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

  陳兵教授著

   徹底淨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細煩惱的汙染和無明的遮蔽,令心識本具的清淨光明像烈日驅散陰雲般朗然顯現,從而解脫一切痛苦,獲得圓滿的自我實現,是佛教所有修證法門的核心。心識徹底淨化的人格表征,是成佛,由人而佛,是一個心靈自我淨化、人格自我塑造的漫長進程,佛學對這一進程的必經之道、心路曆程,有明確的闡述,對淨化之心靈的特征及其妙用,有詳悉的描述。這是佛教心理學獨具的內容。

   淨化心靈的進程,按所行道、所乘交通工具的不同,大體可分爲小乘、大乘、密乘叁門。

   一、小乘道淨心的進程

   小乘(梵語hinayana)意謂載人到達目的地的小型車船或交通工具,是大乘佛教對部派佛教的稱呼,大乘經中一般叫“聲聞乘”、“緣覺乘”,合稱“二乘”。小乘之“小”,主要是與以普度衆生皆成佛果爲宗旨的大乘相比,著重于個人超脫生死,其發心和所能達到的果境較小。據《阿含經》,小乘道的修證,因人的根器不等,有一步步漸修漸證者,也有頓悟頓證者,並非只有一條道。到部派、大乘佛教,形成了嚴整的修證次第,這種“道次第”,是一般修行者共同遵循的途徑。關于小乘道的修證次第,南北二傳佛教說法有所不同,但其內容和次第實際上大同小異。

   南傳上座部佛教淨化自心的學程,依次第分爲七種清淨,其後五種清淨已在本書第九章第四節《南傳佛教的修觀法》中作了簡述。綜述南傳佛教修證之道的巨著《清淨道論》以“清淨”爲題並分修學次第爲七種清淨,意味淨化自心是佛法整個修證之道的實質。北傳佛教小乘道聲聞乘的修證次第,依《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等,分爲七賢四聖凡十五個階梯,總爲順解脫分等五位,如下表:

   1、五停心

   2、別相念住 順解脫分

   3、總相念住

   4、暖 七賢位

   5、頂 順抉擇分

   6、忍

   7、世第一

   8、須陀洹(預流)向 見道位

   9、須陀洹(預流)果

   10、斯陀含(一來)向

   11、斯陀含(一來)果 修道位 四聖位

   12、阿那含(不還)向

   13、阿那含(不還)果

   14、阿羅漢向

   15、阿羅漢果 無學位

   以上十五階位,修習內容主要是止觀,在登上十五個階梯之前,還應該有一個入門的預備階段,須在了解佛教的前提下,行叁歸依,接受五戒(出家者受沙彌等戒),按戒律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改正以前的不良習氣,不作殺盜淫妄酒等惡業,若在家人,應盡職盡責,隨力行善積德,布施修福,做一個好人、善人。《俱舍論》稱此爲“順福分”,謂遵循五戒十善等法修集做好人、過好生活、能再生于人天的福報,生起世間有漏的善根,爲該論所列見道前的叁順分之初。這一階段,相當于南傳佛學七種清淨中的第一“戒清淨”,清除了作惡破戒的粗重煩惱。在此基礎上,觀察人身難得、生死輪回之苦,發起超出生死的“出離心”,才有資格修習止觀而進入七賢位。《瑜伽師地論》卷二一說在進入七賢位之前,須具備十二種證得涅槃的增上緣:自圓滿(得人身、正信)、他圓滿(正法住世)、善法欲(對涅槃的愛好追求)、正出家、戒律儀(受戒持戒)、根律儀(防護諸根)、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樂遠離(遠離大衆,獨居寂靜空閑處)、清淨五蓋、依叁摩地(修定)。

   七賢位之“賢”,謂經過預備階段的持戒修福發心等,心態與行爲已經堪稱賢善,超出了普通人,趨向于聖位。其中前叁位又稱叁賢位,屬五位中的第一“順解脫分”,意謂一心趨求涅槃解脫,生起定能結出涅槃解脫果實的有漏善根。又如上路之前准備路費衣物等資糧,故稱“資糧位”。第一五停心位,針對自己的煩惱習氣,選擇修習不淨觀或數息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以對治之,一般多修不淨觀以治貪欲,或修數息觀以治散亂,旨在令馳騁躁動的心停息下來,煩惱習氣初步被降伏,逐漸深入正定,打下以正見修慧觀的堅實基礎。五停心位相當于南傳佛學七清淨中的第二“心清淨”,其修習主要從數息觀與四界分別觀二門入手修定,同時修死隨念(念死)、不淨觀、佛隨念(念佛)、慈心觀(四無量心觀)四著重禅以對治煩惱習氣,與北傳佛學所修十念內容大體一致。心清淨,意謂以正定伏住煩惱之現行,擺脫散亂攀緣心而住于定心。第二別相念住位、第叁總相念住位,所修皆爲四念處觀,屬毗婆舍那的初步修習。四念處(住)是以佛法的正見如實觀察身、受、心、法,被認爲是可以總攝佛法的綱領,《在阿含》第607經中,佛稱四念處爲能淨化諸衆生令息滅憂悲苦惱、得如實法的“一乘道”。利根者僅修此觀,便可以證得涅槃。在別相念住位,修習者對身、受、心、法一一分別觀察,有自相與共相兩種別觀。自相別觀仔細觀察身、受、心、法各自的自性:身念處觀身體的各個部位、構成身體的四大、造色及身體上的五根,一一皆因緣集起,汙穢不淨,無可愛樂;受念處觀心領納外境刺激所生的的苦、樂等一切感受,皆悉無常,終歸是苦;心念處觀自心依緣而起,念念生滅不住;法念處觀六識所分別的一切法,沒有常一自宰的“我”。北傳佛學將四念處的內容概括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共相別觀,逐一觀身、受、心、法的共性,觀其皆悉無常、苦、空、無我。《俱舍論·分別賢聖品》:“一切有爲法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爲共相。”總相念住位,進一步總觀身、受、心、法的無常、苦、空、無我四種本性,由別相念住的一一別觀轉爲總體直觀。經過這一階段的止觀修習,修行者能時常住于禅定中,對佛法有了深切的體會,能伏住煩惱不起現行,心態與普通人迥異。別、總二相念住相當于南傳七清淨中的第叁、四以正智仔細觀察名色的“見清淨”和“度疑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謂通過觀察名色,清除了邪見和對佛法的疑惑,獲得佛法的正見,確認不疑。

