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P9

  ..續本文上一頁   問:“自依止、法依止”中的“止”應如何理解?

   答:“依止”就是依賴的意思,依止不能分開來看,學佛要依賴自己的努力,依賴佛法的指導。

   問:佛教信神嗎?如果不信神,如何稱爲宗教?

   答:大凡所有的宗教,都要建立一個造物主,都要建立在對主宰神的信仰之上。而佛教雖然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沒有所謂的主宰神,沒有獨存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靈,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教和一切宗教都不一樣。

   問:既然人的自身有很多缺點,那爲什麼我們又要依靠自己呢?

   答:如果不依靠自己,那麼應當靠誰呢?很多事情是無法請別人幫忙的,口渴的時候,誰能代替我們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茶才能解決;別人喝的茶只能解別人的渴。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煩惱都是自己的,所以,也只有自己去解決,推而廣之,人生的很多問題都是如此。人類的確有很多缺點,也正因爲如此,我們才要克服自己的軟弱、克服自己的愚癡,克服人格上種種不足,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中所要解決的。

   問:學佛後有很多障礙,如何來對治?

   答:學佛有障礙,是很正常的。有的人學佛很順利,事事如意;也有的人學佛障礙很大,麻煩很多。本來什麼事都沒有,學佛之後麻煩還多起來了,爲什麼菩薩對他們一點也不關照呵?其實,這就是各有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有的人業障很多,所以業障很多,但一時還沒有顯現,因爲學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脫煩惱生死了,業障就顯現。就像我們欠下的債務,本來還相安無事,可有一天你要離開這個地方了,債主立刻就會來追著討還的。學佛也是這樣,當我們要向善的時候,往昔的很多冤家債主就上來找了。所以,忏悔非常重要,它能爲我們消除業障,排除學佛道路上遇到的違緣。

   問:如果出家人做錯事,在家人是否可以指出他的錯誤?

   答:在佛陀的時代,僧團每半個月要開一次會,在會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然後進行檢討。至于在家人,因爲對僧團中的很多情況都不是很了解,還是不管爲好!如果是出于善意,而且覺得自己有辦法幫助他,那也應當是可以的。

   問:每年的鬼節,要燒紙錢祭拜先人,紙錢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郵寄去的呢?

   答:這的確是個問題。如果先人已經生天的話,他會不要你的錢;如果先人在畜生道裏,它也用不著你的錢;如果先人在地獄道裏,那裏根本就不需要錢。紙錢只有對生到鬼道裏的先人還有些用。雖然這樣的祭奠方式並不佛教裏的,但至少能使後人産生些自我安慰的效果。

   問: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色就是物質的現象,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說是空的,這是“色即是空”。但是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假象還是存在,這就是“空即是色”。

   問:佛教不信神,不承認靈魂,卻相信鬼的存在。請問如何來區分神、靈魂和鬼?

   答:神和鬼都是屬于鬼道的衆生。神是鬼道裏地位比較高的,而鬼則是普通的、沒有地位的那一類。至于靈魂,佛教不承認生命的內在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佛教不承認有靈魂的存在。

   問:*輪上的“萬字”作何理解?

   答:佛教裏面的萬字,有時是在*輪裏面,有時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著“萬德莊嚴”,代表著佛陀的一切功德。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澳洲墨爾本雲陽寺

   1999年春,濟群法師應墨爾本雲陽寺的邀請,進行爲期叁天的《心經》講座,本文根據講座中回答信徒疑問的錄音整理。

   問:請問法師“般若”與“智慧”的區別何在?

   答:般若是梵語,和漢語中智慧的含義相當,古德之所以不譯爲智慧,采用音譯,

   中國文化中智慧這一名稱,不足以充分體現般若的內涵。因爲人世間的智慧是建立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它是有限的,有缺陷的。人類以有限的經驗所建立起來的智慧,是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真實的,原因何在呢?宇宙人生的真實是無限的,而人類的智慧是有限的,有限不能認識無限。何況人類的智慧,雖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利益,但是人類智慧所發明的東西也會給人類帶來很多過患。就像科學,它會製造許多新事物,給我們帶來方便,但是也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恐怖,如核武器。佛法講的“般若”是超越經驗的、超越我們的思維的,乃至于只有打破現有的意識所構成的層面後,佛法所說的智慧才會顯現出來。“般若”是證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也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一種能力。而人間的智慧是難以辦到的。

   問:可否請法師開示持《心經》的功德?

   答:有很多讀誦《心經》,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並不是《心經》最重要

   的功用。《心經》的全名具稱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意思是以大智慧到彼岸。這就告訴我們受持《心經》的功德,一是開般若智慧,二證得宇宙人生真實,叁是解脫人生的煩惱。

   問:請問法師何謂涅槃?

