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与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众精进禅修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了死蛋。所谓「悟道容易修道难」,要保养这念心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家打禅七,坐到一支好香没有?所谓好香,就是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昏沉,这念清净心现前了。虽然现前,还只是个开始。假使真正坐到二、三十分钟都能现前,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超越了时间、空间,所谓「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就是指我们这一念无住心、无为心、清净心、菩提心。每一尊佛菩萨都是这样成道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以为宗教就是劝人为善,认为做善事就好了,信不信宗教没有关系,出不出家没有关系,吃不吃素没有关系。其实,这样的观念,与修道相去十万八千里。

  从过去到现在,中台禅寺建设道场、精舍、学校、博物馆,举办种种交流活动,这些都是方便。如果不做这些事,佛法到现在就被边缘化了。假使被边缘化了,社会加以排斥,要想修行也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修大乘佛法,把心量放大,要积极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法都是佛法。

  过去修了很多方便法门,现在要确实在心地上用功。一个是平时修善法,弘扬佛法;第二,要静坐,一念不生,这是最高的境界,这是佛法的根本。大家要了解,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一念不生就是无为法。这念心清净了,如《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这念心得到清凉、得到解脱。佛法是心地法门,禅七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否则,坐在这里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一个钟头、二个钟头、一天,就在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中虚度了。

  天台宗初祖是龙树大师,二祖是慧文大师,三祖为慧思大师,四祖就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经过陈、隋两个朝代,建造寺院三十六所,著作很多,度僧一万四千多人,造八十万尊佛像,广度众生,这是福报。但他不执着这些,在心地上用功,这是最重要的。智者大师七岁时,就喜欢到寺院里,听到《普门品》,听了一遍马上就能背诵出来。一直到十八岁时,出家为僧。智者大师曾为晋王杨广(后即位为隋炀帝)授菩萨戒,他一生作了很多功德,有很多感应,不胜其数,是有修有证的修行人。他作了《小止观》(全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妙门》、《释禅波罗蜜》等,之后还确立了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等。

  道宣律师一次问天人,智者大师过去究竟是什么因缘?天人回答:智者大师是菩萨转世再来。六即佛的道理和禅的宗旨是一样的,「理即佛」讲佛性本具,「禅宗」也说佛性本具,是一样的道理。

  何谓「理即佛」?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乃至畜生、蚂蚁,都有佛性。虽然有佛性,但迷惑、颠倒了,所以佛性起不了作用。

  第二,「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知道每个人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萨,但不是求来的,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要返照自心,要觉悟,要净化自己,要破我执、法执,去除贪瞋痴慢疑邪见。知道这个道理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住在宝山当中不知道取宝,这就是名字即佛。

  了解道理了,要赶快用功,即是「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时时刻刻安住这念心,觉察、觉照,使这念心不要迷惑于虚妄的尘境,假使迷惑了,马上检讨反省,把烦恼照破、看破。烦恼照破了,又安住本心本性,不落空、有两边。

  三、观行即位修五品观行,又称为「五品弟子位」。一、随喜品,二、读诵品,诵经的目的是对治烦恼、妄想、昏沉。拜佛、礼忏,目的是忏悔业障,什么都不要求,一有所求,心就跑到外面去了。三、说法品,明白佛法的道理了,自己得到好处,要把这些道理传播出去,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利利他、利他自利。说法,不是糊里糊涂乱讲,要依照经上的道理来讲,佛法中大乘、小乘,顿悟、渐修,佛性、法性……这些都要了解,才能够讲说,否则,讲错了就自误误人。

  四、兼行六度品,除了做事、修行,又随着因缘来修六波罗蜜。五、正行六度品,六度是菩萨行,最后要达到般若波罗蜜。虽然每一度都是空,还是要去实行。例如,布施之后,三轮体空;持戒之后,持而无持,能所俱空,就能破除法执。忍辱,没有能忍、所忍,最后到达寂灭忍,这也是般若。每一度都有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是法,这个法是用来度脱生死的,所谓「过河不须船」,过了生死之河,法也要放下,否则就成了法执。这就是由事到理,理就是空性之理。打坐也是事,藉由打坐返观自性,照见五蕴皆空,对治一切烦恼,保持觉性,这就是理。

