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的思想去面對,那麼這樣做是否只是把無條件它接受下來?
答:如果人家要欺騙我們,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接受他的欺騙呢?有時如果我們接受他們的欺騙,那就有可能放縱他,對他是沒有好處的。在佛教的菩薩道修行中,方式有二,一種是攝,一種是折。攝,是慈悲、忍辱、包容,象白隱禅師的一般,他們的行爲與風采會感化許多許多的人;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折,就是懲罰他,讓他受罰而有所改變,但無論是攝還是折,都要從慈悲心,而非從嗔恨心出發。至于解決一件事情則沒有一定的方式,要靠你的智慧、方便善巧。其中總的原則是:一要有慈悲心,二是看事情怎樣可以處理的更圓滿。還有另一個方面是看如何處理才會對他人有好處。你可以本著這叁個原則去處理問題。
問:請問如果想學《心經》,但如果只是念咒語,不理會經文,是否會有靈驗?
答:我們專心念一樣東西都會有靈驗,你專心念“土豆”、“土豆”、“土豆”,也會有靈驗,何況心經的咒語中還潛藏著諸佛菩薩的無量的威力,當然更會有靈驗了。
流雲記
濟群法師在南澳竹林精舍秋令營
2000年春,濟群法師應南澳竹林精舍的邀請,主持了爲期一周的“佛學秋令營”。在秋令營期間,法師爲澳州的信徒們開講了《學佛與做人》、《生命的回歸》等講座,並爲聽衆解答了學佛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問:法師,“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中的業是什麼意思?
答:當我們的善行或惡行發生之後,會構成一種能量儲藏在生命裏,這種力量就是業。業是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就像火箭能推動衛星上天的作用一樣。
人的一生在這個世界奮鬥的幾十年,許多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家庭、事業、地位、財富等,應有盡有,令人羨慕。可是當他離開這個事業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正像一個人來到世界光著身體來的時候一樣,走的時候兩只手也是空空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所能帶走只是我們這一生造下善惡業,以及生活中養成的各種好壞習慣。
問:善和惡應如何區別?比如說,當病人得了不治之症,病情惡化到只能依靠儀器來維持時,我作爲醫生該怎麼做?我既不想結束他的生命,因爲結束一個人的生命意味著殺生的惡業;可如果繼續提供藥物來勉強維持他已倍受痛苦的生命,就能算作善的行爲嗎?
答:善和惡並不完全是絕對的。經典中說到的十善和十惡是佛法中判定善惡的標准,但這標准也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情況。在菩薩戒裏,特殊的情況下的殺生也可以是善行。比如,有壞人爲非作歹,菩薩爲了拯救他,使他免遭墮地獄的惡報,也爲了使更多的人免遭他的迫害,出于這樣慈悲心去殺他,不但沒有罪過,反而功德無量;如果袖手旁觀,則是犯了菩薩戒,因爲他沒有將利益衆生放在首位。同樣,如果你是出于對病人的慈悲而去幫助他結束生命的話,不應等同于一般的殺生。
換一個角度說,作爲醫生,你有義務做好你的本職工作。比如罪犯因爲觸犯法律而被槍斃,那是他罪有應得,執行槍決的人也不等于說就是幹了壞事,因爲他只是在執行使命而已。
問:就剛才的問題來說,如果我是那個醫生,我應該怎樣做?結束他的生命還是繼續他的生命?
答:你指的是安樂死的問題嗎?如果從聲聞的戒律上來說,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能殺生。作爲業報身,疾病産生的原因除了四大不調之外,還是對于業債的償還。作爲佛弟子,要守持不殺生戒,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斷衆生命。
但如果你是菩薩,有菩薩的發心,情況又不同了。你不忍看到病人這麼痛苦,甯願自己殺了他,替他承受報應,也不讓他繼續遭受痛苦。如果是本著這樣的願望去解決問題,那又另當別論。但我們作爲一個公民,還需要遵循法律的規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行事,還需參照法律的有關條文。
問:我也想請教關于安樂死的問題,如果疾病是由于業障現前的話,病人在醫生的幫助下實行了安樂死,可他的業還沒有還清,又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答:從因果報應的角度來看,造業感果有如欠債還錢,如果你一期的果報沒有償還完,你就人爲的結束他的生命,我想這個債還會延續到來生的,除非有人有能力替他償還。
問:關于捐助器官的問題。我們的神識要在身體冷卻之後才會離開我們的色身,可器官移植是要在人還有體溫的時候進行,那樣的話,對捐贈者本身是否會造成很大的痛楚?會妨礙到他的往生嗎?