   七賢位的後四位,屬五位中的第二“順抉擇分”,意謂能決斷確認佛法四谛之精義,生起接近于見道證果的有漏善根,故稱“四善根位”。又爲見道證果前夜的准備階段,故稱“四加行位”。此四位的修習內容,是正修毗婆舍那深觀四谛。第一暖位,喻如鑽木取火,雖未出火,而木已發熱,離出火已不遠,《俱舍論頌疏》卷二叁:“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爲暖。”此位逐一觀察四谛的十六行相(特性):觀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世間有爲法因緣所生生滅無常,具逼迫性,一切執爲屬我所有者皆空,所執之我亦非真我,爲苦谛四相(非常、苦、空、非我);觀煩惱爲苦因如種子生芽,由因必感果故煩惱的集合能令苦果顯現,煩惱的集合令苦果相續不斷生起,煩惱的集合令苦果成辦,爲集谛四相(因、集、生、緣);觀諸蘊盡故生死之因滅,煩惱之火息滅故寂靜無躁動,沒有衆患極爲微妙,脫離諸苦衆災,爲滅谛四相(滅、靜、妙、離);觀八正道等叁十七道品爲超出生死的必由之徑,此道契合本來之真理,爲可靠的正道,能使人永遠超出生死,爲道谛四相(道、如、行、出)。修至暖位,一天從早到晚多時住于定中,其觀智不斷轉勝,《禅秘要法經》說此位之人“出定之時頂上溫暖,身毛孔中恒初諸香,出定入定恒聞妙法,續複見身體溫暖,顔貌熙怡,恒少睡眠,身無苦患。”其心情也時常悅怡平靜,不爲憂愁焦慮和喜怒哀樂所擾。但至此位,善根尚非堅固不可動搖,還有退失而造作惡業的可能,故稱“動善根位”。

   第二頂位,意謂到了頂,如山頂或人的頭頂,是最高處,具體指動善根位的最高處。《俱舍論·分別賢聖品》:“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爲頂。”此位在暖位最後所得殊勝善根的基礎上,進一步深觀四谛十六行相,觀智漸次增長,對佛法獲得更爲確定的體認,從而不會再起邪見。《禅秘要法經》說頂位人“出定入定,恒見頂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栗金,身心安樂,如紫金光明還從頂入。”但還是有退失善根的可能性。

   第叁忍位,意謂對四谛能確信明解,完全接受,入不動善根位,善根堅韌不可動搖,故名忍。此位修習,又分下中上叁品,下品忍位深觀欲界四谛十六行相與色界、無色界四谛十六行相,合觀叁十二行相。中品忍位就欲界與色、無色界之四谛叁十二行相,漸次減緣而觀。上品忍位唯以一刹那心觀欲界之苦谛一行,進入上一位。

   第四世第一位,意謂達世間善法中的頂巅,得世間最殊勝法。《俱舍論·分別賢聖品》:“以有漏故,名爲世間;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有漏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爲世第一法。”此位亦同上品忍位,唯觀欲界苦谛,以此一行一刹那心,直趨見道。四善根位觀修的內容,大略相當于南傳佛學七種清淨中以生滅隨觀智等十四種正智觀察四谛的第五“道非道智見清淨”、第六“行道智見清淨”。此二清淨,謂對佛法的精髓四谛深切理解體悟,獲得直趨見道的切實正見。

   《俱舍論》頌總括四善根位的功德說:“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謂修至暖位,即便退失善根而造惡業墮于叁惡道,但涅槃的種子已經播下,必定不會墮落太久,將來必然會結出涅槃之果。修至頂位,再不會斷了善根。修至忍位,即便輪回轉生,也必然不再退失善根,不造無間業,不墮于地獄等叁惡道,若達上品忍位,得五種“不生”:不卵生、濕生爲畜生,不生不聞佛法的無想天與北俱盧洲、大梵天王叁處,,不生爲非男非女的陰陽人及諸根不全的殘廢人、畸形人。修至世第一位,即便死後轉生,也必定能直趨向上,進入見道位。

   四聖位又各分…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活禅淺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