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与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众精进禅修开示
佛经里经常强调「诸法皆空」,「诸法」是指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范围非常广泛。不论是什么法,经过透视、返照,一切都是空。其次,佛性也是空,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古人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如果不了解什么是佛性与法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认为什么都是空,什么都不要,落入「豁达空」,那就糊涂了。
佛性是什么呢?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是空性,但不是顽空,而是空中能生妙有。觉性在哪里?达磨大师弟子波罗提尊者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要用的时候就有,用完了又找不到能用的那一念心在哪里;虽然找不到,它却有作用,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具足种种智慧和功能,这不是真空、不是妙有吗?静坐的时候一念不生,当下这念心不是空是什么?哪里找得到什么东西?找不出来的。虽然找不到,这念心又能见、能听、能闻、能说话、能做事、能走路,这就是心的作用,所以是「用而常空非有」。我们经常都在用这念心,起心动念的这念心只能起善念,不能起恶念,要能作主;用了以后归于无念,这就是空。空而常用,用而常空,这就是真空妙有,要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
大家都知道心的作用,但世间上的人不知道,六根对六尘,心就跑掉了,随着外面的境界而迷惑。例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子闻到香臭,舌根吃到酸甜苦辣……心就随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等六尘跑掉了。这念心作种种计画,产生种种取舍、好恶,这些都是心的作用。晚上睡觉作不了主,还会作梦,这个心还在攀缘;假使心不攀缘了,仍是迷迷糊糊。所以,用功要在六根门头下手。道和佛不在外面,「佛者,觉也」,觉即是佛。如何觉?六根对六尘时触物起照,这就是觉。眼见色,知道色是虚妄的,眼根就不受外面的尘境所转,这就是触物起照。所以《金刚经》里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都是虚妄的。
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日常生活中六根一接触六尘,就迷惑了。所以,看到好的,心里知道这是好的、是善法,是应该去做的,做了之后,即做即了,心无染着;看到坏的,知道是坏,心不生厌恶。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的也是虚妄,坏的也是虚妄。每个人都在梦境当中,好的境界是好梦,好梦是一件功德;坏的境界是恶梦,作恶梦就会堕落。假使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怎么修行了。
佛性、觉性是空。觉就是觉察、觉照,是心的作用。听法这念心也是真空,这是无为法。不起心、不动念,这念心就是空。虽然不起心、不动念,这念心还要清楚明白、还要能作主,这就是佛性。
什么是法性?外面的种种境界,无论是建筑、聚落、桥梁……宇宙的森罗万象,就是诸法。假使不知道诸法是空,不知诸法虚妄,就会有取、有舍、有憎、有爱,这念心就会随之流转。佛经告诉我们诸法是空,它是假有,是一个假相,不要执着。例如,这个道场很庄严,目的是用来用功、弘法、打坐,是修道的助缘;假使没有这个道场、没有这个禅堂,就没有办法助道。虽然有这么一个道场,我们也不生贪爱、不起我慢,它是诸法缘起,因缘和合所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依这个方法触物起照,最后归于自性。
自性就是觉性,不贪、不爱、不取、不舍,始终坚住正念,就属于无为法,这样就是真正在用功、在修行。佛就是清楚的这念心。智慧心,就称为智慧佛;保持当下这念心如如不动,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就称为如如佛。如如佛到达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智慧佛清净了,就称之为菩提、菩提心。
所谓「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所以,有清净心才能成道、才能证果。觉性现前,才有清净心。清净心在哪里?在烦恼心当中、在无明心当中。把烦恼化掉,清净心就会现前,这就是一条道路。
所有法门都是对治法门,打了妄想,念一句「阿弥陀佛」把心收回来;心当中起了恶念,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照破。假使不念佛,发一个忏悔心,把这个恶念转过来,就称为「转识成智」。打坐时,昏沉来了,马上知道动一动,知道昏沉不对,这就是觉察、觉照。把昏沉照破,清净心就会现前。行住坐卧都是这么修,动也是这么修,静也是这么修;顺境这么修,逆境也这么修,就是这样细水长流。大家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本分。如果这条路找不到,这一生修行功夫不够,来世还要补修学分。如果这一生造了恶业,来世还不一定能修行。