  事理圆融,这就是正行六度。

  这些道理完全圆满了,就入了五品弟子位。我们现在刚刚入门,还没有圆满,就要赶快用功。五品可分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继续再修,一样用这个方法,精进再精进。到「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断了四住烦恼即断了见思惑,证阿罗汉果1,便达到六根清净位,但还有无明惑未断。

  第五就是「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看自性月亮,朦朦胧胧,看不清,就是心的根源在哪里,还没完全了解。分证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一个阶段有十品无明,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真如法身。十地菩萨就断四十分无明。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断了四十一分无明,还有最后一分无始无明没有断,将来在龙华菩提树下打坐,入金刚定,断最后一分无明,证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究竟即佛」。所以最后普润大师写了一个颂:「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所证也是证自性,这就是「万里途程,不离初步」。我们从凡位开始就是初步,走到最后,还是这一念心,还是这念觉性,只是现在刚刚起步,就等于初一的月亮,最后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十五的月亮,月亮是一个,但光明不一样,凡夫与佛的智慧就是不一样。

  禅宗不落次第、不落阶级,坚住正念,一念到底即是,但六即佛这些道理我们要知道。古人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不能不了解,否则「开口便乱道」。很多人看到佛经说「心即是佛」,就认为不需要修行、打坐、吃素,邪知邪见,造作恶业,就堕落了。六即佛的道理告诉我们要直下承担,凡夫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平等,让我们产生信心,给我们一个保证。虽然有了信心、有了保证,你不要骄傲,不要自满,为什么?还有六个层次,你还没有达到,要继续不断地努力。

  所以,六即佛的道理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了解这个道理以后,一方面自己产生了信心,二方面不会产生我慢,不会以凡滥圣,不会胡说八道,要虚心学习,要发长远心,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才不会虚度一生。

  打坐是最大的福报,希望每一位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先检讨反省一下:「我今天有没有重大的过失?」有了重大的过失,假使不惭愧、不检讨,心当中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如云覆日,没有办法得到清凉、得到自在。如果这个心始终定不下来、静不下来,不是妄想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无聊,就要藉由诵念、修观等方法,来沉淀这念心。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修析空观,思惟身体是四大假合,不要执着,思惟完之后坚住正念;假使心当中有男女的贪爱,就用不净观对治,观身不净──自身不净、他身不净、男身不净、女身不净、老人不净、小孩不净……所有人都是不净的,还贪什么呢?当然就不贪了。假使执着对方年轻貌美,就打了妄想。人是一个假象,是虚妄的,要把这些道理融入心中,一件一件去思惟,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就能对治过去的执着、无明。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注重假象,人不是人,而是一个傀儡,这不是骂人的话。很多人染发,搽胭抹粉,看不到他的皮肤,只看到一层脂粉;有些人去拉皮,除掉皱纹,还要打玻尿酸、肉毒杆菌。其实,肉毒杆菌吃了以后会马上死亡,是有毒的。头发很脏,一根头发里面有几十万个毒菌;嘴巴也有几百万毒菌;鼻子、耳朵,都是臭的;下巴、鼻子是整型出来的……这个人不是傀儡是什么?有什么好看的?还有什么可爱的?身体九孔都是不清净的,内脏、肠道都是不清净的,大便道有大便,小便道有小便,每一个毛孔都流出脏东西。佛经说人的身体有八万四千户虫,每一户又有八万四千户,真正是一个虫堆,修不净观的目的就是对治贪心。

  打坐时要检讨,思惟这个道理,并不是观一个东西出来。因为我们过去的思想错误,所以现在要用这种方法来对治,心才能得到清凉、才能得到解脱。对治了以后,不要执着这个方法,坚住正念,一念不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保持这念心。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走修行这条路?这就是智慧。假使没有这种智慧心,无论是禅、净、密、律,修什么法门都得不到解脱,都没有办法超凡入圣,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禅修因缘是不容易的,平常大家都在发心,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现在藉由禅修进一步净化自己、提升自己、认识自己,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样来用功,必定是功不唐捐。经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要把心中的烦恼、妄想、无明空掉,保持觉性时时刻刻存在,就能达到「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的如来心境。

