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位與果位,凡有八階,稱“四向四果”,證入者超凡入聖,稱“四雙八輩”。向位,謂趨向、接近于正果位。四聖位相當于南傳佛學七種清淨中的第七智見清淨,謂親證出世間的智慧,獲得直觀真實的正見,清除了不如實知見的迷昧心。
四向四果之第一須陀洹向(初果向),意譯“預流向”,謂趨向于進入聖者之流。《俱舍論》卷二叁:“諸無漏道總名爲流,初預此流名爲預流。”由世第一位深觀欲界苦谛,觀力純熟,一刹那間親證苦谛,得“苦法智忍”,進入預流向,繼而沒有間隔地次第觀叁界四谛而得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任、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共十五種無漏心,名爲見道(親見聖道);又名“入正性離生”,謂入涅槃聖道而離見惑煩惱;又名“聖谛現觀”,意謂以無漏慧現見四谛,現觀(梵巴語abhisamaya),謂以現量分明現見,《成唯識論》卷九:“現謂現前,明了現前,觀此觀境,名爲現觀。”苦法智等八智,謂由親證而得現見四谛的出世間智慧,苦法智忍等八忍,則指證得八智的因或前奏,“忍”謂對四谛理認可承受。類智類忍,指關于色、無色界的智和忍,因爲類似于先所得的欲界智、忍,故名。至須陀洹向位,因親證真理,對佛法得到由切身體會所確認不疑的正信,故能于見道之一刹那間頓斷叁界的身見等共88品見惑,打開直觀佛法四谛的智慧眼,名“法眼淨”,《雜阿含》第262經佛言:須陀洹得法眼淨,“不見于我,唯見于法”,此“法”指四谛、叁法印之真理。《阿含經》》說法眼淨者“遠塵離垢,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瑜伽師地論》解釋說:“見法”謂于四谛善見;“得法”謂獲沙門果(證果);“知法”謂于己所證能自了知。此外法眼淨者還有于佛法僧如實遍知、于自證無惑、于他所證無疑、不籍他緣宣說聖谛、一切他論所不能轉等殊勝利益。《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說預流分頓漸二種出離,漸出離者見道後依次漸證二叁四果,頓出離者見道後依未到地定發出世間道頓斷叁界一切煩惱而證阿羅漢果。
第二須陀洹果,意譯“預流”,又名“初果”。從預流向十五心後,無間隔地證得第十六心“道類智”——親證色、無色界道谛的智慧。從此證須陀洹果,開始進入修道位。此位聖者得“位不退”、“信不退”,若壽命長,繼續進修,可以即生直證阿羅漢果,即便來不及繼續修證而再入輪回,也不會退失對佛法的信仰追求,不會犯戒造殺盜淫妄等惡業,不會墮入叁惡道,至多只在人天二道往返七次,最後必定得涅槃。一般說須陀洹斷身見、戒禁取見及疑(對佛法的疑惑)叁結,欲界煩惱相當淡薄。《治禅病秘要經》:“不貪世間,達解空法,豁然還得本心,破八十億炯然之結,成須陀含。”《楞伽經》卷四:“須陀洹斷叁結煩惱,離貪嗔癡”,由住叁昧之樂,離性嬉戲及性需求。《清淨道論·說智見清淨品》列舉須陀洹所斷煩惱和惡業有:身見、邪見、戒禁取見、疑、悭、引生叁惡道果報的欲貪和嗔恚,以無常、以無我爲我的想、心、見之顛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邪業、邪命(以不正當的手段謀生)及其他由于煩惱而不應有的行爲(“不應行”)。《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九說初果人“雖複有欲等者,道共戒力,性離邪行,他境自妻,一切不犯。”“蟲常任運離刃四寸”,雖有事中與煩惱相關的獨頭意識生起,而了法本空不計其有實性,雖能潤生于欲界而不生修羅、鬼、畜、地獄四道。但此位聖者尚未斷能引生人天果報的欲界貪、嗔等煩惱,淫根、情根未斷,當遇到特別有吸引力的境緣時,雖然不會做出違反戒律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事,但還可能生起貪愛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見色起意甚至墮入情網,因此未能免再生于人天。《修行道地經》雲:“其修行者已得初果道迹,知諸五蘊皆歸無常,不能盡除。……長夜修習離于愛欲,適見好色,淫意還動。”《大智度論》卷二八:“雖得初果第二道,猶爲欲染之所蔽。”質言之,初果聖者在見地上是聖人,在本能性欲望上有時還是凡夫。
第叁斯陀含向,又稱“二果向”、“一來向”,以所見之道繼續修持,斷欲界共九品修惑(隨思而起的貪嗔等煩惱)中的下叁、四品,煩惱較初果更爲淡薄。斷叁品修惑者還會于人天中來降生叁次,稱“叁生家家”,斷四品修惑者會于人天中降生兩次,稱“二生家家”,其中皆分來往于人中的“人家家”和來往于人、天二處的“天家家”。
第四斯陀含果,意譯“一來”,謂因斷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下六品,貪嗔等煩惱更爲淡薄,只須再來降生于人中一次,即必定證得阿羅漢果,故名。又稱“二果”。《清淨道論》說此位聖者之智能斷(粗的)嗔,不會因遇拂逆而發大火。此位聖者的人欲盡管非常淡薄,但還遺留有叁分未斷,還有對特別境偶然生起貪愛等的可能,《修行道地經》:“得往還道斯陀含人,若見外形端正姝好,淫意還動。若說惡露瑕穢不淨,淫意即滅。”其煩惱比初果人要淡薄得多。
