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

  (一)

  精舍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住持。所谓「住持」有二种意义:一是在道场里的住持,住持事务、住持自利利他的一切法务;第二,是住持我们自己这一念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这一念心就是我们的觉性。

  所谓「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时时刻刻念念分明,这一念心都在定慧当中,即戒即定,即定即慧,定慧等持,这就是住持我们自己这个道场。一个是外在的道场,一个是内心的道场。外在的道场有生有灭、有形有相、有始有终;我们这一念心也是道场,这个道场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形象、方所,只有这一念觉性常存,就住持这个觉性。假使这一念觉性不在了,道就没有了,心就没有了。《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保持念念分明的这一念心,就是所谓的「住持」。儒家云:「克念则圣,罔念则狂。」这一念心打了妄想,自己这个道场就不存在了;这念心起了烦恼,自己的道场就不清净了,所以要住持自己这个菩提妙明真心。禅七当中,就是要住持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常寂常照、常照常寂,这就是真正的住持。

  禅七当中,除了早晚课诵《心经》,其他经教都不需要看。称诵「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南无」就是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念佛、念法、念僧。现在进一步皈依自性三宝,返照自己这一念心,照见五蕴皆空。一方面诵《心经》,一方面要思惟,「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色蕴皆空,照见受蕴皆空,照见想蕴皆空,照见行蕴皆空,照见识蕴皆空,照见五蕴毕竟空寂。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总结就是一个「照」字。所有的观行,也是一个「照」字。「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返照,把心收回来,思惟、返照。「口而诵,心而惟」,口中诵念,到了真正五蕴皆空之后,空也不住,空也不执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无住心。

  禅七就是直接进入战场,跟自己作战,短兵相接,返照自心。每天早晚课诵《心经》,假使不返照,嘴巴在诵,心跑掉了,没有什么益处;所以一方面诵,一方面要返照。什么是返照?举例来说,心当中有了烦恼、有了过失,马上知惭知愧、检讨反省,用念佛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把它照破,这就是返照。照到自己这念心跑掉了,马上收回来,注意它一下,就是返照。这念心绵绵密密,不断在觉性上用功,就称为住持禅七。

  早晚课诵,是从有念归于无念,有想归于无想,以名昭德,以相表性,这个性就是空。何谓「德」?就是指我们心当中的性德,清净无为,这一念惭愧、慈悲、平等、智慧、菩提、寂灭,就是这一念。「昭」,就是彰显。性德是本具的,不是求来的。虽然是本具,不修也没有。所以,一个是性德,一个是修德。要修而无修,因为修也是一个生灭,要归于无修,即是经上所说的:「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诵念是有为法,诵了以后,归于无念,就是无为法。返照属于有为法,照见五蕴皆空,能所一如,就称为无为法。《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透过有为法的熏修,最后无为法才会现前。

  (二)

  什么是无为法?就是诸位听法这个心。无为,无所作为,无念、无住、无为、无相,空寂灵知,达到这个境界了,就能超凡入圣,这就是佛、这就是法、这就是三宝,是人人本具的。如果修行不知道这个道理,始终念念生灭,后念生、前念灭,始终在生灭当中。有生一定有灭,生灭就是生死,所以,要从生灭归于不生不灭、归于本具的觉性。

  正念分明,即是住持;这一念觉性跑掉了,自性道场就没有了。中台山是一个道场,这是一个方便道场,是有形、有为的道场,藉由这个道场来启发我们自心无为的道场、无相的道场,所以《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种植树木,用种种灯光,用大理石或彩绘,以种种设施来庄严道场,这是有为法;还要无住心,归于自心,庄严自心。有了过失,检讨反省,知惭知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寂静无为,就是庄严自己本具的道场。

  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这一生只是修些方便、修些福报,想解脱,要等到未来。假使明白这个道理,在住持禅七当中,马上就进驻自己这个不生不灭的道场、菩提自性的道场,这才是真道场。要在这里用功,这是真功德,外在的都是福报。因此,达磨祖师说梁武帝建了几百个道场,度了数万人出家,提倡吃素……毫无功德,只是福报。什么才是真功德?「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我们现在修,就是修这一念心,这念觉性,不生灭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跑掉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就没有了,所作所为都是福报,谈何成道?谈何了生死?门都没有摸到!