  佛法当中,一个是对治法门,一个是究竟法门。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对治法门。什么是究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念觉性就像一盏灯一样,是智慧灯、菩提灯,不但了了分明,这念心还要如如不动。不动就是定,了了分明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就是永不退转心,就是阿鞞跋致。所以,万法归宗,这些是要自己用功的,自己不努力,谁也没办法。但是,用功不要走远路,不要走错路,保持定慧不二这念心,这就是一条大路。很多修行的人小看这个道理,走了羊肠小径,与道根本不相干,愈走愈黑暗。

  假使明白这个道理了,四两拨千斤,就在这念心上用功。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打了妄想,马上把它转过来,就是这样用功,轻轻松松的,等于儒家所说:「克念则圣,罔念则狂」。要想得解脱,就要在心上来净化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烦恼是自己造的,逃都逃不了,把色身烧成灰烬,也逃不了。为什么?业障是自心造出来的,要把这个心净化,依根解结,只有自己才有办法,谁也没有办法帮忙。如果可以求佛祖帮我们化掉,那么释迦牟尼佛弘法四十九年,应该所有的人都成道了,为什么还要自己诵经、持咒、打坐、参禅、受戒?这就证明必须要自己化解自己心当中的冤结,平常也不要跟他人结冤,使心当中有尘、有垢、有结。

  刚开始修行,可以用初步的方法来化掉──「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化掉了以后,就不是靠诵念,而是靠定慧。佛经提到,开悟以后,有定共戒、道共戒。悟了道,就得了定,定当中有戒定慧;假使现在没有开悟,没有得到定,那就修五品弟子位,五品弟子位修好了,也能开悟,也能得定,一样的道理。所以,平时的诵念不能缺少,藉由诵经、礼佛、拜忏,化除粗的烦恼。拜佛要了解拜佛的道理,拜佛不是为了向佛求福报,而是要忏悔业障,最后达到「能礼所礼性空寂」契悟自性。

  诸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因为烦恼、业障。所以要对治烦恼,经常检讨反省,把贪瞋痴三毒慢慢化掉。大家对这些道理要有信心,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与佛法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效。《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很危险,起贪瞋痴,造杀盗淫。所谓「道细如毛,心粗如柱」,人的心最险恶,现在翻开报纸,朋友靠不住,连至亲父母兄弟也彼此相害相杀,不是「人心惟危」吗?这就是没有觉悟的众生。「道心惟微」,我们的道心、清净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无我心、无住心,很微小。所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惟精」,要把所有的贪瞋痴慢疑邪见化得干干净净的;「惟一」,要归一,只有这一念心。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学是一个加号,天天都要增加,所以大家要多学,假使不学,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没有用,如儒家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要博学多闻。「为道日损」,经常要检讨反省,把贪瞋痴统统去掉。「损之又损」,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清净心、无为心就现前了。

  以前有位梵志拿了一束花去供养释迦牟尼佛。梵志就是修梵行、修道的人。佛问:「你供花是求什么?」梵志说:「世尊,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想求道,希望知道怎么样成道。」佛就跟梵志说:「把这束花放下。」梵志就把花放下,双手合掌,毕恭毕敬地等候佛陀开示。等了很久,佛都没说话,梵志问:「世尊,我已经把花放下了,请您为我开示。」佛又说:「放下。」梵志说:「世尊,我已经把花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佛说:「你的手要放下。」梵志把手也放下,心中想着:「这是什么道理?我双手合十,这么恭敬难道也不对吗?」心还在那里攀缘。佛又说:「放下。」梵志觉得更奇怪了,问:「世尊,花也放下了,手也放下了,我什么东西都没有,还要放下什么?」世尊说:「你能想这个心,也要放下!」梵志保持一念不生,就悟道了。这和老子所说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效。

  修行要先了解这个理路,道在哪里?假使妄想来了,看不见,道就跑掉了;昏沉来了,道就跑掉了;感觉无聊,道也跑掉了。道本来就是现成的。佛,就是我们的觉性。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我睡觉的时候,佛跟着我睡觉;起床的时候,佛跟着我起床。究竟佛在哪里?「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讲话这念心就是佛,听法这念心就是佛,要在这里用功。心有体、相、用,要弄清楚,希望每个人要在这念心上来用功,如《楞严经》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1]蕅益大师重述《教观纲宗》「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初信,任运先断见惑,……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藏四果齐。……别十向齐。

  

《佛性与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众精进禅修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