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進禅七開示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進禅七開示

  (一)

  精舍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住持。所謂「住持」有二種意義:一是在道場裏的住持,住持事務、住持自利利他的一切法務;第二,是住持我們自己這一念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這一念心就是我們的覺性。

  所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時時刻刻念念分明,這一念心都在定慧當中,即戒即定,即定即慧,定慧等持,這就是住持我們自己這個道場。一個是外在的道場,一個是內心的道場。外在的道場有生有滅、有形有相、有始有終;我們這一念心也是道場,這個道場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形象、方所,只有這一念覺性常存,就住持這個覺性。假使這一念覺性不在了,道就沒有了,心就沒有了。《中庸》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保持念念分明的這一念心,就是所謂的「住持」。儒家雲:「克念則聖,罔念則狂。」這一念心打了妄想,自己這個道場就不存在了;這念心起了煩惱,自己的道場就不清淨了,所以要住持自己這個菩提妙明真心。禅七當中,就是要住持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常寂常照、常照常寂,這就是真正的住持。

  禅七當中,除了早晚課誦《心經》,其他經教都不需要看。稱誦「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南無」就是皈依,皈依佛、法、僧叁寶,念佛、念法、念僧。現在進一步皈依自性叁寶,返照自己這一念心,照見五蘊皆空。一方面誦《心經》,一方面要思惟,「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蘊皆空,照見受蘊皆空,照見想蘊皆空,照見行蘊皆空,照見識蘊皆空,照見五蘊畢竟空寂。

  《心經》二百六十個字,總結就是一個「照」字。所有的觀行,也是一個「照」字。「照見五蘊皆空」,照就是返照,把心收回來,思惟、返照。「口而誦,心而惟」,口中誦念,到了真正五蘊皆空之後,空也不住,空也不執著,「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就是無住心。

  禅七就是直接進入戰場,跟自己作戰,短兵相接,返照自心。每天早晚課誦《心經》,假使不返照,嘴巴在誦,心跑掉了,沒有什麼益處;所以一方面誦,一方面要返照。什麼是返照?舉例來說,心當中有了煩惱、有了過失,馬上知慚知愧、檢討反省,用念佛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把它照破,這就是返照。照到自己這念心跑掉了,馬上收回來,注意它一下,就是返照。這念心綿綿密密,不斷在覺性上用功,就稱爲住持禅七。

  早晚課誦,是從有念歸于無念,有想歸于無想,以名昭德,以相表性,這個性就是空。何謂「德」?就是指我們心當中的性德,清淨無爲,這一念慚愧、慈悲、平等、智慧、菩提、寂滅,就是這一念。「昭」,就是彰顯。性德是本具的,不是求來的。雖然是本具,不修也沒有。所以,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要修而無修,因爲修也是一個生滅,要歸于無修,即是經上所說的:「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誦念是有爲法,誦了以後,歸于無念,就是無爲法。返照屬于有爲法,照見五蘊皆空,能所一如,就稱爲無爲法。《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透過有爲法的熏修,最後無爲法才會現前。

  (二)

  什麼是無爲法?就是諸位聽法這個心。無爲,無所作爲,無念、無住、無爲、無相,空寂靈知,達到這個境界了,就能超凡入聖,這就是佛、這就是法、這就是叁寶,是人人本具的。如果修行不知道這個道理,始終念念生滅,後念生、前念滅,始終在生滅當中。有生一定有滅,生滅就是生死,所以,要從生滅歸于不生不滅、歸于本具的覺性。

  正念分明,即是住持;這一念覺性跑掉了,自性道場就沒有了。中臺山是一個道場,這是一個方便道場,是有形、有爲的道場,藉由這個道場來啓發我們自心無爲的道場、無相的道場,所以《金剛經》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種植樹木,用種種燈光,用大理石或彩繪,以種種設施來莊嚴道場,這是有爲法;還要無住心,歸于自心,莊嚴自心。有了過失,檢討反省,知慚知愧,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寂靜無爲,就是莊嚴自己本具的道場。

  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這一生只是修些方便、修些福報,想解脫,要等到未來。假使明白這個道理,在住持禅七當中,馬上就進駐自己這個不生不滅的道場、菩提自性的道場,這才是真道場。要在這裏用功,這是真功德,外在的都是福報。因此,達磨祖師說梁武帝建了幾百個道場,度了數萬人出家,提倡吃素……毫無功德,只是福報。什麼才是真功德?「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我們現在修,就是修這一念心,這念覺性,不生滅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這念心跑掉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就沒有了,所作所爲都是福報,談何成道?談何了生死?門都沒有摸到!