   答:涅槃是梵語,漢譯寂滅的意思。指人通過修行擺脫了煩惱之後,生命了進入一種清淨無染的狀態,安靜而無躁動不安,即爲涅槃。

   問:請問法師如今社會高速發展,比起古人的生活條件來說,今天的人是更加幸福了。佛法中所說的“不”、“空”、“無”,這似乎都是一些帶有消極性的觀念,人有了這些觀念是否會導致社會的停滯不前呢?

   答:現代的人喜歡講進步和發展,當然就這個概念的自身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想像中進步和發展總是要比停滯和落後要好的多。可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現在講進步和發展是有特定對象的。那就是指的是:經濟和科技。許多國家都在極力的發展經濟,發展科技。在一味的強調經濟和科技發展浪潮中,傳統的、自然的、人文的許多寶貴東西卻失去了。比如純樸的民風,傳統的社會美德,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悠閑的心境等都在漸漸的失去。這種付出這麼大的待價的發展,是否值得呢?

   何況人類幸福,單純的靠經濟條件並不能完成的達到,因爲幸福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關鍵還在于是否擁有良好的心態、身體的建康、和諧的家庭等。這些都是組成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衣食無憂,擁有許多的金錢並不意味著你就是幸福的。

   再說《心經》中所說的“不”“空”、“無”等,是否就是一些消極的觀念呢?其實不是。首先我們要知道《心經》所說的“空”和通常人們所理解的“空”,指一無所有是不一樣的。佛教所說的“空”,是要否定我們錯誤的認識和執著。而人類的煩惱和痛苦都是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造成的。比如我們一味強調經濟的發展,這背後是否隱藏著,經濟對人生幸福的重要性超過其它一切的觀念呢?如果說是這樣的話,這種錯誤的觀念顯然造成發展經濟中帶來種種付面影響的根源。而我們現實種種物質條件的執著,更是導致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本來都是傷害不了人的,可是我們一旦執著了它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

   問:一個學佛修行的人,面對他人傷害對你的利益,比如人家欠你的錢不還,或者冤枉你,我們是否應該不和他計較呢?

   答:人家不還你錢,或者冤枉你,你不和他計較,無所謂,如果能這樣做到的話,說明你個人已能看淡世間的名利得失。但作爲一個學佛的人,我們不僅要考慮到自己,還要考慮到衆生的利益。也就是說:我們的每一種行爲,當他涉及到與他人的關系的時候,如果要考慮如何才能真正利益他人。有的時候我們用不計較、無所謂的態度,能感化一些人;也有的時候我們的這種態度有可能遷就的一些人的缺點,甚至害的他。那麼我們真正的慈悲是要幫助他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 

   人家汙蔑你、冤枉你,你不去辯解,有時人家對你的誤解,使得他對你的嗔恨心越來越大,甚至因此而造下種種罪業。你可以如如不動,但卻讓對方痛苦不堪,這能算慈悲嗎?所以在《瑜伽菩薩戒》中有人冤枉菩薩而菩薩不爲自己辯護,這也是一種犯戒的行爲。

   問:法師說到修行,要我們活在當下,念念分明。但有一位友人曾問一位法師,

   如果親人得病,不去賺錢,而去觀照,去念念分明,那根本就無濟于事,這樣的觀照有必要嗎?關于這個問題那位法師沒有做正面的回答。請法師開示?

   答:我可以給你最直接的回答。我們說活在當下,保持一種清明的心境,不是讓你無所爲,而是讓你在做每件事情,包括你在工作,如在談生意、在開車,乃至吃飯走路時,你都能很專注地去做。在古代的農業社會,叢林中常說“搬柴及運水,神通並妙用”,那麼在當今的商業社會可能要說,開車、談工作無非是道。當然環境越是複雜,越是不容易保持這樣的境界,若非修養有素,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佛教中才會有一些專修的特定方式,比如說打禅七,或到深山、寺院中進行靜修,但這靜修也是爲了將來回到社會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及相當的定力而服務的。

   問:法師說看破了生死就不會執著。如果我有一位好友的家人病重瀕死,我們用佛教的觀點去勸他看破生死,我們雖然知道佛法的道理,但是別人不知道我們這樣做就會被看作是冷漠無情,不知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們面對別人的煩惱、痛苦,首先要有慈悲憐憫之心,而非冷漠。我們本著慈悲心去開導別人,其中有兩種體現方式,一是和他一起哭,表面看起來你對他很同情,他爲此會感到高興,但是實際上這樣對他沒有好處,反而增加他的執著;相反,如果你能換一個角度,勸解他、開導他,就會減輕他的負擔和痛苦,這樣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是無情的。

   問:目前的商業社會有很多欲望與欺騙,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或者是象日本禅師所說用…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與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