  时间非常宝贵,时间就是自己的生命,过一分钟,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分钟。如果在这一念心上用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你的寿命就是无量。所谓「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一剎那就是好几个钟头,再一剎那就是好几年,再一剎那就是好几千年,这念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祖师云:「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我们要提升再提升,由事到理,由相到性。佛法的根本和精髓,就是「净智妙明」,是佛法最高的智慧。觉悟的这念心就是智慧,觉照的这念心就是智慧。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一念不觉、昏沉、打妄想,就没有智慧了,迷迷糊糊。所以,要告诉自己不能打瞌睡,告诉自己这一念心不能打妄想,要作主,要清明在躬,这就是「智」,就是始觉之智。

  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每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什么是「妙」?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诸位听法这念心「用而常空非有,空而常用非无」,这就是妙。假使说没有,又能听、能讲;是谁在讲?又找不出一个东西。这念心能觉能照,能说能讲,这就是「妙有」;是谁在返照呢?又找不出来,这就是「空」。所谓「空而常用」,从早到晚迎宾送客、待人接物,都是在用这念心,即是妙有。是谁在讲话?谁在做事?返照一下,又找不出来,即是空。大众要在这里彻底认识自己。

  「净智」,即是清净的智慧、觉照的智慧、始觉的智慧,就是这念心。有了这个智慧,就是圆满报身佛。圆满报身佛,是由性当中起的觉照心,这念心是有始无终。有了始觉之智,就有了法身慧命。清净法身佛是无始无终,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这个觉性是空性,这就是本性、佛性。平日所作所为,「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就是千百亿化身佛。每个人都有法、报、化三身,都是这一念心的作用,离开了这念心,外面也找不到法、报、化三身,这就是佛法的精髓。《六祖坛经》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报身佛即是智报,法身佛指的是这念觉性真空无为,修善断恶、普度众生即是化身佛。依照这个道理来修行,这一生绝对能成就道业,不会走远路,不会走错路。

  (三)

  禅七,是我们的黄金时期。七天当中,就是这一念觉性,不要昏沉,不要打妄想,要有智慧、要清净。什么是清净?心里面不能有烦恼;有了烦恼,要检讨,对于见惑、思惑、无明惑,要认识清楚。

  见惑,就是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有见解上的迷惑、错误。这个世界不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故性空。相信这个道理,马上就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见惑。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有没有这个智慧?这是不简单的。

  思惑,就是心当中的贪、瞋、痴、慢、疑,这些是心当中的贼人;假使不净化这些贼人,这念心没有办法清净、没有办法解脱。思惑不是短时间可以净化的,必须经常检讨反省,在日常生活当中磨炼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心?假使有,马上把它照破,这就是修行。遇到一点点不如意,怪东怪西,患得患失,起了瞋心;有了瞋心,要照破。无论是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世间上的事理、出世法的事理,不了解就是痴;起心动念作不了主,就是痴。了解这些道理,才能够返照自己,贼人一出现,就把它照破。古德云:「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就像把长江、黄河断流,是很困难的。这是一种比喻,还是可以断的。从过去到现在,这些烦恼在我们的心当中,就像长江、黄河一样,第一个,要「止」;第二个,是「观」,这些是方便。

  无明惑有四十二品。「无明分分断,真如分分现」,最后达到金刚喻定,就能破最后一分无始无明。这是长期的事,最起码要认识自己的贼人,什么是见惑?什么是思惑?什么是无明惑?了解这些道理,修行才有进步,才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这就是理。大众都是正信出家,正信出家就是要证菩提、证涅槃,就是转烦恼成四智,成就法、报、化三身,这是我们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都不做,那就只是修善,修一些福报。

  (四)

  从过去到现在,中台禅寺有如此的规模,是每一位的发心,以福德、智慧、慈悲喜舍,成就了中台禅寺,诸位都是核心支柱,都很有贡献。中台成就了以后,就要用功、弘法,要一步一步提升自己,一步一步净化自己。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教、渐教,都是讲这念心、这念觉性。顿与渐没有差别,只是用功上的层次。以渐修来说,「先以善舍恶」,过去我们起了很多恶念,所以用善念转化过去所有的恶念。古德云:「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言不说,身无善事不行。」如「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做到了,不是就了了。第二个层次才是道,是菩提道、涅槃道、无上…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