  時間非常寶貴,時間就是自己的生命,過一分鍾,我們的生命就減少了一分鍾。如果在這一念心上用功,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你的壽命就是無量。所謂「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一剎那就是好幾個鍾頭,再一剎那就是好幾年,再一剎那就是好幾千年,這念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

  祖師雲:「達磨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幹洞庭湖。」我們要提升再提升,由事到理,由相到性。佛法的根本和精髓,就是「淨智妙明」,是佛法最高的智慧。覺悟的這念心就是智慧,覺照的這念心就是智慧。所謂「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這一念不覺、昏沈、打妄想,就沒有智慧了,迷迷糊糊。所以,要告訴自己不能打瞌睡,告訴自己這一念心不能打妄想,要作主,要清明在躬,這就是「智」,就是始覺之智。

  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每個人都有本具的覺性。什麼是「妙」?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諸位聽法這念心「用而常空非有,空而常用非無」,這就是妙。假使說沒有,又能聽、能講;是誰在講?又找不出一個東西。這念心能覺能照,能說能講,這就是「妙有」;是誰在返照呢?又找不出來,這就是「空」。所謂「空而常用」,從早到晚迎賓送客、待人接物,都是在用這念心,即是妙有。是誰在講話?誰在做事?返照一下,又找不出來,即是空。大衆要在這裏徹底認識自己。

  「淨智」,即是清淨的智慧、覺照的智慧、始覺的智慧,就是這念心。有了這個智慧,就是圓滿報身佛。圓滿報身佛,是由性當中起的覺照心,這念心是有始無終。有了始覺之智,就有了法身慧命。清淨法身佛是無始無終,照見五蘊皆空,知道這個覺性是空性,這就是本性、佛性。平日所作所爲,「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不度」,就是千百億化身佛。每個人都有法、報、化叁身,都是這一念心的作用,離開了這念心,外面也找不到法、報、化叁身,這就是佛法的精髓。《六祖壇經》雲:「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報身佛即是智報,法身佛指的是這念覺性真空無爲,修善斷惡、普度衆生即是化身佛。依照這個道理來修行,這一生絕對能成就道業,不會走遠路,不會走錯路。

  (叁)

  禅七,是我們的黃金時期。七天當中,就是這一念覺性,不要昏沈,不要打妄想,要有智慧、要清淨。什麼是清淨?心裏面不能有煩惱;有了煩惱,要檢討,對于見惑、思惑、無明惑,要認識清楚。

  見惑,就是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認識,有見解上的迷惑、錯誤。這個世界不是什麼人創造出來的,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故性空。相信這個道理,馬上就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見惑。自己有沒有這個信心、有沒有這個智慧?這是不簡單的。

  思惑,就是心當中的貪、瞋、癡、慢、疑,這些是心當中的賊人;假使不淨化這些賊人,這念心沒有辦法清淨、沒有辦法解脫。思惑不是短時間可以淨化的,必須經常檢討反省,在日常生活當中磨煉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心?假使有,馬上把它照破,這就是修行。遇到一點點不如意,怪東怪西,患得患失,起了瞋心;有了瞋心,要照破。無論是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世間上的事理、出世法的事理,不了解就是癡;起心動念作不了主,就是癡。了解這些道理,才能夠返照自己,賊人一出現,就把它照破。古德雲:「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乎?」就像把長江、黃河斷流,是很困難的。這是一種比喻,還是可以斷的。從過去到現在,這些煩惱在我們的心當中,就像長江、黃河一樣,第一個,要「止」;第二個,是「觀」,這些是方便。

  無明惑有四十二品。「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現」,最後達到金剛喻定,就能破最後一分無始無明。這是長期的事,最起碼要認識自己的賊人,什麼是見惑?什麼是思惑?什麼是無明惑?了解這些道理,修行才有進步,才不會走遠路,更不會走錯路,這就是理。大衆都是正信出家,正信出家就是要證菩提、證涅槃,就是轉煩惱成四智,成就法、報、化叁身,這是我們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都不做,那就只是修善,修一些福報。

  (四)

  從過去到現在,中臺禅寺有如此的規模,是每一位的發心,以福德、智慧、慈悲喜舍,成就了中臺禅寺,諸位都是核心支柱,都很有貢獻。中臺成就了以後,就要用功、弘法,要一步一步提升自己,一步一步淨化自己。無論是大乘、小乘、頓教、漸教,都是講這念心、這念覺性。頓與漸沒有差別,只是用功上的層次。以漸修來說,「先以善舍惡」,過去我們起了很多惡念,所以用善念轉化過去所有的惡念。古德雲:「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事不行。」如「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這是第一個層次。

  這個層次做到了,不是就了了。第二個層次才是道,是菩提道、涅槃道、無上…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進禅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