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與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衆精進禅修開示
佛經裏經常強調「諸法皆空」,「諸法」是指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爲法、無爲法,範圍非常廣泛。不論是什麼法,經過透視、返照,一切都是空。其次,佛性也是空,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古人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如果不了解什麼是佛性與法性,眉毛胡子一把抓,認爲什麼都是空,什麼都不要,落入「豁達空」,那就糊塗了。
佛性是什麼呢?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覺性是空性,但不是頑空,而是空中能生妙有。覺性在哪裏?達磨大師弟子波羅提尊者說:「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要用的時候就有,用完了又找不到能用的那一念心在哪裏;雖然找不到,它卻有作用,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具足種種智慧和功能,這不是真空、不是妙有嗎?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當下這念心不是空是什麼?哪裏找得到什麼東西?找不出來的。雖然找不到,這念心又能見、能聽、能聞、能說話、能做事、能走路,這就是心的作用,所以是「用而常空非有」。我們經常都在用這念心,起心動念的這念心只能起善念,不能起惡念,要能作主;用了以後歸于無念,這就是空。空而常用,用而常空,這就是真空妙有,要在這個地方來認識自己。
大家都知道心的作用,但世間上的人不知道,六根對六塵,心就跑掉了,隨著外面的境界而迷惑。例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子聞到香臭,舌根吃到酸甜苦辣……心就隨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等六塵跑掉了。這念心作種種計畫,産生種種取舍、好惡,這些都是心的作用。晚上睡覺作不了主,還會作夢,這個心還在攀緣;假使心不攀緣了,仍是迷迷糊糊。所以,用功要在六根門頭下手。道和佛不在外面,「佛者,覺也」,覺即是佛。如何覺?六根對六塵時觸物起照,這就是覺。眼見色,知道色是虛妄的,眼根就不受外面的塵境所轉,這就是觸物起照。所以《金剛經》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都是虛妄的。
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日常生活中六根一接觸六塵,就迷惑了。所以,看到好的,心裏知道這是好的、是善法,是應該去做的,做了之後,即做即了,心無染著;看到壞的,知道是壞,心不生厭惡。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的也是虛妄,壞的也是虛妄。每個人都在夢境當中,好的境界是好夢,好夢是一件功德;壞的境界是惡夢,作惡夢就會墮落。假使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怎麼修行了。
佛性、覺性是空。覺就是覺察、覺照,是心的作用。聽法這念心也是真空,這是無爲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念心就是空。雖然不起心、不動念,這念心還要清楚明白、還要能作主,這就是佛性。
什麼是法性?外面的種種境界,無論是建築、聚落、橋梁……宇宙的森羅萬象,就是諸法。假使不知道諸法是空,不知諸法虛妄,就會有取、有舍、有憎、有愛,這念心就會隨之流轉。佛經告訴我們諸法是空,它是假有,是一個假相,不要執著。例如,這個道場很莊嚴,目的是用來用功、弘法、打坐,是修道的助緣;假使沒有這個道場、沒有這個禅堂,就沒有辦法助道。雖然有這麼一個道場,我們也不生貪愛、不起我慢,它是諸法緣起,因緣和合所生,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依這個方法觸物起照,最後歸于自性。
自性就是覺性,不貪、不愛、不取、不舍,始終堅住正念,就屬于無爲法,這樣就是真正在用功、在修行。佛就是清楚的這念心。智慧心,就稱爲智慧佛;保持當下這念心如如不動,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就稱爲如如佛。如如佛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智慧佛清淨了,就稱之爲菩提、菩提心。
所謂「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所以,有清淨心才能成道、才能證果。覺性現前,才有清淨心。清淨心在哪裏?在煩惱心當中、在無明心當中。把煩惱化掉,清淨心就會現前,這就是一條道路。
所有法門都是對治法門,打了妄想,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心收回來;心當中起了惡念,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照破。假使不念佛,發一個忏悔心,把這個惡念轉過來,就稱爲「轉識成智」。打坐時,昏沈來了,馬上知道動一動,知道昏沈不對,這就是覺察、覺照。把昏沈照破,清淨心就會現前。行住坐臥都是這麼修,動也是這麼修,靜也是這麼修;順境這麼修,逆境也這麼修,就是這樣細水長流。大家要知道,這是我們的本分。如果這條路找不到,這一生修行功夫不夠,來世還要補修學分。如果這一生造了惡業,來世還不一定能修行。
