表着佛陀的一切功德。

   若闲、冯德宝记

  

  济群法师在澳洲墨尔本云阳寺

   1999年春,济群法师应墨尔本云阳寺的邀请,进行为期三天的《心经》讲座,本文根据讲座中回答信徒疑问的录音整理。

   问:请问法师“般若”与“智慧”的区别何在?

   答:般若是梵语,和汉语中智慧的含义相当,古德之所以不译为智慧,采用音译,

   中国文化中智慧这一名称,不足以充分体现般若的内涵。因为人世间的智慧是建立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它是有限的,有缺陷的。人类以有限的经验所建立起来的智慧,是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真实的,原因何在呢?宇宙人生的真实是无限的,而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认识无限。何况人类的智慧,虽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利益,但是人类智慧所发明的东西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过患。就像科学,它会制造许多新事物,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恐怖,如核武器。佛法讲的“般若”是超越经验的、超越我们的思维的,乃至于只有打破现有的意识所构成的层面后,佛法所说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般若”是证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也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一种能力。而人间的智慧是难以办到的。

   问:可否请法师开示持《心经》的功德?

   答:有很多读诵《心经》,是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并不是《心经》最重要

   的功用。《心经》的全名具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意思是以大智慧到彼岸。这就告诉我们受持《心经》的功德,一是开般若智慧,二证得宇宙人生真实,三是解脱人生的烦恼。

   问:请问法师何谓涅槃?

   答:涅槃是梵语,汉译寂灭的意思。指人通过修行摆脱了烦恼之后,生命了进入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安静而无躁动不安,即为涅槃。

   问:请问法师如今社会高速发展,比起古人的生活条件来说,今天的人是更加幸福了。佛法中所说的“不”、“空”、“无”,这似乎都是一些带有消极性的观念,人有了这些观念是否会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呢?

   答:现代的人喜欢讲进步和发展,当然就这个概念的自身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想像中进步和发展总是要比停滞和落后要好的多。可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现在讲进步和发展是有特定对象的。那就是指的是:经济和科技。许多国家都在极力的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在一味的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浪潮中,传统的、自然的、人文的许多宝贵东西却失去了。比如纯朴的民风,传统的社会美德,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悠闲的心境等都在渐渐的失去。这种付出这么大的待价的发展,是否值得呢?

   何况人类幸福,单纯的靠经济条件并不能完成的达到,因为幸福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心态、身体的建康、和谐的家庭等。这些都是组成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衣食无忧,拥有许多的金钱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幸福的。

   再说《心经》中所说的“不”“空”、“无”等,是否就是一些消极的观念呢?其实不是。首先我们要知道《心经》所说的“空”和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空”,指一无所有是不一样的。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错误的认识和执著。而人类的烦恼和痛苦都是错误的认识和执著造成的。比如我们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这背后是否隐藏着,经济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性超过其它一切的观念呢?如果说是这样的话,这种错误的观念显然造成发展经济中带来种种付面影响的根源。而我们现实种种物质条件的执著,更是导致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本来都是伤害不了人的,可是我们一旦执著了它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

   问:一个学佛修行的人,面对他人伤害对你的利益,比如人家欠你的钱不还,或者冤枉你,我们是否应该不和他计较呢?

   答:人家不还你钱,或者冤枉你,你不和他计较,无所谓,如果能这样做到的话,说明你个人已能看淡世间的名利得失。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众生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种行为,当他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的时候,如果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他人。有的时候我们用不计较、无所谓的态度,能感化一些人;也有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态度有可能迁就的一些人的缺点,甚至害的他。那么我们真正的慈悲是要帮助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 

   人家污蔑你、冤枉你,你不去辩解,有时人家对你的误解,使得他对你的嗔恨心越来越大,甚至因此而造下种种罪业。你可以如如不动,但却让对方痛苦不堪,这能算慈悲吗?所以在《瑜伽菩萨戒》中有人冤枉菩萨而菩萨不为自己辩护,这也是一种犯戒的行为。

   问:法师说到修行,要我们活在当下,念念分明。但有一位友人曾问一位法师,

   如果亲人得病,不去赚钱,而去观照,去念念分明,那根本就无济于事,这样的观照有必要吗?关于这个问题那位法师没有做正面的回答。请法师开示?

   答:我可以给你最直接的回答。我们说活在当下,保持一种清明的心境,不是让你无所为,而是让你在做每件事情,包括你在工作,如在谈生意、在开车,乃至吃饭走路时,你都能很专注地去做。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丛林中常说“搬柴及运水,神通并妙用”,那么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可能要说,开车、谈工作无非是道。当然环境越是复杂,越是不容易保持这样的境界,若非修养有素,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佛教中才会有一些专修的特定方式,比如说打禅七,或到深山、寺院中进行静修,但这静修也是为了将来回到社会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及相当的定力而服务的。

   问:法师说看破了生死就不会执著。如果我有一位好友的家人病重濒死,我们用佛教的观点去劝他看破生死,我们虽然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是别人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就会被看作是冷漠无情,不知法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们面对别人的烦恼、痛苦,首先要有慈悲怜悯之心,而非冷漠。我们本着慈悲心去开导别人,其中有两种体现方式,一是和他一起哭,表面看起来你对他很同情,他为此会感到高兴,但是实际上这样对他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他的执著;相反,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劝解他、开导他,就会减轻他的负担和痛苦,这样别人也不会觉得你是无情的。

   问:目前的商业社会有很多欲望与欺骗,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或者是象日本禅师所说用…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与做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