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
陈兵教授著
彻底净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细烦恼的污染和无明的遮蔽,令心识本具的清净光明像烈日驱散阴云般朗然显现,从而解脱一切痛苦,获得圆满的自我实现,是佛教所有修证法门的核心。心识彻底净化的人格表征,是成佛,由人而佛,是一个心灵自我净化、人格自我塑造的漫长进程,佛学对这一进程的必经之道、心路历程,有明确的阐述,对净化之心灵的特征及其妙用,有详悉的描述。这是佛教心理学独具的内容。
净化心灵的进程,按所行道、所乘交通工具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小乘、大乘、密乘三门。
一、小乘道净心的进程
小乘(梵语hinayana)意谓载人到达目的地的小型车船或交通工具,是大乘佛教对部派佛教的称呼,大乘经中一般叫“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二乘”。小乘之“小”,主要是与以普度众生皆成佛果为宗旨的大乘相比,着重于个人超脱生死,其发心和所能达到的果境较小。据《阿含经》,小乘道的修证,因人的根器不等,有一步步渐修渐证者,也有顿悟顿证者,并非只有一条道。到部派、大乘佛教,形成了严整的修证次第,这种“道次第”,是一般修行者共同遵循的途径。关于小乘道的修证次第,南北二传佛教说法有所不同,但其内容和次第实际上大同小异。
南传上座部佛教净化自心的学程,依次第分为七种清净,其后五种清净已在本书第九章第四节《南传佛教的修观法》中作了简述。综述南传佛教修证之道的巨著《清净道论》以“清净”为题并分修学次第为七种清净,意味净化自心是佛法整个修证之道的实质。北传佛教小乘道声闻乘的修证次第,依《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分为七贤四圣凡十五个阶梯,总为顺解脱分等五位,如下表:
1、五停心
2、别相念住 順解脱分
3、总相念住
4、暖 七贤位
5、顶 顺抉择分
6、忍
7、世第一
8、须陀洹(预流)向 见道位
9、须陀洹(预流)果
10、斯陀含(一来)向
11、斯陀含(一来)果 修道位 四圣位
12、阿那含(不还)向
13、阿那含(不还)果
14、阿罗汉向
15、阿罗汉果 无学位
以上十五阶位,修习内容主要是止观,在登上十五个阶梯之前,还应该有一个入门的预备阶段,须在了解佛教的前提下,行三归依,接受五戒(出家者受沙弥等戒),按戒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气,不作杀盗淫妄酒等恶业,若在家人,应尽职尽责,随力行善积德,布施修福,做一个好人、善人。《俱舍论》称此为“顺福分”,谓遵循五戒十善等法修集做好人、过好生活、能再生于人天的福报,生起世间有漏的善根,为该论所列见道前的三顺分之初。这一阶段,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的第一“戒清净”,清除了作恶破戒的粗重烦恼。在此基础上,观察人身难得、生死轮回之苦,发起超出生死的“出离心”,才有资格修习止观而进入七贤位。《瑜伽师地论》卷二一说在进入七贤位之前,须具备十二种证得涅槃的增上缘:自圆满(得人身、正信)、他圆满(正法住世)、善法欲(对涅槃的爱好追求)、正出家、戒律仪(受戒持戒)、根律仪(防护诸根)、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乐远离(远离大众,独居寂静空闲处)、清净五盖、依三摩地(修定)。
七贤位之“贤”,谓经过预备阶段的持戒修福发心等,心态与行为已经堪称贤善,超出了普通人,趋向于圣位。其中前三位又称三贤位,属五位中的第一“顺解脱分”,意谓一心趋求涅槃解脱,生起定能结出涅槃解脱果实的有漏善根。又如上路之前准备路费衣物等资粮,故称“资粮位”。第一五停心位,针对自己的烦恼习气,选择修习不净观或数息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以对治之,一般多修不净观以治贪欲,或修数息观以治散乱,旨在令驰骋躁动的心停息下来,烦恼习气初步被降伏,逐渐深入正定,打下以正见修慧观的坚实基础。五停心位相当于南传佛学七清净中的第二“心清净”,其修习主要从数息观与四界分别观二门入手修定,同时修死随念(念死)、不净观、佛随念(念佛)、慈心观(四无量心观)四着重禅以对治烦恼习气,与北传佛学所修十念内容大体一致。心清净,意谓以正定伏住烦恼之现行,摆脱散乱攀缘心而住于定心。第二别相念住位、第三总相念住位,所修皆为四念处观,属毗婆舍那的初步修习。四念处(住)是以佛法的正见如实观察身、受、心、法,被认为是可以总摄佛法的纲领,《在阿含》第607经中,佛称四念处为能净化诸众生令息灭忧悲苦恼、得如实法的“一乘道”。利根者仅修此观,便可以证得涅槃。在别相念住位,修习者对身、受、心、法一一分别观察,有自相与共相两种别观。自相别观仔细观察身、受、心、法各自的自性:身念处观身体的各个部位、构成身体的四大、造色及身体上的五根,一一皆因缘集起,污秽不净,无可爱乐;受念处观心领纳外境刺激所生的的苦、乐等一切感受,皆悉无常,终归是苦;心念处观自心依缘而起,念念生灭不住;法念处观六识所分别的一切法,没有常一自宰的“我”。