第五阿那含向,又稱“叁果向”、“不還向”,進而斷欲界九品修惑中的第七、八品,人欲幾乎斷絕,但因只余一點人欲未斷,尚須于來生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故名“一間”(有一生爲間隔)。
第六阿那含果,稱叁果,意譯“不還”,謂斷盡九品欲界修惑,不會再來欲界受生。此位聖者命終後,往生色界,于彼處繼續修持,證得阿羅漢果,按其所斷色、無色界修惑的不同而證涅槃的形式有別,分爲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行無色、現般涅槃七種。此位聖者中成就禅定者,能入受想滅盡定,能發諸神通。《清淨道論》列舉此位聖者所斷煩惱和不善業有:細的欲貪、嗔恚、惡作(後悔)、邪思惟、以不淨爲淨的顛倒想,兩舌、惡口。《修行道地經》雲:“阿那含果,不退還世,以脫愛欲,無有諸礙淫鬼之患。”但還有與色、無色界相應的色貪、癡、慢等未斷。《大智度論》卷二八:“雖離欲染第叁果,余殘癡、慢猶覆心。”
第七阿羅漢向,又稱“四果向”,進斷色界、無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八品,最後入像金剛石摧碎一切一樣能破壞一切煩惱的“金剛喻定”,斷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有頂”)的第九品修惑,同時引令能斷盡叁界一切煩惱的“盡智”,即證無學位阿羅漢果。
第八阿羅漢果,稱“四果”,阿羅漢(巴利語arahat)意爲不生、殺賊、應供,謂斷盡叁界一切煩惱賊、不再輪回轉生,因而應該受世間供養的聖者。〈摩诃般若經〉卷二:“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掉、慢,得阿羅漢。”《清淨道論》列舉阿羅漢道智所斷的煩惱有: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癡)、昏沈、睡眠、無慚、無愧、(對名譽和稱贊的)隨貪、以苦爲樂的想與心之顛倒、邪智、邪精進、邪念、邪解脫,绮語。阿羅漢又有兩類六種之別。兩類者,一慧解脫阿羅漢,唯依初禅未到地等淺定或頓觀頓悟而發的無漏慧,斷盡叁界見、修一切煩惱,此類羅漢未必成就深定尤滅盡定及神通。二定慧俱解脫阿羅漢,不僅依無漏慧斷盡叁界見、修一切煩惱,而且成就禅定神通,能入滅盡定。六種者:1、退法阿羅漢,道力較淺,遇緣(如生病等)可能會退還至下叁果。2、思法阿羅漢,常害怕退失果位。3、護法阿羅漢,精進防護所證果。4、安住法阿羅漢,雖不防護,亦能不退。5、堪達法阿羅漢,能迅速達到不動法阿羅漢。以上五種阿羅漢根鈍,必須具備衣食具足、環境適宜等條件才能入定及解脫,名“時愛心解脫”(時常愛護所得法,在具備條件時得到解脫)。6、不動法阿羅漢,爲最利根者,不爲一切境緣所退動,不依賴任何條件而得入定及解脫,名“不動心解脫”。一般講阿羅漢,都指不動法阿羅漢。
關于小乘道的修證階梯,《大乘同性經》等說聲聞十地:受叁歸地(歸依佛教)、信地(依人而信)、信法地(由了解、理解佛法而信)、內凡夫地、學信戒地(持戒)、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其中第六八人(忍)地,相當于須陀洹向見道位。又說緣覺的修證也分十地:昔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谛地、甚深利智地、八聖道地、覺了法界虛空界衆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秘密地、習氣漸薄地。其中第七證寂滅地,相當于阿羅漢果,第八六通地證定慧俱解脫。一般說緣覺道的極果辟支佛不僅斷叁界一切煩惱,而且進斷一分煩惱習氣,其解脫、智慧皆超勝于阿羅漢。
二、阿羅漢的清淨心
無論哪種阿羅漢,都親證諸法無我的真實,徹底改變了凡夫以假我爲中心的立場,永遠斷滅了能引起叁界生死的一切煩惱,真正解除了對死亡的畏懼,自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如囚出獄,如鳥出籠,獲得解脫生死的自由。他們自然不生任何煩惱,縱遇美色誘惑、刀劍逼迫,其心也紋絲不動,如古井水不起波瀾,如大磐石風吹不動。他們沒有任何欲望、需求、匮乏和恐怖、憂慮,如佛偈所言:“一切憂苦消滅盡,猶如蓮荷不著水”[1],其心無依無系,安詳平靜,常浸潤于涅槃的安樂裏,這種安樂與世俗必依一定條件方得生起、起已即滅的快樂樂不同,不依待任何條件,恒常不滅或無生無滅。他們也可能有生病、饑渴、冷熱等身體上的痛苦,但與凡夫遇到同樣痛苦時身心兼苦不同,阿羅漢縱然“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心亂發狂,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2] 即便面對死亡的威脅,阿羅漢也坦然無憂,神通第一的摩诃目楗連明知到敵視佛教的執杖外道們那裏去有生命危險,還是毅然前往度化,在外道們的毆打下安然命終。某羅漢在坐禅時自知被一條毒蛇咬了,須臾必死,而面不改色,坦然無憂。阿羅漢最突…
《心識淨化的進程及淨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