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著出家的這個清淨因緣來轉識成智,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不度。什麼是「無善可修」?修善是假有,是假觀善。假觀善屬于福報,進一步能所俱空,就得解脫。再進一步,真空也不住,歸于中道實相、菩提涅槃。修行必須要在這裏用功,假使做不到、聽不懂,最低限度在事相上要做到,例如,叁十七助道品中「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要把四正勤當成座右銘,經常檢討反省,身口意叁業完全做到了,起心動念都是善念,沒有貪瞋癡,沒有嫉妒仇恨,就是心善了;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而且還要講好話;身不但不造殺盜淫,還要修一切善。這是事上來修。修善法只是福報,是假觀善。假使事上都做到了,進一步,善也不執著,能所俱空,叁輪體空,歸于無念、歸于空,即是真空善。打坐時要思惟這些道理,思惟就是觀。思惟空的道理,得到空定了,最後空也不執著,不住空、有二邊,即是中道第一義善,也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
根基不好的人,有真空善、假觀善、中道第一義善的次第;根基好的人,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不住空、不住有,始終保持當下一念常寂常照、常照常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是理。修行如果不清楚這個理,就找不到路頭。
天臺宗智者大師建立了「六即佛」,說明從凡夫到究竟佛果的六種階位。禅宗說「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不落階級」,一念到底,一念萬年,上根的人行住坐臥都可以做得到,這就是頓悟法門。假使做不到,心當中一大堆煩惱,那就要靠漸修來對治。面對煩惱,一個是不理它,一個是對治。看自己有沒有這個信心?信心是經由聽經聞法建立起來的。例如,釋迦牟尼佛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這就是頓悟自心,就是契悟覺性。悟到這個道理了,時時刻刻這念心安住實相。有沒有這個信心?相不相信這個道理?體會多少?對于「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個道理了解得如何?有沒有懷疑?
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是悟這個覺性。所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能看的這念心是本具的,保持能看、能聽的這念心,在這裏用功,有了過失就檢討反省,覺察、覺照,然後又安住這念心。這念心有體、有用。六祖大師也講這個道理:「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修行要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用功,不知道這個道理,東跑西跑、東找西找,日中求影,是沒有用的。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山,是一個譬喻。靈山,就是指我們這念心。
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必須要把它會通,這些道理都在點明我們這個覺性就是佛,覺性就是道,不要另外去求。儒家也是這麼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剎那都不能離開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假使一離開,六根對六塵,就變成六識,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就産生眼識,心就跑掉了,成爲衆生境界,由絕對的心變成相對的心。耳根聽外面的聲音,聽到好的就心生喜悅,聽到壞的就心生厭惡,有取、有舍,這個清淨的心就變成六根、六塵、六識,就變成衆生了。
《大乘起信論》提到,「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假使一念不覺,這念心沒有保住、沒有守住,心跑掉了,就生出叁個細的煩惱。對于這些道理,要有深度的信心,不要懷疑,所有經論都是這樣講。這念心是向外求不到、找不到的,當體即是,動念乖真,就是直下承擔。這是頓悟的道理,鈍根的人不容易接受,所以要有方便。
天臺宗智者大師創立「六即佛」的道理,目的是使大衆生起信心。後來南宋的普潤大師寫了六即頌,知禮法師加以結合,才有目前這個六即佛。第一,「理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人人都有佛性,成佛了,佛性不增加一絲一毫;沒有成佛,凡夫的佛性也不減少一絲一毫。《梵網經》雲:「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諸佛是已成佛,是如何成佛的呢?我是未成佛,怎樣才能成佛呢?不是造一個形象出來,佛沒有形象,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有形象嗎?沒有!所以,你就在這念心來安住自己、淨化自己。怎麼安住?要有信心,不要東求西找,找不到的,就是要對治煩惱,因爲起了煩惱,佛就不存在了。打了妄想、落入昏沈、感到無聊,自己的佛性就不存在了。所以,就是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這就是佛。但這是成佛的開始,還不是究竟成佛。佛經裏面提到,一個是悟道,一個是修道。悟了這個道理之後,還要修道。修道就是保養這念心。怎麼保養?禅宗祖師說「如雞孵卵」,像母雞孵蛋一樣,保持溫暖,才能孵出小雞;如果蛋跑到母雞肚子外面,受涼了,就沒辦法孵出小雞。我們這念心不能打妄想,打了妄想、打了瞌睡,就像蛋跑到外面去了,成…
《佛性與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衆精進禅修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