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随着出家的这个清净因缘来转识成智,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什么是「无善可修」?修善是假有,是假观善。假观善属于福报,进一步能所俱空,就得解脱。再进一步,真空也不住,归于中道实相、菩提涅槃。修行必须要在这里用功,假使做不到、听不懂,最低限度在事相上要做到,例如,三十七助道品中「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要把四正勤当成座右铭,经常检讨反省,身口意三业完全做到了,起心动念都是善念,没有贪瞋痴,没有嫉妒仇恨,就是心善了;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而且还要讲好话;身不但不造杀盗淫,还要修一切善。这是事上来修。修善法只是福报,是假观善。假使事上都做到了,进一步,善也不执着,能所俱空,三轮体空,归于无念、归于空,即是真空善。打坐时要思惟这些道理,思惟就是观。思惟空的道理,得到空定了,最后空也不执着,不住空、有二边,即是中道第一义善,也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
根基不好的人,有真空善、假观善、中道第一义善的次第;根基好的人,就是《六祖坛经》所说的「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不住空、不住有,始终保持当下一念常寂常照、常照常寂,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是理。修行如果不清楚这个理,就找不到路头。
天台宗智者大师建立了「六即佛」,说明从凡夫到究竟佛果的六种阶位。禅宗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不落阶级」,一念到底,一念万年,上根的人行住坐卧都可以做得到,这就是顿悟法门。假使做不到,心当中一大堆烦恼,那就要靠渐修来对治。面对烦恼,一个是不理它,一个是对治。看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信心是经由听经闻法建立起来的。例如,释迦牟尼佛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自证得。」这就是顿悟自心,就是契悟觉性。悟到这个道理了,时时刻刻这念心安住实相。有没有这个信心?相不相信这个道理?体会多少?对于「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个道理了解得如何?有没有怀疑?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就是悟这个觉性。所谓「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能看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保持能看、能听的这念心,在这里用功,有了过失就检讨反省,觉察、觉照,然后又安住这念心。这念心有体、有用。六祖大师也讲这个道理:「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修行要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用功,不知道这个道理,东跑西跑、东找西找,日中求影,是没有用的。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山,是一个譬喻。灵山,就是指我们这念心。
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必须要把它会通,这些道理都在点明我们这个觉性就是佛,觉性就是道,不要另外去求。儒家也是这么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剎那都不能离开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假使一离开,六根对六尘,就变成六识,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就产生眼识,心就跑掉了,成为众生境界,由绝对的心变成相对的心。耳根听外面的声音,听到好的就心生喜悦,听到坏的就心生厌恶,有取、有舍,这个清净的心就变成六根、六尘、六识,就变成众生了。
《大乘起信论》提到,「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假使一念不觉,这念心没有保住、没有守住,心跑掉了,就生出三个细的烦恼。对于这些道理,要有深度的信心,不要怀疑,所有经论都是这样讲。这念心是向外求不到、找不到的,当体即是,动念乖真,就是直下承担。这是顿悟的道理,钝根的人不容易接受,所以要有方便。
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六即佛」的道理,目的是使大众生起信心。后来南宋的普润大师写了六即颂,知礼法师加以结合,才有目前这个六即佛。第一,「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人人都有佛性,成佛了,佛性不增加一丝一毫;没有成佛,凡夫的佛性也不减少一丝一毫。《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诸佛是已成佛,是如何成佛的呢?我是未成佛,怎样才能成佛呢?不是造一个形象出来,佛没有形象,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有形象吗?没有!所以,你就在这念心来安住自己、净化自己。怎么安住?要有信心,不要东求西找,找不到的,就是要对治烦恼,因为起了烦恼,佛就不存在了。打了妄想、落入昏沉、感到无聊,自己的佛性就不存在了。所以,就是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就是佛。但这是成佛的开始,还不是究竟成佛。佛经里面提到,一个是悟道,一个是修道。悟了这个道理之后,还要修道。修道就是保养这念心。怎么保养?禅宗祖师说「如鸡孵卵」,像母鸡孵蛋一样,保持温暖,才能孵出小鸡;如果蛋跑到母鸡肚子外面,受凉了,就没办法孵出小鸡。我们这念心不能打妄想,打了妄想、打了瞌睡,就像蛋跑到外面去了,成…
《佛性与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众精进禅修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