答:我們的生命體由壽、暖、識叁個基本部分構成。壽就是每一期的生命,或長或短的幾十年,到時間就要結束;暖是我們色身的溫度;識是指精神系統。當身體敗壞,壽終正寢後,識會離開我們的色身,體溫也會隨著識的離去而消失。一般來說,死亡之後身體很快會變涼的,就說明識已經走了,那時的色身不過是我們廢棄的一間屋子而已。可假如識還沒有完全離開的時候,對亡者所采取的解剖行爲會構成傷害。
對死亡的人來說,臨終一念非常重要,如果在那時生起了嗔恨心,就會墮落到惡道之中;如果是帶著善心走,就容易得到好的去處,所以,臨終一念對未來生命的走向有著關鍵的作用。佛教爲什麼提倡臨終助念?就是要爲將死的人提供良好的氛圍,使他的意念和善法相應,使他帶著歡喜、祥和的心情離開這個世界。
問:被殺的人以後可能也會變成好人,如果不能知道他將來的變化,又怎樣判斷自己殺他就是正確的行爲?
答: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此時不殺他的話,他當下就會危害到很多的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以後會不會變成好人則是另外一回事。作爲菩薩,在這樣的危急關頭要挺身而出,甯可自己承擔殺生的業報也要製止他造下罪業,使他未來的生命免遭無窮無盡的地獄苦痛。
問:很多留學生面臨考試的時候,總要來寺院拜一拜,求菩薩保佑他們考得好一點,這是很正常的心理,如果這樣做是和菩薩做生意的話,那就有很多人不敢再來燒香了。
答:祈求佛菩薩幫忙固然是可以的,但關鍵還是要自己用功讀書。到考試的時候,你自己不努力,只是等著佛菩薩幫忙的話,恐怕是不行。但是我們通過靜坐、誦經和拜佛可以使自己的內心平靜,如果靜下心來再去讀書,效果一定會更好。如果通過拜佛開了智慧,對讀書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是說,完全放棄自己的努力,而將所有的希望寄托佛菩薩身上,那樣就流于迷信了。
問:天人的智慧應該比人高,而且他們都有神通。能夠做到天人,他們的阿賴耶識中一定有很深的善根和福報,可爲什麼天人不能修行?到底是聞不到佛法呢?還是佛菩薩不想度他們?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應該是相當容易得度,爲什麼他們反而難度呢?
答:天又分爲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的人沈溺在欲樂裏,根本想不到去接觸佛法,他們覺得享樂才是最要緊的。經典中有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個叫耆婆在家弟子,是個名醫,僧團裏僧人病了都找他看,他醫術非常高明,藥到病除。耆婆因爲這樣的功德,死後就升天了。一天,僧團裏又有一個比丘病了,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想到耆婆,就上天去找他,想讓耆婆再來人間幫忙治病。目見連尊者找到耆婆時,他正率領衆天女去參加舞會,遇見尊者後,只看了一眼,車都沒停就揚長而去。目犍蓮尊者是耆婆的皈依師傅,覺得耆婆很無禮:我到天上來找你,你居然看我一眼就走。遂以神通將車定住質問耆婆,結果耆婆回答說:師傅呵,享樂要緊,我念在師徒一場的份上還看你一眼呢,其他的人連看你的功夫都沒有呵。所以,欲界天的人福報雖大,但往往沈溺于享樂,早已將修道置之度外。
那麼,而色界天的情況又如何呢?色界天的人一味安住在定樂裏中,沈浸在禅定帶來的喜悅裏,也不能進一步修習解脫道。
天人的因往昔的善業帶來了極大的福報,可以隨心所欲地享樂,不像在我們的娑婆世界,到處都有天災人禍,有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所以,他們缺乏修行的動力,而智慧要通過修行和磨練才能引發出來。天人雖有善根、有福報,但對于欲樂和定樂的貪著使其自身的智慧被覆蓋了,不再産生作用,並因耽于享樂而無暇開發智慧。相反,世間的人有心去追求真理、追求解脫,通過聞思修而修習解脫道,更容易得度。
問:兜率內院也是在天上,它和一般的色界天、欲界天有什麼區別?
答:兜率內院是個特殊的地方,是補處菩薩居住的地方。在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還在說法,所以,很多高僧大德都發願往生兜率內院,一則可以親近彌勒菩薩聽聞佛法,二則可以追隨彌勒菩薩直到人間成爲一片淨土。
問:升天需要什麼條件?
答:升到欲界天要通過布施和持戒,到色界天則是要通過禅定,即四禅八定。
問:請問隨緣不變的含意?
答:隨緣不變是菩薩的修行,在《維摩诘經》中,維摩诘居士什麼地方都去,酒肆、賭場、青樓,可是他的心不會被染汙。他去的目的也不是爲了享受,而是用各種不同的身份和社會接觸,利用各種因緣去度衆生,這就是四攝法中的“同事”。凡夫的特點則是隨緣隨變,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心也就跟著發生變化。而菩薩通達世間因緣,五欲塵勞如幻如化,所以才能在各種染汙的因緣,心能不被染汙,如如不動。
問:爲亡者所燒的紙錢及其他用品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答:其實,這只是活著的人出于對死者的報答而采取的一種儀式,覺得應當讓死者將生前的用品都帶上,但他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這些用品?你給他帶汽車,那裏沒有修公路還是開不了;你給他帶電視,那裏沒有電視臺也同樣派不上用場。我們總覺得亡者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有同樣的物質需要,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