北传佛学将四念处的内容概括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共相别观,逐一观身、受、心、法的共性,观其皆悉无常、苦、空、无我。《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一切有为法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总相念住位,进一步总观身、受、心、法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本性,由别相念住的一一别观转为总体直观。经过这一阶段的止观修习,修行者能时常住于禅定中,对佛法有了深切的体会,能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心态与普通人迥异。别、总二相念住相当于南传七清净中的第三、四以正智仔细观察名色的“见清净”和“度疑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谓通过观察名色,清除了邪见和对佛法的疑惑,获得佛法的正见,确认不疑。
七贤位的后四位,属五位中的第二“顺抉择分”,意谓能决断确认佛法四谛之精义,生起接近于见道证果的有漏善根,故称“四善根位”。又为见道证果前夜的准备阶段,故称“四加行位”。此四位的修习内容,是正修毗婆舍那深观四谛。第一暖位,喻如钻木取火,虽未出火,而木已发热,离出火已不远,《俱舍论颂疏》卷二三:“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此位逐一观察四谛的十六行相(特性):观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有为法因缘所生生灭无常,具逼迫性,一切执为属我所有者皆空,所执之我亦非真我,为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观烦恼为苦因如种子生芽,由因必感果故烦恼的集合能令苦果显现,烦恼的集合令苦果相续不断生起,烦恼的集合令苦果成办,为集谛四相(因、集、生、缘);观诸蕴尽故生死之因灭,烦恼之火息灭故寂静无躁动,没有众患极为微妙,脱离诸苦众灾,为灭谛四相(灭、静、妙、离);观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为超出生死的必由之径,此道契合本来之真理,为可靠的正道,能使人永远超出生死,为道谛四相(道、如、行、出)。修至暖位,一天从早到晚多时住于定中,其观智不断转胜,《禅秘要法经》说此位之人“出定之时顶上温暖,身毛孔中恒初诸香,出定入定恒闻妙法,续复见身体温暖,颜貌熙怡,恒少睡眠,身无苦患。”其心情也时常悦怡平静,不为忧愁焦虑和喜怒哀乐所扰。但至此位,善根尚非坚固不可动摇,还有退失而造作恶业的可能,故称“动善根位”。
第二顶位,意谓到了顶,如山顶或人的头顶,是最高处,具体指动善根位的最高处。《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位在暖位最后所得殊胜善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观四谛十六行相,观智渐次增长,对佛法获得更为确定的体认,从而不会再起邪见。《禅秘要法经》说顶位人“出定入定,恒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栗金,身心安乐,如紫金光明还从顶入。”但还是有退失善根的可能性。
第三忍位,意谓对四谛能确信明解,完全接受,入不动善根位,善根坚韧不可动摇,故名忍。此位修习,又分下中上三品,下品忍位深观欲界四谛十六行相与色界、无色界四谛十六行相,合观三十二行相。中品忍位就欲界与色、无色界之四谛三十二行相,渐次减缘而观。上品忍位唯以一刹那心观欲界之苦谛一行,进入上一位。
第四世第一位,意谓达世间善法中的顶巅,得世间最殊胜法。《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以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此位亦同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此一行一刹那心,直趋见道。四善根位观修的内容,大略相当于南传佛学七种清净中以生灭随观智等十四种正智观察四谛的第五“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行道智见清净”。此二清净,谓对佛法的精髓四谛深切理解体悟,获得直趋见道的切实正见。
《俱舍论》颂总括四善根位的功德说:“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谓修至暖位,即便退失善根而造恶业堕于三恶道,但涅槃的种子已经播下,必定不会堕落太久,将来必然会结出涅槃之果。修至顶位,再不会断了善根。修至忍位,即便轮回转生,也必然不再退失善根,不造无间业,不堕于地狱等三恶道,若达上品忍位,得五种“不生”:不卵生、湿生为畜生,不生不闻佛法的无想天与北俱卢洲、大梵天王三处,,不生为非男非女的阴阳人及诸根不全的残废人、畸形人。修至世第一位,即便死后转生,也必定能直趋向上,进入见道位。
四圣位又各分…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